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胃不肯动 多方来加油

浏览

在消化内科门诊中,就诊最多的莫过于腹胀、嗳气、餐后不适而又久治不愈的患者。这些症状严重困扰着患者,降低了他们的生活质量。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个体老板,一年来常感中上腹饱胀,饭后加重,每次进餐前虽有饥饿感,但进食数口即感饱胀,上腹不适;一年中体重下降了三四公斤;常感乏力,干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他辗转于数家大医院,肝功能、B超、胃肠X射线检查全部正常,下决心作了一次胃镜检查,结果是浅表性胃炎,但吃了多种药物,时好时坏,因而精神憔悴,一蹶不振。

“懒”有因

腹胀、嗳气是典型的消化不良症状,但并非消化系统病所独有,在其他一些急慢性疾病中,发病时最突出的症状往往也是“吃不下饭”。另外,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肠道、肝、胆、胰诸多脏器,其中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可出现这些症状。因此,一旦出现上述消化不良症状,首先要弄清楚是由全身性疾病引起,还是消化系统疾病本身所致。医生们往往需要作些检查才能加以鉴别,抽血、拍片、内镜检查是少不了的,但问题是上述的那位患者多次全面检查均无阳性结果,症状却迁延不愈,时好时坏,这是为什么?

这位患者患的是典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要了解它还得先从“消化”二字谈起。人体内完整的消化过程犹如一个高度自动化工厂的传送带,食物首先在口腔内进行咀嚼,经食管传递至胃,并在胃内初步消化,然后靠胃窦的蠕动,将其磨碎后输送到小肠。在这过程中,胆胰分泌的胆汁、胰液中的酶可进一步将食物消化,其营养成分被小肠吸收,水分被大肠吸收,其糟粕变为粪便排出。因而要完成食物消化,必须要有两个过程:一是食物的传送,二是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两者缺一不可。由于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病、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感染性腹泻等)所致的消化不良,称为“器质性”消化不良,而由“传送”障碍引起的消化不良,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近年来由于医学的发展,对胃肠道传送功能的测定有了新方法,因而对这位个体老板的疾病亦有了新的认识。

食物在消化管道中移动主要依靠消化管道肌肉有规则的收缩,我们称之为蠕动,这种肠道运动受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及肠管壁内神经丛的支配,同时亦受胃肠道激素调控。在消化道运动的过程中,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失灵,都会导致运动功能障碍性消化不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许有这样的经验,当您遇到一件非常不愉快的事,或者工作上有巨大压力时,往往会不思茶饭,这就是大脑影响消化道运动的例证。在患感冒时,由于发热及病毒感染等原因,肠管壁内的运动神经功能受到干扰,也会使患者胃口大减,但这些均是暂时性的,一旦诱因去除,胃肠功能即可恢复。上面提到的这位个体老板与上述情况不同,他患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清楚,但一般认为与胃肠运动减低及感觉异常、心理障碍和迷走神经张力降低等有关。大量研究资料表明: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胃排空时间比健康人慢得多,胃、十二指肠测定显示胃收缩波幅缩小、频率降低、胃电节律紊乱。患者的工作和家庭关系往往比较紧张,并具有烦恼、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他们的迷走神经张力明显降低,导致胃的容受能力及排空功能降低,因而产生腹胀、胃口差等一系列症状。目前还没有充分根据说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是胃肠动力降低,但我们通俗地讲是胃犯了“懒”病。

一般地说,凡是出现间断或持续地上腹不适、疼痛等症状3个月以上,验血、拍片、超声、胃镜检查排除实质性疾病时应考虑为本病。但对年龄超过45岁,又有贫血、消瘦、吞咽困难、反复呕吐等症状者,则必须提高警惕,即使一次检查正常也不能贸然诊断为功能性疾患,需要边治疗,边随访,最后才能下结论。

治有方

目前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最好办法是综合治疗。上述患者大多有焦虑与抑郁心理障碍,对胃肠道扩张感觉阈值也下降。如果各项检查无异常发现,排除患“癌”的可能性,将有助于他们思想上放松。腹胀等症状仅是一种“感觉”,有的人胃内注了二百多毫升空气已胀得不能忍受,但有的胃内注了六七百毫升空气也毫无感觉,这说明提高感觉阈值可消除一些自我症状。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的生活节奏,与家人、同事和睦相处,戒烟、禁烟,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易于产气的豆制品及排空较慢的油腻食物,对改善症状不无裨益。对伴有失眠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每晚睡一个好觉,第二天起来精神抖擞,胃肠道亦自然有“动力”了。

给“懒胃”加油,使其奋起工作,这是治疗中的一个关键。西医治疗主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与胃动力障碍相关,给予相应的促胃动力药物,如胃复安、吗丁啉、普瑞博思等;二是与酸相关,要使用相应的制酸药,如小苏打、得乐、泰胃美、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具体用药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给“懒胃”加油,中医可起到独特的作用,在中医师的辨证施治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可以明显减轻甚至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