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读后感6篇100、300、400、5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读《掩耳盗铃》有感、《掩耳盗铃》读后感(87字)、掩耳盗铃读后感(290字)、掩耳盗铃的读后感(414字)等100字、300字、400字、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作文6篇,供您参阅。

《掩耳盗铃》读后感_87字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是自己欺骗自己。

今后我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成语自欺欺人: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如:《朱子语类》:“因说自欺欺人曰: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又如:有人说中国的实业就会借此促进,那是自欺欺人之谈。——鲁迅《两地书·二九》

成语掩耳盗铃:掩耳盗铃[yǎn ěr dào líng],意指“掩耳盗铃”之“铃”,典源作“锺”。“锺”同“钟”。盗钟时,怕钟所发出的声音会引他人前来抢夺,因而急忙掩住自己的耳朵。典出《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後用“掩耳盗铃”比喻妄想瞒骗他人,结果却只是欺骗自己而已。[源]《吕氏春秋·不苟论·自知》荆成、齐庄,不自知而杀;吴王、智伯,不自知而亡;宋、中山,不自知而灭;晋惠公、赵括,不自知而虏;钻荼、庞涓、太子申,不自知而死。败莫大於不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也。[典故]“掩耳盗铃”之“铃”,典源作“锺”。“锺”同“钟”。春秋时,晋国的范吉射被智伯消灭後,有人在他家中看到一口钟,想把它偷走。可是这钟实在是太大了,根本无法背走,於是就打算把钟敲碎後再一块一块的拿走。可是一动手敲,钟便发出洪亮的响声。他怕这钟声会引来他人的抢夺,於是急忙将自己双耳摀住,以为这样自己听不见,那麽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後来这个愚蠢行为的故事被浓缩成“掩耳盗铃”,用来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且妄想藉以瞒骗他人。出现“掩耳盗铃”的书证如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列朝·朝觐官进献》:“夫既曰官银,那有无碍之理,真掩耳盗铃也。”然而从古书里的记载,却不难看出早期文献的“铃”都是作“钟”,例如北齐·刘昼《刘子·卷二·慎独》用的就是“盗钟掩耳”,《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又省作“盗钟”。

掩耳盗铃读后感_290字

今天我和妈妈亲子共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范家的门上挂了一口大钟。有个人想用大锤把大钟敲碎后偷走。但只要锤子一碰大钟,大钟就嗡嗡的响起来。他想了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十全十美办法:“如果我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去偷这只钟,大家不就听不见了吗?”然后他就放心的偷了起来,钟的声音吵醒了主人。一下子抓住了他。

看完后我们一言不发,我想有些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做了是不对的却偏要做,还想法子去掩盖,结果只是自己骗自己。就像我的小提琴拉了五十五分,偏说拉了一小时,结果考级好难那!以后再也不这样了。妈妈好想读懂了我的心思,严肃对我说“自欺欺人往往都不会有好下场的!”

成语十全十美:十全十美[shí quán shí měi],意指十全,指治疗十个人,十个人都能痊癒。语或本《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後用“十全十美”比喻圆满美好毫无缺陷的境界。[源]《周礼·天官冢宰下·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典故]“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圆满的意思,而“十”是数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可用来比喻圆满美好毫无缺陷的境界。这句成语的“十全”早见用於《周礼》。《周礼》一书相传为周公所撰,内容记录周朝官制。其载述“医师”一职“掌医之政令”,平日负责蒐集药物,为伤病者治疗,每年年终,则有稽核人员视其绩效以订出应得的俸禄。绩效等级以“十全为上”,也就是:治疗十个人,十个都能痊癒,为最佳;十个人中,只有两个人无法痊癒,为其次;有三个人无法痊癒,为再其次;若有四个人无法痊癒,便为下等。後来“十全十美”这句成语可能就从这里演变而出。

成语分而治之:①分别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国家、民族或宗教等产生分裂,然后对其进行控制和统治。如:清·俞樾《群经平议·周官二》“巫马下士二人医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是亦不自医也。”又如:维护国与国之间友爱关系,互利与和平事业,反对民族奴役,反对分而治之的策略。——宋庆龄《人民团结起来是不可战胜的》

掩耳盗铃读后感_335字

读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以后,我觉得那个捂着耳朵偷铃铛的那个小偷很笨。

掩耳盗铃讲的是一个小偷看见别人家有一个十分漂亮的铃铛,便想得到它。他走到那户人家的门前,想到要是我用手偷,只要一碰到那个铃铛就会“叮铃”“叮铃”地响起来,马上就会被人发觉。如果我捂住耳朵的话,那人们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想着,他用一只手捂住耳朵,另一只手去偷铃铛,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所以我觉得他很笨。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自欺欺人。

我曾经也办过这种傻事。周末,老师要让我们做300道口算题。在爷爷给我出题的时候,我想上楼玩会电脑,便捂住耳朵,悄悄走出房间,没有想到我刚上到第一层就被爷爷发现了。被他狠狠批了一顿。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跟那个小偷学,要不然你会跟他一样笨的。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_414字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成语故事,对所有的故事都有所感触,它们让我懂得许多人生道理,其中有一篇叫做《掩耳盗铃》的故事着实让我受益非凡。

有个小偷,到一户富人家偷到一个铜铃铛,他一边往外跑,铃铛一边在他怀里响。小偷便用自己的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只要自己听不见,别人就也听不见。结果可想而知,他被抓住了。

这则故事表面上是说一个盗贼为了偷一个门铃而进行的一次愚笨之极的举动,实际上包含着更深刻的意义:小朋友们不能做那些不正当的事情,做坏事只会像那愚蠢的小偷一样,让清脆的门铃声响个不停,欺瞒不了世人,更逃避不了法律的制裁。

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光芒照耀着我们。为了自己的明天,也为了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千万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情。

简评:小同学首先介绍了故事的内容,接着讲自己懂得的道理,并把这些道理和今天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人觉得很有意义。此外,本文词句精炼,让人感觉到小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成语可想而知:不用说明就能想象得到。如:宋·王楙《野客丛书》:“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壮,可想而知。”又如:你想日本人练陆军把东三省地图当作功课,其用心可想而知。——清·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_429字

今天,我读了《掩耳盗铃》这篇成语故事以后,感触很深。

故事主要讲的是:有一个贪财的人看见了一口大钟,就想背回家去。可是钟太大、太笨重,他一连搬了几下,都没能搬动。于是,他找来一只铁锤,打算把钟砸碎,再一块一块拿回家去。不料那人用锤砸钟的时候,发出了一阵阵洪亮的钟声。这下他可犯难了:“要是别人听见响声,都来夺钟怎么办呢?"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他认为:只要自己的耳朵听不见了,别人的耳朵应该也同样听不见。于是,他放心大胆地用力去砸钟,巨大的响声传得很远,官差闻声赶来,把他抓获了。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笑出了声:那个人太愚蠢了,真是自欺欺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作聪明,想欺骗别人,实际上是自己欺骗自己;做任何事情要经过再三考虑以后再做,不能随便下结论,那样倒霉的只会是你自己,不会是别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是属于你的东西,你就不能占为己有,无论这个东西你是多么的想得到,这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引以为戒。

成语自作聪明: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如:《尚书·蔡仲之命》:“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严州分水县,故额草书‘分’字,县令自作聪明者,谓草体非宜,自真书三字刻而立之。”又如:郑令虽笨,不至于此,难保不是经手家人自作聪明,所以弄出这样笑话来。——清·李宝嘉《中国现在记》第九回

成语引以为戒:引:用;戒:鉴戒。指把过去犯错误的教训拿来作为警戒,避免重犯。如:《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又如:所以近七八年来,历任巡抚者引以为戒,不敢委他事情。——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八回

掩耳盗铃的读后感_483字

《掩耳盗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一个人溜到了一座大庙,看见了一口又漂亮又精致的大钟。他想:这么一口大钟,一定能卖很多钱,于是他打起了“偷”的主意。他想把大钟抬走,可是他使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抬不起来。他苦思良久,终于想到了办法。就是把大钟打碎,一块一块地拿走。他扛来锤子,使劲地砸了一下。“呯!呯!呯!”可震死我的的耳朵了!这样不就是在告诉庙里的和尚我在偷钟吗?于是他赌住了自己的耳朵,果然听不到了,但是却招来了一帮和尚,抓住了他。

看了这个故事,我一边捧腹大笑一边想:我和同学们都有过《掩耳盗铃》的行为。

比如,我平时看到了一些好听的词语,但是不懂它是什么意思,瞎编了一个解释,以为不懂的人听了就可以显得我很有学问。但是明白人听了一定会哈哈大笑,因为这个解释根本“驴唇不对马嘴”啊!

又如,同学们在学校里写老师留的作业,为了必免出错,直接抄答案,来应付老师。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分析问题,就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读《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待学习,我们应该认认真真、仔仔细细,不要不懂装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成语九牛二虎之力:比喻很大的力气。常用于很费力才做成一件事的场合。如:元·郑德辉《三战吕布》楔子:“兄弟,你不知他靴尖点地,有九牛二虎之力,休要放他小歇。”又如: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这件事弄妥了,未曾涉讼。——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七回

成语仔仔细细:指人处事认真细心,丝毫不马虎。如: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18回:“只见都氏慌忙的一把挈起,声也不做,仔仔细细的看上一回。”又如:我瞅见史良仔仔细细地把小红花一个个嵌入上衣的扣眼,嵌好后还左右端详。——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正在有情无思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