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8篇5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读《三国》有感、金戈铁马豪气壮横——读《三国演义》有感(492字)、与《三国》共舞(495字)、三国演义读后感(496字)、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500字)、读三国演义有感(504字)、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曹操)(505字)、三国曹操读后感(506字)等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8篇,供您参阅。

金戈铁马豪气壮横——读《三国演义》有感_492字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文学圣殿中的魂宝,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毛主席曾经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

自古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汉灵王驾崩后,各方大势为了夺取天下,而刀兵相见。其中刘备、曹操、孙权最为出众。三人手下大将不少。刘备手中有孔明、张飞、关羽赵云等几员大将。而曹操孙权各有司马懿周瑜等人。三人去世后,司马炎夺取三国,取名晋国。

《三国演义》中的英雄好汉众多。几乎每个英雄都有绝招,都使人敬佩。我最敬佩的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他机智过人,不按常理出牌,还特别善于用兵,尽心尽力为刘备效命。刘备死后,他一心一意,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身上的每个故事都很妙,十分值得我学习。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便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他让我明白了以德服人这个道理。想想以前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别人,又常会抱怨别人没把我的付出看在眼里,现在才明白原来都是那个“德”字在作祟。

“金戈铁马,豪气壮横”这八个大字来形容《三国演义》的英雄们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应该学习并发扬这种拼搏精神,让我们的祖国再度辉煌!

成语一心一意:一心一意[yī xīn yī yì],意指同心同意。亦用於指心意专一,毫无他念。语本《杜氏新书》。[源]《杜氏新书》(据《三国志·卷一六·魏书·杜畿传》裴松之注引)喜欲恕折节谢己,讽司马宋权示之以微意。恕答权书曰:“况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无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无不致嫌隙也。而议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当待以善意,更堕其调中。仆得此辈,便欲归蹈沧海乘桴耳,不能自谐在其间也。然以年五十二,不见废弃,颇亦遭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见亮,使人刳心着地,正与数斤肉相似,何足有所明,故终不自解说。程征北功名宿着,在仆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若令下官事无大小,咨而後行,则非上司弹绳之意;若咨而不从,又非上下相顺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耳。杀胡之事,天下谓之是邪,是仆谐也;呼为非邪,仆自受之,无所怨咎。程征北明之亦善,不明之亦善,诸君子自共为其心耳,不在仆言也。”喜於是遂深文劾恕。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据《全唐诗·卷七七·骆宾王》引)寄语天上弄机人,寄语河边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谁使遥遥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寻,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典故]“一心一意”出自丁度尽放崴芍⒁抖攀闲率椤贰F渲屑窃兀蔽汗蟪级潘≡谛锤纤舅稳ǖ囊环庑胖兴档剑骸叭袅钕鹿偈挛薮笮。啥嵝校蚍巧纤镜猓蝗糇啥淮樱址巧舷孪嗨持恕9释埔恍模我灰猓倍兄!币馑际亲约核湮率簦绻鋈魏问露家任使纤荆趋嵘纤径┒ǖ脑蚓兔挥幸庖辶耍患偈刮柿擞植荒馨凑丈纤镜木龆ㄈプ觯彩遣挥Ω谩K栽诤芏嗍律希妥约鹤髦髁恕F渲小巴埔恍模我灰狻笔侵复Р馍纤镜南敕ǎ肷纤就摹!耙恍囊灰狻本捅硎就耐獾囊馑迹纭抖膛陌妇妗ぞ砣罚骸八痪幸晃亩模W韵膊涣呱帷K拮蛹吡说模鍪桥鳎有欧穑沧杂胨恍囊灰猓涫巧馇潮。欢啻笫拢挥幸蝗詹簧崃轿牡摹!薄耙弧币灿凶ㄗ⒌囊馑迹虼酸崾酪灿谩耙恍囊灰狻北硎拘囊庾ㄒ恢狻H缣啤ぢ姹鐾酢创朗客趿殄朗坷钊佟凳骸耙恍囊灰馕耷钜眩镀嵬督悍亲隳狻!敝噶饺说那楦信ê瘛⒆ㄒ唬耷钗蘧。萌缃核破岫嘉薹ㄐ稳荨a崂础耙恍囊灰狻闭飧龀捎锞痛印巴埔恍模我灰狻毖荼涠觯挥美幢硎就耐饣蛐囊庾ㄒ唬廖匏畹囊馑肌

成语事无大小: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如:《文选·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八十五:“委萧瑀以庶政,事无大小,莫不关掌。”又如:却说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

与《三国》共舞_495字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熠熠生辉。为什么?别看这三国时期短短60年,可是英雄辈出,龙争虎斗,各路豪杰斗智斗勇,精彩纷呈。描述这段历史的史书不少,最有名的要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时期的兵法绝对高超。诸葛亮是“空城计”的高手;黄盖、周瑜是“苦肉计”的好搭档;孟获中了“欲擒故纵”之计;曹操摆在“连环计”之下;王允以“美人计”巧诛董卓……三国之时善计者千千万万。其实兵法也能应用于生活:学习上“以逸待劳”劳逸结合;分析试卷时“擒贼擒王”抓易错题;写作文时“运筹帷幄”把握全局……

在三国时期,英雄们的“忠”令我沉思: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典韦死守帐门被杀,诸葛瞻父子锦竹战死报国……我们深深地思考着,我们“效忠”了吗?我们像三国时期那些古人那样求知若渴、敬重师长了吗?我们是否应该想一想呢?

正是如此,我爱上了三国。它的故事令我流连忘返。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我都手不释卷。《三国演义》都翻来覆去看了三四遍,还不尽兴,我求爸爸给我找来易中天教授的52集《品三国》MP3,一集又一集,慢慢听,沉浸其中。

与三国共舞,领悟人生。

成语手不释卷: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意指手里总是拿着书卷。形容人勤奋好学。语出三国魏·文帝《典论·自叙》。[源]三国魏·文帝《典论·自叙》(据《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余於他戏弄之事少所喜,唯弹棋略尽其巧,少为之赋。昔京师先工有马合乡侯、东方安世、张公子,常恨不得与彼数子者对。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余是以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晋·虞溥〈江表传〉(据《三国志·卷五四·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吕蒙》裴松之注引)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典故]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後,曹丕继位为魏王,不久即窜位而自立为帝。曹丕在政治的抱负和成就上虽远不及曹操,但对於文学的重视,则不在其父之下,《典论·论文》所说:“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可见一斑。又曹丕写过许多的诗歌、散文、辞赋,其中《典论·论文》更是开我国文学批评的先河。曹丕对於文学的爱好,实有家学渊源。父亲曹操不但是一代枭雄,也是著名的诗人;弟弟曹植的文采则更是不在话下,後人誉为“才高八斗”。父子三人对建安文学的蓬勃,更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曹丕在《典论·自叙》一文里记述了父亲曹操勤於治学,即使身在军队之中,军务繁忙之际,仍随时拿着书本阅读,以充实自己,并常跟曹丕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学习容易、思虑专一,但等到长大,就容易忘记所学。曹丕以父亲的话自我勉励,即使年长之後,仍旧不断努力学习。後来《典论·自叙》原文的“手不释卷”成为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

成语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又如: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三国演义读后感_496字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被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所深深吸引。印象最深的是诸葛亮,他的种种计谋、神机妙算让我觉得他是神仙。

书中写到了好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草船借箭,锦囊妙计,空城计等等。大大小小,无一不在述说着诸葛亮的料事如神、胆大心细。越看越引人入胜,越看越津津有味,我不禁拍案叫绝,啧啧赞叹诸葛亮的顾全大局,足智多谋。

记得有一次,我和弟弟在给绿化带浇水,浇着浇着就玩了起来。一不小心把绿化盆栽里的泥土全浇成了薄薄的泥水,流到木箱底下了。看着越来越低的土层,我和弟弟顿时慌作一团。“怎么办,我们会不会被劳教所抓去。”弟弟带着哭腔问道。我盯着墙角一块大石头,渐渐冷静下来。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计上心头:“没事儿,按我说的做。”我们先去找来几块半块砖大小的石头,再填到没有泥的地方,然后撒一层泥上面……经过一番折腾,终于把绿化盆栽变回原形了。擦着头上的汗,心里还想着空城计也不过如此,现在想来真是羞愧,一点儿也比不上诸葛亮那神乎其神的“空城计”。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不是遇到了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早已回到风景如画的卧龙岗写诗作画,清闲安稳地隐度余生去了。

成语鞠躬尽瘁: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如: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又如: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尽瘁。——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

成语动人心弦:把心比作琴,拨动了心中的琴弦。形容事物激动人心。如:徐迟《长江大桥的美是社会主义的美》:“许多动人心弦的建筑物呢?还只在蓝图上。”又如:这些动人心弦的赠礼,使得另一些战士们难熬了。——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中_500字

一提到《三国演义》这本书,中国人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一直吸引着我。于是,我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尽情享受着书的快乐,那些文字犹如跳动的音符吸引着我。我一刻不停地读着:《火烧赤壁》、《三气周瑜》等动人故事,具有“礼贤下士”精神的刘备;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诸葛亮;奸诈多疑的曹操、好战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等性格鲜明、活生生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情节,使我喜欢上了《三国演义》。

其中,《三气周瑜》的故事让我难忘:孙权想夺取刘备所占的荆州,于是用“美人计”把刘备骗到东吴。想“调虎离山”,自己趁机夺取荆州。可是,一切全被诸葛亮识破,他用了三个锦囊就把东吴打败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战争性质的名著。有各种复杂的关系。在这书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诸葛亮了。他拥有许多巧妙的智慧,于是,很多故事里,他是主角。被人们称为“卧龙”。刘备有了这么一个好军师,每次都是凯旋而归,敌人大败而逃。我们应该多多向诸葛亮学习那足智多谋,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的渊博知识。

《三国演义》环环相扣,精彩纷呈。让我们把这本书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成语大败而逃:指吃了败仗慌张逃跑。如: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11回:“那庞集亲自领兵追来,被我姑嫂两个与庞家血战山坡,杀得他兵残将损,大败而逃。”又如:敌人被打得大败而逃。

成语足智多谋:足:充实,足够;智:聪明、智慧;谋:计谋。富有智慧,善于谋划。形容人善于料事和用计。如:元·无名氏《连环计》第一折:“此人足智多谋,可与共事。”又如: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_501字

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英雄人物。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却不知书中所说的刘备“双耳垂肩,手长过膝”是真是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成语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又如:他懂得很多天文地理知识。

成语死而后已: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如:《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如: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死而后已。——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八十三回

读三国演义有感_504字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读了三国演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中主要内容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灵帝昏庸无道,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后被吕布杀死。再经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就这样又过了100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

我在《三国演义》中最喜爱的就是诸葛亮了。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然后他又智算华容,灭曹军志气。他还七擒孟获,取得百姓平宁。《三国演义》讲述了魏、蜀、吴三国三分天下,你争我夺地抢地盘。在这几个环节中,诸葛亮可是核心人物,我觉得最精彩的情景就是空城计了,当曹愉要到来时,只见诸葛亮命令一些官员打开城门,打扮成平民去打城门,自己却和书童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赶来,看见这情景,十分怀疑,以为里面有埋伏,就退兵了。可见诸葛亮有勇有谋,利用司马懿身心多疑的特点,让司马懿退兵。他那临危不惧,谈笑自如的神情让人敬佩不已。

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成语谈笑自如:和平常一样有说有笑。形容态度自然。如:宋·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一:“契丹犯澶渊,急书日至,一夕凡五至,莱公不发封,谈笑自如。”又如:是日席上,唯裴玄与生举觞连饮,谈笑自如,郑心如酒量虽宽,反觉蹴躇不安,而有惭色。——《合浦珠》第四回

成语神机妙算:神、妙:形容高明;机、算:指计谋。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如:《后汉书·王涣传》:“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李贤注:“智算若神也。”又如:(周)瑜大惊,慨然叹日:‘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曹操)_505字

读《三国演义》有感

我读了《三国演义》以后,重新认识了曹操这个人。

历史上人们习惯把曹操当作是一个专横跋扈、阴险狡诈之人,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一面。当时经过连年战乱,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农业生产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甚至出现了“白骨蔽中原”的悲惨景象。于是曹操积极推广“屯田”方针,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恢复。

曹操知人善用,也是他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打破了汉末以来官位世袭的传统,重用那些出身低贱却有专长才干的人。如他手下的张辽、徐晃等都是出身寒门却骁勇善战,成为他夺取天下的得力帮手。

曹操的军事才能也是极其突出的。如公元200年“官渡之战”,袁绍用10万大军的优势兵力,想一举消灭曹操。曹操当时只有2万兵力,但他利用袁绍优柔寡断、内部意见不统一的弱点,设计打败了袁绍,平定了北方。

曹操还是三国时期才华横溢的诗人。如《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成为千古绝句,一直为人传颂。

通过读《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使我全面地了解了曹操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而且使我增长了许多历史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对我今后的成长道路,提供了一些有意义的帮助。

成语老骥伏枥:老骥伏枥[lǎo jì fú lì],意指好马虽老了,伏在马槽边,仍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语本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源]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据《宋书·卷二一·乐志三》引)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另可参考:《晋书·卷二三·乐志下》[典故]“老骥伏枥”出自三国魏·武帝〈步出夏门行〉。其中诗句说:“骥老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千里马虽然老了,伏在马槽边,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来衬托积极於建立功业的人虽然年老,但雄壮豪迈的志向并未消失。後来“老骥伏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专用来比喻年虽老而仍怀雄心壮志。

成语专横跋扈: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任意妄为,蛮不讲理。如:《后汉书·梁冀传》:“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又如:领导者专横跋扈,就得不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三国曹操读后感_506字

今天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后,有一个让我喜欢又让我讨厌的三国人物一曹操深深地吸引了我。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到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臣,说他是奸臣,主要体现在他的疑心太重了,在刺杀董卓失败后,他结交了陈宫,躲到了他的亲戚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出去打酒招待他们。他却坏疑吕伯奢一家要打他们,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更可恶的是吕伯奢打酒回来途中遇到了曹操,曹操一下就杀了吕伯奢,还理直气壮地说"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最终陈宫因为此事而离开曹操。这是我讨厌曹操的原因。

但是我们只看到曹操的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冶国有方的另一个方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于是曹操积极召集老百姓,编成组来开荒种地,屯田农民直属国家管理,可以不服徭役,收获时只交给国家四至五成的粮食,边防将士守边种地,收获的粮食全都上交给国家。由于曹操此举,才使中原农业得以很快的恢复。

此外,曹操的善于用人也是很突出的一个优点。他宣布重用那些出身彽贱却有专长的人。如曹操手下的张辽,徐晃等虽然出身寒门,但却被曹操重任,使他们的才华不被埋藏。

这就是让我喜欢又让我讨厌的三国人物一曹操。

成语理直气壮:理直气壮[lǐ zhí qì zhuàng],意指理由正大、充分,则气盛势壮而无所畏惧。语或出《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源]《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司马重湘家贫,因此无人提挈,淹滞至五十岁,空负一腔才学,不得出身,屈埋於众之人中,心中怏怏不平。乃因酒醉,取文房四宝,且吟且写,遂成怨词一篇,……写毕,讽咏再四。余情不尽,又题八句:“得失与穷通,前生都注定;问彼注定时,何不判忠佞?善士叹沉埋,凶人得暴横;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不觉天晚,点上灯来,重湘於灯下,将前诗吟哦了数遍,猛然怒起,把诗稿向灯焚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还有知,将何言抵对?我司马貌一生鲠直,并无奸佞,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说罢,自觉身子困倦,倚卓而卧。《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赵知县送赵再理去开封府。正直大尹陞堂。那先回的赵知县,公然冠带入府,与大尹分宾而坐,谈是说非。大尹先自信了。反将赵再理喝骂。几番便要用刑拷打。赵再理理直气壮,不免将峰头驿安歇事情,高声抗辨。[典故]“理直气壮”的意思是理由正大、充分,则气势壮盛而无所畏惧。比较早的文献资料,见於《喻世明言·卷三一·闹阴司司马貌断狱》。东汉灵帝时,有一个才子名叫司马貌,他空负一腔才学,却不得出身,心中怏怏不平。一日酒醉时,写了一篇〈怨词〉诗,其中有几句是:“善土叹沉埋,凶人得暴横。我若作阎罗,世事皆更正。”他写完念了几遍後,把诗拿到灯上烧了,叫道:“老天,老天!你若还有知,将何言抵对?我司马貌一生鲠直,并无奸佞,便提我到阎罗殿前,我也理直气壮,不怕甚的!”这件事被夜游神发现,奏知玉帝。玉帝听到後大怒,要治他的罪,後来听了太白金星的建议,让司马貌代理阎王的工作半日。司马貌在短短的半天时间,就把三百余年久滞之狱判得清清楚楚,因此得到玉帝的赏识,赐给他来生王侯之位,以弥补他今生的屈抑不遇。《警世通言·卷三六·皂角林大王假形》里也用到“理直气壮”一语。宋朝宣和年间,有个官人叫赵再理,他在广州新会县任知县时,曾治了当地的皂角林大王,并将当地治理得路不拾遗,丰稔年熟。三年後,新官上任,赵知县便回乡,没想到半路东西都被偷了,好不容易回到家乡,却听人说,二个月前已有个赵知县回来了,他推测一定有人假冒自己。但那假冒的赵知县却坚持自己才是真的,大家无法分辨倒底哪个才是真的,就一起来到开封府。假的赵知县与大尹平起平坐,让大尹相信他是真的,并对真的赵知县喝骂,还要用刑拷打。赵再理理直气壮,高声抗辩,却无人相信。後来赵再理得到九子母娘娘的帮助,终于回复自己的身分。

成语路不拾遗: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又如: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四方瞻仰,称为西方圣人。——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一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