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后感6篇600字

浏览

本文包含读《随笔》有感、培根随笔论真理读后感(616字)、培根随笔读后感(617字)、读《培根随笔》有感(635字)、《蒙田随笔集》读后感(637字)、初中培根随笔读后感(639字)等6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6篇,供您参阅。

培根随笔论真理读后感_616字

“什么是真理?”这个问题从古至今依然是困扰着人们的枷锁。问题的答案连最伟大的哲学家都百思不得。文章开头就提到,彼拉多当年提这个问题时,是不指望得到答案的。

与真理相对立的,诡言、人们的种种幻想反而为人所接受。明显的褒贬中,人们却宁愿追求幻想。也许真理总是不尽人意,致使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回避,而幻想却是美好的,尽管它不真实,但它却能带给人快乐,尽管极为短暂。在大千世界里,人总是渺小的,人的心灵更是脆弱的,生活总是有不尽人意的时候,如果有人这时还坚持真理,那就等于自戴枷锁。在对真理的褒贬声中,培根给真理下了一个定义:真理既是衡量谬误的尺度,又是衡量自身的尺度。幻想是感性思维的产物,而真理则是理性思维的结晶。虽说没有人能保持永久的理性,但真理就是最好的控制感性思维的武器。尽管人世腐败,但只要人接触到真理,还是不能不被真理所征服。对真理的探索,人类从古至今从未有停止过。当代的中国就曾经掀起过一股探寻真理的狂潮。光明日报在1978年5月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开启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场中国式的探索让人民对真理有了更高的认识,也给人民在探索真理道路中亮起了一盏指路灯。

培根在谈到实践中的真理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伪善正如假币,也许可以骗取到货物,但它毕竟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欺诈的行为像蛇,它无法用足站立,而只能靠肚皮爬行。诚实是一种美德,美德也是一种真理。而可耻的虚伪与背叛,必将受到真理的严肃审判。

成语想方设法:想种种办法。如:叶圣陶《得失》:“教的一篇若是白话,看来看去差不多没有几句需要讲明的;然而也得想方设法,把五十分钟敷衍过去。”又如:我想方设法也要办到。

成语大千世界: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叫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叫大千世界。后指广大无边的人世。如: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九:“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又如: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充满了矛盾。

培根随笔读后感_617字

对于这一本书,我还很陌生,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本书,所以这一本书,我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理去阅读的,而再读过这一本书之后,我从这一本书中获得了很多,其中许多语句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本好书,这是我读完之后的感觉。

这一本书所涉及的范围非常的广,语言简洁,而常常有名言警句是我猛然惊醒,在惊醒过后,往往能够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这一本书有这非常多的分类,《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单看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一本书所说的内容范围之广,而且这些只是这本书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书目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在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不同的警示,所以这本书着实适合我这样的人去阅读,相信不光是我,任何中学生在阅读完这一本书之后,都会受益匪浅,从中能斩获非常多的道理,同时能够下意识地与我们的生活作比较,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查漏补缺的方法,从而让我们干煸一些生活习惯的可能性提到最大,所以,这是一本好书,所以,这一本书可以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散发着那特殊的,不可改变的光辉,一直在影响着后人,不曾改变。

总的来说,这一本书读完之后给了我非常多的警示,相信这一本书也会影响的我的生活,让我更加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一本书,也给了我的生活一些指引,虽然在我的一生中,这些道理如九牛一毛,但这一些道理在这个事件所给我的,是我一生都不能忘得,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哲理书籍,也是一份我值得回忆的回忆录,这是一本好书,无可争议。

成语九牛一毛:九牛一毛[jiǔ niú yī máo],意指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毫毛。比喻极大数量中的一小部分。语本《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源]《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螘何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轻於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典故]司马迁是汉代著名的史学家。据《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载,当时汉武帝命令李陵将军出兵攻打匈奴,终因人力缺乏而战败投降,汉武帝得知後非常生气,而诛李陵全家。司马迁挺身为李陵辩护,但汉武帝不听,反而将司马迁囚禁,後来并处以残酷的“宫刑”(将男子去势的刑罚)。司马迁在身心受到极大打击後,本想一死了之。但他仔细一想,觉得像他这样官位低微的人,如果接受法律制裁被杀,就像九头牛身上少了一根毛,一点影响也没有,和死了一只蚂蚁又有什麽差别?而世人也不会把他和壮烈成仁的人相比,只会觉得他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人都会死,但死有重於泰山,也有轻於鸿毛。於是司马迁决定忍受屈辱,坚强的活下去,并且完成《史记》这部伟大著作。後来“九牛一毛”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九牛之一毛”的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极大数量中的一小部分。

成语死有余辜:死有余辜[sǐ yǒu yú gū],意指辜,罪。“死有余辜”形容罪恶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语出《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路温舒》。[源]《汉书·卷五一·贾邹枚路传·路温舒》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 者不可复属。《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敺,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後患。故治狱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於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则乐生,痛则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胜痛,则饰辞以视之;吏治者利其然,则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却,则锻练而周内之。盖奏当之成,虽咎繇听之,犹以为死有余辜。何则?成练者众,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狱吏专为深刻,残贼而亡极,媮为一切,不顾国患,此世之大贼也。故俗语曰:“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此皆疾吏之风,悲痛之辞也。故天下之患,莫深於狱;败法乱正,离亲塞道,莫甚乎治狱之吏。[典故]汉代路温舒,字长君,钜鹿东里人,为人勤学不倦。汉宣帝刚即位不久,任职狱官的路温舒就上书建议宣帝开仁德之心,减缓犯人的刑期。他认为天下至今不能太平,是因为狱官执法过於严苛,而秦朝之所以会灭亡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和古代狱官相比,现今狱官太过草率不人道,因为他们一方面害怕执法有过失受到处分,一方面为了顺利结案,於是对捉到的疑犯行刑逼供,受不了刑求的疑犯只得勉强认罪。以这种不当手法取得的供词,即使最後是由咎繇来断案,也会认为人犯实在罪恶深重,连死都不足以抵罪。因此,他期望宣帝能够听取各方谏言,废除严苛的刑罚,让天下回归太平。“死有余辜”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於形容罪恶深重,死都不足以抵罪。

培根随笔读后感_621字

培根,这个名字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至少,人们都知道他掷地有力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随笔》中记录了培根对人生的思考,分为《论美》、《论善与性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谈美》中,培根向我们揭示了外貌美不如德行美。”美者犹如夏日蔬果,易腐难存“,外貌美容易逝去,古今以来,有多少美人因青春不再而人老色衰?而”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德行之美不仅朴素,并且不易逝去。正如宝石,历经千百年不被埋没,依然光彩照人。

在《论拖延》中,培根谈论了拖延与机会,拖延与危险的关系”‘机会先把其前额头发让你抓,如果你不及时抓住,就给个光头让你抓。’“因为拖延而错失机会并不少见。秦国在与赵国进行长平之战后,秦国坑杀了四十万赵军降卒。如果这时秦军挥师直取邯郸,赵军主力尽丧,赵国亡国是必然的,秦国一统天下就会提前。然而秦军并没有。因为拖延,秦国统一的大业就被延后。

”危险一度看来无足轻重,并非真就无足轻重“。就像蔡桓公的病,先是在纹理,然后在肌肤,发展到肠胃,又深入骨髓。这时,就连神医扁鹊都无力回天。危险的可怕之处就在于人们察觉不出它的可怕。

培根建议我们把大行动的开端”交由百眼巨人阿尔戈斯照管“,把结束”交由百手巨人布里阿柔斯照管“,告诉了我们要当机立断,迅速行动。优柔寡断,不仅会错失良机,甚至会招致危险。

《培根随笔》对于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是名人的思考,还是指导人生航行的”灯塔“。

成语当机立断:当机:抓住时机。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如:汉·陈琳《答东阿王笺》:“秉青萍干将之器,拂钟无声,应机立断。”又如:哥哥,国姓爷就在城下,你应该当机立断。——郭沫若《郑成功》第七章

成语青春不再: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如:唐·林宽《少年行》诗:“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又如:如果她也有悲哀的时候,大概是想起青春不再。——茅盾《幻灭》四

读《培根随笔》有感_635字

文/张祥熠

第一次是课间时在一个同学的书桌上见到这本书的。那是一本老书了。虽被书主人保护的整洁,但仍掩饰不了岁月的痕迹。那让我在恍惚之间,感受到了历史的不可触及。我不禁对它产生了兴趣,却碍于礼貌没把它捧起。

于是在一个下午,我终于把《培根随笔》买回了家。每晚睡觉前读一篇,然而只读一篇。因为美味不可多得。当我读完一整本书时,才对培根以及其思想有了一些理解。

培根经历丰富,智慧过人,每篇文章也都有独到之见。他从不简单化地评判是非,面对问题总能站在一个凡人无法攀登的高度,客观的审视和理解。他的《论真理》、《论逆境》、《论时机》、《论友谊》等文章说理透彻、老练锐利、耐人寻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论死亡》。生与死本是自然轮回,无人能免。然而在培根的这篇文章中,死亡达到了哲学的巅峰。我对死亡也有了新的认识。说实话,死亡真的不是一件好事,关于这个词语的大多是灰暗、哭泣、悲哀。但认真去想,当一个人实现一生所愿,死前感谢自然给他生命以及一生的时间感悟世界,死亡根本算不了什么。培根说的好:"一个意志坚定、一心向善的心灵是会远离死之忧伤的。"

也许连培根都不敢说:我一点也不怕死。但我相信,他尊重死亡如同尊重生命。如果把人生的历程看作赛道,死亡看成终点,又会有怎样的理解呢?人生本就短暂,何必将短暂的时光浪费在害怕与担心中呢?好好珍惜现在,短暂的时光应该属于快乐。

死亡不大,热情的生活和平静的心态也并不矛盾。

我感谢生死,感谢自然,感谢《培根随笔》。

成语不可多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如: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又如:盖北宋以睢漆擅名,今已不可多得。——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时玩》

成语耐人寻味:耐:禁得起;寻味:探索体味。意味深长,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如: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其所作如《少府画障歌》、《崔少府高齐观三川水涨》诸诗,句句字字追琢入妙,耐人寻味。”又如:这个故事的结尾留下了一个悬念,耐人寻味。

《蒙田随笔集》读后感_637字

蒙田在《随笔集》的卷首告诉读者:“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它介绍了作者的思想和生活。其中有他写《随笔集》的动机;谈他的人生哲学;评论他所读的书;解剖他的风格、习惯和人品;描写他的书斋和对沉思与阅读的看法;谈怎样处理事务,怎样工作,怎样旅行;讲他对行政工作的态度等。这些篇章不是系统的叙述,剖析的事理也深浅不一。

蒙田认为人是热爱生活的,爱生活就要求顺乎天性,人的天性在于追求幸福和快乐,但要求有选择和节制。他撰写《随笔集》,行文旁征博引,汪洋恣肆,语言平易明畅,形象亲切生动,富于生活情趣。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性情。因为蒙田处于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怀疑论只是对当时的迷信、偏见、巫术、杀戮、迫害的否定,他要“揭去事物和人的假面具”,考察事实,重新审查一切。他认为绝对真理既无法认识,只能探索部分的寻常的真理;比较可靠的是认识自己,而世上最熟识自己的无过于本人。所以,写作《随笔集》不是着书立说,而是对自己进行分析,一点一滴加深对自己的认识。他的思想是一种中庸的思想。他生平致力于保持安静的乡绅生活。政治上是保守的,尊重现存的社会秩序和风俗习惯,不提倡改革,也不赞成压迫提倡改革的人。

《随笔集》的影响深远,据说英国的培根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反映了蒙田的思想影响。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继承了他崇尚理性和经验的思想。而且其文体和风格,对于法国文学甚至对英国文学都影响极大。

在闲暇时翻阅此书,会让人心情平和,在作者悠闲随意的笔间慢慢体验人生,思考生活,像一杯茶回味悠长

成语着书立说:立:创立、提出;说:主张,学说。从事写作,提出自己的主张和学说。如:唐·陈黯《言风》:“扬雄亦慕仲尼之教者,以着书立言为事,得自易哉。”又如:将南京元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

成语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同“汪洋自肆”。如:唐·柳宗元《直城县开国伯柳公行状》:“凡为文,去藻饰之华靡,汪洋自肆,以适己为用。” 明·归有光《与潘子实书》:“听其言汪洋恣肆,而实无所折衷,此今世之通患也。”又如:他激动地铺开稿纸,提笔写下了小说的题目,便汪洋恣肆地写起来。——刘绍棠《春草》

初中培根随笔读后感_639字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着。《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友谊》。他在这篇随笔中写到:”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和他分享,你将会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告诉了一个朋友与他共同承担,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不可以缺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绚丽的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以让我们靠着的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想要的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帮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从什么地方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像我们的妈妈一样,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知识渊博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如何做,才能更好,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的、可以依赖的、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使我们一辈子的精神财富!

我对《论美》这篇的印象也很深。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的美丽,他们虽然具有美丽的外貌,却因为缺少了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别人的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丽的人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得道德的人是更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丽的外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芒!

这就是我对《培根随笔》的感悟!

成语肃然起敬:肃然起敬[sù rán qǐ jìng],意指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张骞Ь粗摹S锉灸铣巍ち跻迩臁妒浪敌掠铩す骟稹贰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远公在庐山中,虽老,讲论不辍。弟子中或有堕者,远公曰:“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执经登坐,讽诵朗畅,词色甚苦。高足之徒,皆肃然增敬。[典故]“肃然起敬”典源作“肃然增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中有一则记事:净土宗始祖慧远大师,在庐山讲学,当时他虽已老迈,依然讲论不辍。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说道:“桑榆之光,理无远照;但愿朝阳之晖,与时并明耳。”说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余晖,已经不久人世,但弟子们就像初昇的朝阳,光热与时俱增,希望弟子们能够把握青春年少,及时努力。慧远说完後,就拿起佛经,继续登座说法。那些高材生看慧远虽老,却仍卖力讲论,就非常庄严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後来“肃然起敬”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因受感动而庄严地兴起钦佩恭敬之心。

成语半途而废:废:停止。指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停顿,有始无终。如:《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难已矣。”又如:如果就此请假回国,这里的事半途而废,将来保举弄不到,白吃一趟辛苦。——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