识别老年人“睡眠时相障碍”

浏览

老年人由于内源性生物节律的改变,在睡眠时间上可以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睡眠周期改变,其表现类似失眠,只是在睡与醒的周期出现偏差,这种酷似“失眠症”的周期改变叫“睡眠时相障碍”,在临床上常会引起误诊误治。

一、睡眠时相推迟综合征。晚上精神饱满,毫无倦意,午夜过后仍迟迟不想就寐,一旦想睡时上床就能睡着,醒后倦意未消不愿起床,整个上午都显得疲倦无力。中午过后精神逐渐好转,傍晚时分是一天中最活跃的时间,这种旺盛精力能一直延续到深夜。

二、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日落黄昏时即感疲倦,想睡觉,而且上床后很快入睡。睡至午夜1~2点即醒,自我感觉睡够了,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再入睡。辗转难熬,起床又怕影响别人,只好坐等天明。等到上午已是疲倦不堪,中午过后精神才见好转。

睡眠时相障碍不过是体内生物周期的提前和推后,并不存在失眠问题,故不可盲目滥用安眠药,应针对各自的特点进行行为习惯矫正。

有睡眠时相推迟综合征的人由于每天起床晚,整个上午都仍然处在休息状态,所以到晚上精力旺盛,毫无睡意,勉强上床即感到难以入睡,常误认为“失眠症”。如果靠安眠药助眠,势必要长期服用,停一次都会“失眠”。妥善的办法是有计划地逐渐提早每天起床的时间,改掉晚起的习惯。每天清晨,早早地拉开窗帘,增加室内的光照度,上午到室外参加活动,接受阳光的照射,让体内的褐色素尽量在上午分泌,把精力最旺盛的时间提前到上午。中午只做短时的休息,避免午睡过头,这样就可以逐步提早就寐时间。

有睡眠时相提前综合征的人半夜醒来不能再睡,服安眠药也没有什么益处,纠正的办法是逐渐推迟就寝时间,应该增加下午的室外活动,让阳光刺激褐色素分泌,傍晚时应增加室内的照明度,尽量安排一些感兴趣的活动,让睡意延迟出现。逐日睡晚一些,自然可以推迟醒来的时间,免熬漫漫长夜之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