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8篇500字

浏览

文章包含读《论语》有感、论语选读读后感(488字)、论语八则读后感(490字)、论语读后感(490字)、论语十则读后感(499字)、读论语心得有感(500字)、《论语》阅读笔记(501字)、《论语》读后感(503字)等5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论语选读读后感_488字

细品《论语今读》后,发现它所带给我的启示,绝非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作者在里面所提出的很多观点,不仅向我呈现了《论语》的一副全新的面貌,让我开始摒弃以往对《论语》的不合理的偏见,试图重新辩证地去看待《论语》,而且给我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注入了新的元素,我发现,《论语》不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圣贤之言,它与我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在此,我将从不同方面细论我读《论语》及《论语今读》时所得的体会。

对于求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亦即,学习而不思考,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危险。就我的理解而言,此处的“学”应指掌握生活中事物运行的规律,它既囊括了我们课堂上学习到的物理、化学、音乐等科目的知识,也包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聆听到的教诲。由于经过长期实践的证明,它总是具有正确性与客观性。因此,“学而不思则罔”里的“学”是属于理性范畴的。反观“思”,思考,应指个人的对生活中事物的思考,与“学”相反,它是主观而感性的,虽然它未必总是正确,但因为它是由每一个个体独自进行的,因此它独特并且真实可感,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作用。

成语人生观: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如: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他在他们面前装得很老练很大方,侃侃而谈,吹着他那套生意经和人生观。”又如:年轻人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成语学而不思则罔:罔:蒙蔽。只读书不思考就会上当受骗。如:《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如:谢觉哉《想!》:“把书本当教条,不顾客观条件,生硬地拿现成公式去套,也必然碰大钉子,所谓‘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八则读后感_490字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成语三五成群:几个人、几个人在一起。如: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谈嬉笑。”又如:一般也有轻薄少年及儿童之辈,见他又挑柴,又读书,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戏侮。——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

成语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如: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1回:“我也不很记得了。但觉自己身子不由自主,倒象有什么人,拉拉扯扯,要我杀人才好。”又如:韦珍说不上什么爱不爱,只是接触的多了,便不由自主地常和常飞亲近起来。——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二章

论语读后感_490字

读了《论语》一书,我感触很深,不但学到了许多知识,而且还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升华。

《论语》一书是孔子学说的体现,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这是孔子认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品质。

其中几则令我印象颇深。

第一则当然就是开篇第一章的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学习知识以后,在一定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的嘛!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处而来,不也是快乐的嘛!别人不理解我,我也不恼怒,不也是一位道德修养高的人嘛!

多么勤奋的人,多么乐观的人,多么大度的人,这样的人不为君子谁为君子?这值得我们学习。学后复习,不仅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会从旧的知识中领悟到新的东西,就是“温故而知新”,这样岂不是一举两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而来,大家在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生活、交流学习,真的是很快乐。别人不理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世界上有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思想、喜好都不相同,我们没有必要去为此恼恨、恼怒,应该用宽容大度的心去理解别人,去原谅别人,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得“君子”。

成语志同道合:道:途径。志趣相同,意见一致。如:《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昔伊尹之为媵臣,至贱也,吕尚之处屠钓,至陋也,乃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岂复假近习之荐,因左右之介哉。”又如:两人起先虽觉得志同道合,后来子美的热狂冷了。——闻一多《杜甫》

成语一举两得:一举两得[yī jǔ liǎng dé],意指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语本《战国策·秦策二》。[源]《战国策·秦策二》楚绝齐,齐举兵伐楚。陈轸谓楚王曰:“王不如以地东解於齐,西讲於秦。”楚王使陈轸之秦,秦王谓轸曰:“子秦人也,寡人与子故也,寡人不佞,不能亲国事也,故子弃寡人事楚王。今齐、楚相伐,或谓救之便,或谓救之不便,子独不可以忠为子主计,以其余为寡人乎?”陈轸曰:“王独不闻吴人之游楚者乎?楚王甚爱之,病,故使人问之,曰:『诚病乎?意亦思乎?』左右曰:『臣不知其思与不思,诚思则将吴吟。』今轸将为王吴吟。王不闻夫管与之说乎?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齐、楚今战,战必败。败,王起兵救之,有救齐之利,而无伐楚之害。计听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计者,事之本也;听者,存亡之机。计失而听过,能有国者寡也。故曰:『计有一二者难悖也,听无失本末者难惑。』”《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曰:“……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於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东观汉记·卷八·耿弇列传》弇以军营临淄西安之间,视西安城小而坚,蓝兵又精,未易攻也。临淄诸郡太守相与杂居,人不专一,其声虽大而虚,易攻。弇内欲攻之,告命军中治攻具,後五日攻西安,复纵生口令归。蓝闻之,晨夜守城。至期日夜半,令军皆食,会明,求乞攻西安,临淄不能救也。弇曰:“然。吾故扬言欲攻西安,今方自忧治城具,而吾攻临淄,一日必拔,何救之有?吾得临淄,即西安孤,必复亡矣,所谓一举而两得者也。且西安城坚,精兵二万人,攻之,未可卒下,卒必多死伤。正使得其城,张蓝引兵突,临淄更强,勒兵凭城,观人虚实。吾深入重地,後无转输,旬日之间,不战而困,诸君不见是尔。”遂击临淄,至日中,破之。张蓝闻临淄破,果将其众亡。[典故]战国时候,因为楚国断绝与齐国的盟友关系,因此齐国打算出兵攻伐楚国。陈轸则向楚王建议:“可以割地给齐国,以求得调解;又能因此向秦国讲和。”於是楚王就派陈轸前往秦国,秦王对陈轸说:“你以前曾在秦国任职,说起来我们算是旧识。因为我没有治国的才能,所以你後来就离开秦国,到楚国去了。现在齐、楚即将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许有利、有弊。你现在不能只为楚王计谋,应该也要有其他的方法来为我策画一下。”陈轸就举了管与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两只老虎为了争食一个人而相斗,管庄子看到了,就要将牠们杀死,这时管与却阻止说:“两只老虎互相争斗,结果必定是大的受伤,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伤再杀牠们,就可以只做一个动作,而同时得到两只老虎;省了一次的力气,但实际上却等于是刺杀了两只老虎。”陈轸的用意在告诉秦王,齐、楚两国如果开战,秦国派兵前往,不但有救齐国的好处,也让楚国免於被攻伐的危险。他的计谋不仅让秦国得到好处,也同时为楚国解除了危机。典源又见《战国策·秦策一》。内容则是表述司马错与张仪於秦惠王前,争论该伐蜀还是伐韩。司马错建议伐蜀,因为秦国如果出兵伐蜀,不但可以得其国,而且将因为为百姓除去暴虐的国君而获得百姓的拥戴与支持,同时得到名、实两方面的好处。後来“一举两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做一件事,同时有两方面的收获。

论语十则读后感_499字

通过读《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的方法与处世之道!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他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我对这句话有比较深的体会:我每次拿起小学时的课本复习后,对一篇文章、一句话、甚至一个字有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遗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讲的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如果有一件物品你不喜欢,那你就千万别强给别人,那是一种自私的表现,对待别人要懂得奉献,多向LeiF学习学习,如果社会上每一个人都向他那样,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那这世间该是多么的美好、和谐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冬天,寒风凛冽、环境是何等的恶劣,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强不屈,高风亮节!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位共产党员,他们面对敌人的严刑逼问,但还是沉着冷静,英勇不屈,这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呀!在平常的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坎坷,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想困难屈服;反而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永往直前。

成语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如:罗瑞卿西安事变周恩来同志》:“各种各样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川流不息地来访。”又如:社会上的人各种各样。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读论语心得有感_500字

《论语十篇》是我们学校发给我们五、六年级的书,里面内容丰富,我很喜欢,一有时间我就会拿来读读,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四处讲学,有一天,他正坐车赶路,却被一个小孩堆的一座土城挡住了去路。孔子下了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小孩子抬起头来,镇定地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哪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决定考考他,就问道:“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树不长丫杈?”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井水,萤火,枯木。”说完,小孩又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要不咱们赌一盘吧。”小孩马上拒绝了,说:“天子好赌,就无心治理国家;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的时机;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读书;小孩好赌,就会挨揍。赌博原来时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孔子一听,顿时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于是拜他为师。这个7岁的孩子就是项橐,从此,这个7岁的孩子名声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我从这个故事中了解了橐小时候的故事,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含义。

成语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如: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又如:公路在山上盘旋,车子不慌不忙地打着圈子。——巴金《旅途杂记·成渝路上》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指应该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如:《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如:岂不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要你择其善者为亲友。——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

《论语》阅读笔记_501字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成语一视同仁:一视同仁[yī shì tóng rén],意指同样以博爱的仁心,对待所有的人及禽兽。语出唐·韩愈〈原人〉。後用“一视同仁”指平等待人,不分亲疏厚薄。[源]唐·韩愈〈原人〉(据《全唐文·卷五五八·韩愈》引)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闲者谓之人。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两闲,夷狄禽兽皆人也。曰:“然则吾谓禽兽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兽,皆举之矣。指山之一草而问焉,曰:“山乎?”曰:“山,则不可。”故天道乱,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乱,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乱,而夷狄禽兽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兽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为主之道矣。是故圣人一视而同仁,笃近而举远。[典故]唐代文学家韩愈崇尚儒家“仁爱”学说,他在〈原人〉一文里论述到世间分天、地、人三个部分,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天上有日月星辰,地上有草木山川,人间有夷狄禽兽。天为日月星辰的主人,地为草木山川的主人,而人则为夷狄禽兽的主人。人既为夷狄禽兽之主,就必须广施仁道,不分种类、不分远近,才不失为夷狄禽兽之主。所以圣人看待夷狄禽兽都是同等的,一样施与仁爱。“一视同仁”就是从文中“圣人一视而同仁”一句摘录而成的成语,後用於指平等待人,不分亲疏厚薄。

成语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又如: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论语》读后感_503字

今年假期,我就有幸拜读了一下。说它是薄薄的一本小书,实在不假。虽然字印的斗大,再加上注释,翻译,总共也不过220页。想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此的一本小书。若是摆在那些厚似馒头,重似砖头,印刷精美似绣花枕头的大部头巨著之中。实在是不起眼之极了。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是中国的立世的历史呢?可见《论语》是一本应百读、细读的好书。

其中灵我印象最深的一篇就是“学而实习之,不意乐呼,有朋自远方来,不意乐呼,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呼?”这句话的意思是:意思为学习之后经常去温习,不也是快乐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值得高兴么?别人不理解你,而你不生气这不是君子么?

我认为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把学习同样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好好学习。而当朋友来到你家里,你也应当非常高兴,该热情款待才成。当别人不理解你的时候,你不能生气,而应该耐心的对别人讲明你的理解,这样你才是个君子。

《论语》这本书非常好,他告诉我们许多人事间的道理,它能让你品德高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普通人把《论语》作经书看,认为是圣人之言,不以文学论。但以文学眼光看来,《论语》一书的文学价值很高。

成语绣花枕头: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如:清·彭养欧《黑籍冤魂》第六回:“顶冠束带,居然官宦人家,谁敢说他是个绣花枕头,外面绣得五色灿烂,里面却包着一包稻草?”又如:我才明白了我自己——空空洞洞的绣花枕头——对吧?——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二章

成语空空洞洞:空虚,空无所有。如: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为什么一定要写得那么长,又那么空空洞洞的呢?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下决心不让群众看。”又如:一间空空洞洞的房屋,又脏又冷。

论语十则读后感_506字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选自《论语》里面的《为政》,这是《论语》十则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一则。是说:“教导你的话明白了么?明白了就是明白了,不明白就是不明白,这就是智慧。”这句话虽然出自春秋末期的孔子之口,但仍对现代人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句话包含着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诚实,切不可不懂装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报以谦虚诚实的态度去对待,有不懂的问题,应当及时向别人求教,甚至是“不耻下问”,如果不懂装懂,敷衍塞责,最后只会害了自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闲杂人员整日靠骗人过日子。就那算命来说,明明是封建迷信,可算命的偏偏要揣着糊涂装明白,愣要给你的一生说出个所以然来,可笑至极。

再比如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是很正常的,这时候应当找出不明白的地方,迅速向老师同学请教,而有些同学总是偷懒,想凑凑合合混过去,给自己找各种各样做错了的理由,总认为自己的错误仅仅是个失误,这样时间一长,就必然会漏洞百出。

让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于人于己都诚实的人吧!

成语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如:《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如: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成语敏而好学: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如:《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又如:唐春早心灵内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刘绍棠《蛾眉》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