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寒天话冬泳

浏览

冬泳是指冬季在江、河、湖、海等自然水域或水库、露天泳池等自然水温下的游泳。冬泳对人的精神和意志是一种挑战。近几十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对冬泳的祛病健身效果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发现冬泳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冬泳并非人人适宜

冬泳和冷水浴被称为延缓衰老的“心脑血管体操”。从这个意义上讲,冬泳健身的确有其科学性。对一个健康人来说,长年坚持冬泳,可提高人体的力量、耐力、弹跳、灵活性等方面的素质;还可大大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代谢功能,还可促使白细胞数目增加,增强抗病毒、抗感染的能力,对气管炎、关节炎、糖尿病、神经衰弱、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预防作用;长年坚持冬泳,还可促进人体雄性和雌性激素的分泌,防止早衰。

冬泳固然健身,但并非人人适宜。医学研究认为,对于心、肝、肾有严重疾病的人以及患有严重的脑血管、消化性溃疡、关节炎者,不适宜冬泳;皮肤病患者和妇女在月经期也不宜冬泳;另外,有些人的皮肤遇冷水过敏,会产生荨麻疹、血红素尿和紫斑,这种特异体质的人也不适合冬泳。据调查,参加冬泳运动者,一般都是身强体壮,平时无大疾病,而且比较喜欢体育锻炼者。

冬泳应掌握科学的方法

一般参加冬泳运动者,一年四季都坚持进行“冷水浴”的锻炼,或长年坚持在江河中畅游。因为夏秋天气凉爽,水温比较高,气温、水温、人体温度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小,人们容易接受。冷水浴的温度一般在摄氏10~20度,初次冷水浴的水温不应低于10度,最好从20~22度开始,每次降1~2度,直至水温和室温一致,最低降至10度。最初由3~5钟增至10分钟,以不超过15分钟和不产生第二次寒颤为限。如果从秋季就一直坚持不懈,等身体对冷水的刺激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之后,就便于向刺激强度更大的冬季冷水浴过度,就可以进行冬泳了。当然。如果从夏秋开始就一直在江河中畅游,对大自然的寒冷变化会更加适应,更有利于冬泳锻炼了。

有些人夏秋季节不参加冷水浴的锻炼,到冬天再开始锻炼,这样很不容易成功。因为天冷后气温、水温下降很多,身体突然受到冷空气和冷水的刺激,适应不了,于是出现一些头痛、头晕、发热、皮肤刺痒、四肢无力等症状,甚至引起感冒、关节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影响身体健康。此外,冷水浴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坚强的毅力,不使其间断。否则,由于身体一时不适,反而使身体得病。

凡身体条件适合的冬泳者必须根据个人素质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切忌蛮干。当气温下降到摄氏零下20~30度,水温在1~2度时,为了减少体表温度和水温的差距,降低冷水对人体的突然刺激强度,冬泳者换上泳装下水前,要在室外做短暂的体操活动,用冷水浇一浇身体,特别是心脏部位,目的是使全身得到一个紧急动员的条件反射信号,以调动神经,调节体液,接受冷刺激,有条件的还可在全身涂上一层凡士林油膏类保护皮肤,减少散热。觉得身体有了适应即下水,在水中,一般游50~200米,时间为1~3分钟,一般以上岸时有一种舒适感为度,出水后应立刻用毛巾擦至微红,最好上岸后在冷空气中来回跑100米,然后穿衣戴帽,以防冻伤。当然,由于个人身体素质及各地气候寒冷程度的不同,冬泳下水时间也稍有差别。如在冰城哈尔滨,冬季最冷月是1月份,平均气温达零下24.5度,冬泳下水时间一般为1~4分钟,而在首都北京,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0.9度,所以下水时间可坚持3~7分钟。

冬泳者为何不怕冷

众所周知,人体必须有恒定的体温才能生存,而体温的恒定,必须在中枢神经的统一指挥下,自动调节完成。比如气温低时,就要加强身体各种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和肌肉的运动,这样可以产生大量的热,同时,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汗孔关闭,起鸡皮疙瘩,皮肤变得细密,以减少热量的散发,使身体保持恒温。当气温高时,皮肤的毛细血管扩张,大量出汗,散发热量,使人体降温。正因为人体有这种自动调节功能,人们才能在寒冷的天气里作业,在炎热的高温下操作,这便是冬泳不觉得冷的主要原因。

最近,医疗气象工作者对经常参加冬泳的18人进行了专门的科学测试。测试时,冬季河水的温度大约是摄氏2度左右,入水前冬泳者在26度的屋子里保暖20分钟,然后在水中游上30秒,上岸后再回到室内保暖20分钟。经测试和观察分析表明,冬泳者进入冷水后,氧的消耗量急剧增加,是平时的4~5倍,血液循环加快,呼吸急促,肌肉活动提高。冬泳者的体温在冷水中变化很快,但身体内外有所不同。皮肤表面温度急剧降低,可是体内的“核心”温度却提高了。冬泳者出水后,皮肤温度立即开始回升,几分钟后接近室温,然后继续上升,20分钟后达到正常状态。体内“核心”温度则在冬泳者出水后开始下降,降到低于正常值并持续2分钟,然后再回升,20分钟后才能达到稳定状态。

如果把人的平均体温看做常数T,在一般情况下T(平均体温)=0.65(核温)+0.35(表温);然而对冬泳爱好者的测试,其结果却与常人不同,T(平均体温)=0.85(核温)+0.15(表温)。

对比以上两组数据可以看出,冬泳爱好者体内的“核温”明显高于一般人。医疗气象研究认为,在寒冷刺骨的冰水中,冬泳者是靠体内“核温”的升高来维持各种器官正常功能的;冰水和低温能开动人体内的后备调节机制,燃烧体内的“火炉”,而在平时这个“火炉”自己是不会燃烧起来的。

冬泳者的营养保健

冬泳者不仅要有超过平常人的意志和精神,还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维持强健体魄的基础,便是赖以生存的营养膳食和养生保健。

加强高能量饮食的补充。冬泳者热量消耗较大,而热能的供给要靠消耗体内的糖和脂肪来补充,因此平时冬泳者应多食用一些含热量高的食物。

冬泳前切忌饮酒,以免增加散热。冬泳时间宜选择在中午,此时冬泳耗能相对较少,且暖和。

冬泳期间应十分注意身体的感觉和反应,特别是中老年人要经常测量血压、检查心肺等方面的情况,如有不适,切忌勉强冬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