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祛病贵在“神”

浏览

人在养生祛病过程中,贵在一个“神”字。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神”,《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这里将养生的重要性列在治病之前,而治神又列在养生之前。神由形体产生,精与气为其基础,故将精、气、神称为人之三宝。但神一旦产生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尤其在养生之中,神是精气的综合表现,精气足则神旺,精气衰则神怯,神可以反应出生命的总貌。“神去离形谓之死……神行则气行,神住则气住,若欲长生,神气相往”(《胎养经》)。故而重视调神非常重要。

神,到底是什么呢?从《内经》中阐述神的含义来看,大约有五层涵义:其一,神是天地间一切正常状态。《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徐浩注解《说文》谓:“天地生万物,物由主之者曰神。”其二,神是人体生命的存在标志。《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王冰注曰:“以神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也。”《素问·五常政大论》则认为“根于中者,命神机,神去则机息。”其三,神是人体生命总貌的概括,为心身活动正常表现的总称。《灵枢·平人绝谷论》说:“神志,水谷之精气也。”并指出“五脏安定,血脉和则精神乃居。”《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其四,神主要指心理活动。是指“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等一列系的心理过程,这里的神称为狭义之神。其五,神是指灵感。《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慧然独悟……故云神。”

祖国医学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并以古代朝廷的模式,提出了心神如君主一样至高无上,一切生命现象都围绕它进行活动,而十二官各司其职。张景岳在注解“神明出焉”时称为“聪明智慧”,表明生命现象是在有效的心理活动统一指挥下完成的,体现了形神合一,以神统形的整体观念。心神成为生命的根本,《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口问》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里都说明心在人的心身活动中的主宰作用和七情过激对心神的直接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实,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影响全身。人们在各种社会活动中难免会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和环境变更,如暴怒、暴喜、强烈悲痛及过度焦虑,长期抑郁忧思,或遭受重大挫折,都会影响到心神的正常活动,使心神不宁而影响身体健康。中医认为“形神合一”,就是强调形体器官与精神活动密不可分。人在养生祛病过程中,就需修身养性,贵在一个“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清静养神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是中医养生祛病的一句著名格言,前半句是要求,后者是结果。“精神内守”广义是心身健康,狭义为心理卫生,要做到心理卫生,各个方面就要有协调、清静、稳定的状态,这就是“内守”。中医养生学从动静关系看,主张以静为主。老子认为“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庄子·在宥》也说:“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清必静……乃可以长生。”人生在世都有一定的追求和需求,但要摆正整体和个人、他人与自己、长远与眼前利益的位置。如果以诚实劳动取得社会承认,就能够安居乐业,神清平静。“恬淡虚无”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一种养生主张,老子主张虚无恬淡,少思寡欲,清静无为,效仿自然。现代人更应思想纯正,寡欲清心,淡化名利欲望,不去做不切实际的事,不要有奢望和享受,就能使人在精神上淡泊宁静,心理上恬淡虚无。

养性怡神

修身养性可以改善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提高心理素质,保持开朗乐观,可怡情怡神。中医养生学中常提及以“养性”来概括养生,将养性作为养生的代名词。要调情志,摄精神,戒嗜欲,重修养,而且要习以成性,形成高尚的情操。历代医家非常重视养性,如梁代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中张湛养生集序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认为养生首养心,调形先调神,张湛指出第一是啬神,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养性序》也都详细论之,后世亦常沿用。现代社会中,人们要有理想,讲道德,要勤奋工作,清白做人,更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还要多参加社会活动以及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高雅活动,提高在复杂环境下的应变能力,改变不良性格及坏习惯,陶冶性情,养成平和宽厚,诚实谦逊,自尊自律,乐观向上的性格,就能“刻刻有长春之性,时时有长生之情,不惟却病,可以永年”(《证治百问》)。

适时调神

天有春夏秋冬,物有生长收藏,人应顺四时之气调养五脏的意志,使之“天人合一”,确保身体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了四气调神,就是根据春夏秋冬的四季阴阳消长,寒暑的变化,物候的转移来调节自己的心身卫生,使之与自然协调一致。春气生,万物生长,情志应伸展条达,不宜抑郁,以使志生;夏气长,万物茂盛,情志应振奋欢愉,使志勿怒;秋气收,万物之形已定,情志应安宁平静,不能过分激动以收敛神气,使志安宁;冬气藏,万物收藏,情志应安静含蓄,不可过分发泄,使志若伏若匿。即使在一日之中也有变化的自然节律,清晨阳气渐盛,神清气爽;日中阳气已盛,精力旺盛;日落阳衰阴长,易感疲乏;入夜阴盛阳衰,人体须恢复调整。只要人体内在脏气与外在自然环境统一协调,适时调神就会有益于身心健康。

和情安神

通过和畅性情,以消除有害的情志,创造良好的心境和情绪。人在社会中成长和生活,不可能时时事事都满意顺利。喜、怒、悲、忧、惊、思、恐七情太过或不及,对养生伤害最为明显。

《证治百问》说:“人之性情最善畅快,形神最宜焕发。”相反,若“积忧不已则魂神伤矣,愤怒不已则魄神伤矣,喜怒过多神不归室,憎爱无定神不守形”。说明七情过激对人体危害很大。平常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是常有的,怒、忧、悲、恐等不良刺激不时而生,要创造良好的心境,往往需要以理抑情,自我调节,平时应加强意志锻炼,培养坦然承受的心性,欲话说“心宽体胖”、“吃亏是福”、“平安是福”,都是人们总结修身养性的至理明言。遇到情志激变,发生心理疾病时,还可采用中医心理疗法,如言语开导法、移情法、暗示法、搁置法、调换法、宣泄法等进行排解,自我安慰,自我感悟,从而和情安神。

“跳槽”,这个20世纪九十年代出现的新名词,直到如今依然吸引着众多人,跃跃欲试地想跳槽。有些人跳槽后成功了,有些人跳槽后却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同样是跳槽,各人心态不一,对事物的认识与判断不一样准确。为此,心理医师告诫人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