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疗法防治心绞痛

浏览

我今年71岁,有39年高血压史,1974年在上海第四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时,血胆固醇高260,医生说我还有高血脂和动脉硬化症。虽然多方治疗,但病情却日趋严重,动不动就胸闷、心绞痛。仅1982年一年就因高血压、心绞痛一连三次住院治疗,由于不能工作只好病退了。

病退后,在一个有保健经验的离休老干部的启发下,我于1982年底订阅了十三种保健刊物,专心寻找治病良方。结果发现几则令我振奋的消息:有的患者用饮水疗法治好了胃病,有的认为饮水也能治心绞痛。美国医学博士西蒙·巴尔克研究认为:“水可以作为强体剂、镇静剂、发汗剂、泻剂、兴奋剂和新陈代谢促进剂。”他还指出:“水虽然有药效,但它与药剂不同,完全没有副作用,这一点是水特有的长处。”我看了这些消息后,如获至宝,于是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从1983年开始,每天饮用5杯水,一年后,症状有了很大改善。从1984年我根据人的血液一天中最黏稠的时间是早晨和空腹饮水吸收快的特点,每天定时定量空腹饮水八杯,即早上三杯,上午一杯,下午三杯,睡前一杯(加奶粉,因牛奶能催眠),每杯容量为400毫升。每天吃大蒜20克,生姜10克,加上每天坚持两次以脑心肾为主的全身按摩和服用多种维生素等保健措施,到1985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奇迹:头晕头痛、胸闷、心绞痛等症状均消失。1986年到医院检查,血胆固醇降到170,血压降到140/80毫米汞柱,医生叫立即停服降脂药,仅吃少量降压药。这之后的15年中,我仍然坚持每天饮八杯水,仅服少量降压药和九种维生素,其他什么药也没吃,再也没发生过胸闷、心绞痛现象,血压也长期控制在140/80毫米汞柱左右。

我认为饮水疗法治心绞痛是有科学根据的:第一、从病因来说,心绞痛是血液中发生血栓造成的。血栓的形成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血液黏稠,发生高血凝状态;二是血管壁的损伤;三是血液流速减慢。对血栓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血管壁结构的改变并吸引血小板粘附于血管壁,血管腔变窄和血黏度增高导致血流变慢,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积聚,形成血栓。栓塞部位远处的肢体或组织的血液供应被切断后,便出现缺血性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

第二,水是稀释血液黏稠度的即刻因素,流动着的血液90%以上由水组成,出汗、排尿、腹泻都会使血容量减少,有形成分相对增多,血液黏稠度自然增加,一旦饮水充足,迅速达到足量,黏稠的血液便会立即被稀释。

第三、饮水充足,可减少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血液黏稠的机会。能使血液变稠的有形物质有红细胞、蛋白质等。红细胞数量越多,脆性越弱,血液稠度越高,血浆中的蛋白质、脂肪、糖越多,血液越黏稠,还有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只有2%的纤维蛋白原溶液,所产生的黏稠度却相当于25%的白蛋白溶液的黏稠度。所以饮水一充足,这些有形物质就被冲淡,无法形成黏稠,由此杜绝血栓的形成,也就谈不上发生心绞痛的机会了。

第四、早晨空腹饮三杯温开水比睡前一杯牛奶效果更好。因为从早晨六点至十点是心绞痛的高发期,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4000名曾有心脏发作史的患者作了调查后发现,在一天24小时中,心脏病发作有一个时间节律,每天上午六至九点这段时间为发作的高峰期,中风、心绞痛和猝死大都在这个时间发生,此时的发病率要比晚上十一点高三倍左右。而晚上睡前饮一杯牛奶,既可防止夜间缺水又可促眠。

我饮的水是活性水,所谓活性水,即水被煮沸时,水里面的空气被挤出而形成的。科学家研究发现活性水中对人体有害的氯气,要比自然水降低50%,其生物活性比自然水高出四至五倍,易于渗透人细胞膜而被人体吸收,它对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具有独特的作用,原苏联学者在研究中证实常饮用此水可预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活性水的制作方法如下:用一个茶壶,几个茶杯作工具,把第二天早晨要喝的凉开水头天晚上灌进茶壶和茶杯,把茶壶嘴用药棉塞住,茶杯用盖子盖住,不让空气进入,上午、下午和临睡前要喝的水都提前准备好,根据季节变化和温度高低,喝时加些开水调成温开水便于快速饮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