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寿

浏览

寿,是从哪里来的呢?至圣先师孔子有个说法:“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强调的,是精神对寿的作用。发愤者,连食都忘记了,还有什么愁?乐观者,连忧愁都忘记了,还有什么虑?愁、虑伤身,伤身必损寿啊!

可见,为了长寿,不但要养身,更要养心;而且,要把愉悦和奋进的情致注入到行为和事业之中去。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李元宾墓铭》中有云:“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淑”者,纯正之谓也。意思是:不纯正的人,不可能长寿。反过来说,欲得长寿,必须纯正。纯正,就是高尚的品德。这个标准,比上面讲的更高,不经过修炼,是达不到的。这也正好印证了今人常常说的一句话:“寿高先得德性好”。

古人有云:“寿为人所同欲”。高寿是人们共同的愿望。高寿,好啊!因高寿,可以更多地享受生活和人生;因高寿,可以更多地创造和奉献。

德国自然科学家洪保德的不朽著作《宇宙》,是他75岁那年开笔的。美国黑人作家杜波依斯,87岁开笔写他的长篇小说《黑色的火焰》,93岁时完成。我国清代湘籍大学者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是一部文采飞扬的史学杰作。然而,这部60余万字的书,是他69岁时开笔,历时5年完成的。

没有寿,便没有上面几位巨匠的巨著。可以说,寿,就是成就。

现代作家梁实秋说:“人的一生,最值得赞美的时代,是老年时代。因为,老年时代是思想最成熟的时代”。他引孔子的话以为佐证。孔子说他70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窃以为,要得思想“最成熟”,决非易事。只有对自己的漫长人生能作深刻反思和恰当评说,并上升到哲学高度的人,才有望做到。由此,也就可以找到眼下为什么有“老而昏”、“老而坏”甚至“老而罪”现象的缘故了。

战国时的哲学家庄子,在他的《盗跖》篇里,把寿分为三个等级: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在那个物质、精神匮乏的时代,这标准是很高的。汉代哲学家王充,在他的《论衡·气寿篇》里说:“太平之世多长寿人”。时下,中国堪称太平之世,长寿人无疑会一天天多起来。也许有一天,会把上、中、下寿,各增加20岁。到那时,庄子就会满面堆笑地动笔对“寿”作新的诠释了!

让我们充满信心地迎接那一天的到来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