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3篇800、1500、2000字

浏览

整理了读《好老师在这里》有感、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787字)等800字、1500字、2000字左右的读后感作文3篇,供您参阅。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_787字

《好老师在这里》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话是:“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这样冠冕堂皇的话我们好多老师经常挂在嘴边,也包括我自己,扪心自问,在现在的大形势下有多少是真正为了孩子。

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呢?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是啊“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

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当拿起这本将真知灼见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展现在我面前的书时,我喜欢上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个个故事,一位位老师折服了我。

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成语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开朗: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如:晋·陶潜《桃花园记》:“极初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如: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成语心悦诚服:悦:愉快,高兴;诚:硬实。由衷地高兴,真心地服气。指真心地服气或服从。如:《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又如:小弟若在两位才女跟前称了晚生,不但毫不委曲,并且心悦诚服。——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_1456字

暑假期间,在学校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选中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越读我便越觉得这是一本好书。

书中的人物和所有人一样过着平常得不得了的日子,但是有许多的孩子在这些平凡的身影下找到了春天。他们也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步调,但他们却“不会累”、“不觉得累”,成功的秘笈在哪里?……他们懂得尊重孩子。

同样身在竞争、变的时代,常态编班的环境下,年轻热情的美惠老师选择采用“师徒制合作学习”来经营国中孩子的学习,而且创造出让人难以相信的学习效能和佳绩。,她喜欢放任自己用真实面目和孩子们做朋友,在学生面前能哭能笑,也能疯狂。在月考的最后一天,天上下着倾盆大雨,美惠老师毅然决定开车到深坑街为阿诚买生日蛋糕。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几乎每隔一段就有大小不等的山石崩落,这样的天气和路况,让美惠老师毕生难忘。蛋糕买回来了,在全班生日快乐的歌声中,阿诚一脸灿烂。美惠老师认为,孩子们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对老师最好的鼓励。

书中再次验证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个坚如磐石的道理。爱心是一个好老师得基本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是无私的。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就像书中说的“用真心换真情”得要一个人一个人地换才会有效,“批发”、“包裹”都换不来的。“爱其实很容易点燃,只要用心找到火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啊,教师就应该以学生为主,用宽大的心胸去帮助关爱每一个学生。记得在一次音乐课中,小朋友们正随着优美的旋律边做动作边轻声地唱着歌曲,一切是那么的美妙!可是,不知是谁在这时发出了一声刺耳的喊声,打破了这种美妙的感觉。我不动声色,继续动情的弹着琴,小朋友们也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继续和我一起愉快地演唱……唱完之后,我马上表扬了他们:“你们的歌声可真优美,老师真后悔刚才没有把你们的歌声录下来。”这时,班里的小朋友开始七嘴巴舌地告诉我“老师,刚才XX发出怪声了。”“老师,他一点也不认真。”“老师……”我拍拍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说到:“关于这件事,我相信他不是故意的,他也不会再犯了,是吗?”他难为情地点了点头,然后羞愧地低下了头。“小朋友们,让我们再来把歌曲唱一唱,这回老师要把你们那优美动听的声音录下来了,你们得表现得更好一点。准备好了,注意姿势和声音。”教室里又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歌声……对学生的宽容也是一种爱。退一步想想已为人师的我们也会犯一些错误,又何况是这些蒙昧无知的小孩呢?就像书中说的有时候“退”比“进”更有效果。“只要大人要能弯下腰来,和孩子们用同一个鼻孔呼吸,同一颗心感动,就能和孩子‘同一国’地办教育或教学。”记得有句名言叫“蹲下来看孩子”,只有当老师能够“蹲下来看孩子”时,才能读懂每个孩子的脸庞,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所虑,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也只有这样你才会惊奇地发现对学生的不满、怨气渐渐消失了,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最喜欢书中杜守正老师说的一段话,值得让我深思的一段话“教育不是你想带给孩子什么,而是你想带给自己什么。不要用冠冕堂皇的句子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想,还是先想想自己,回到自己。你,要过什么日子,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就真的去做,很认真地做,很笃定地去做,很温和的。”这将成为我今后工作的座右铭。书读明白了,道理也懂了,但实际操作起来有点难,为什么?从书中回神过来,惊觉原来我离好老师的距离还很遥远,但我一直会在往“好老师”这个方向前进的!

成语不动声色:不动声色[bù dòng shēng sè],意指一声不响,不流露感情。语本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後用“不动声色”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源]唐·韩愈〈司徒兼侍中中书令许国公赠太尉韩公神道碑铭〉(据《全唐文·卷五六二·韩愈》引)公之为治,严不为烦,止除害本,不多教条;与人必信,吏得其职,赋入无所漏失,人安乐之,在所以富。公与人有畛域,不为戏狎,人得一笑语,重於金帛之赐。其罪杀人,不发声色。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故无敢犯者。[典故]“不动声色”原作“不发声色”。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精通六经百家,崇尚儒学,排斥佛老,文章气势宏伟、融会古今,自成一家,为後世治古文者所取法。他因为学高识广,曾任国子博士,相当於今天的国立大学教授,颇负盛名。当时的中书令许国公赠予太尉韩公神道碑,请韩愈代为撰写碑铭。韩愈在碑铭中写到太尉韩公为人处世的特点:与人保持距离,不和任何人嘻笑亲近,所以他只要一有轻松笑语,大家都像得到比金帛还要贵重的赏赐一般;他在判案时也从不流露私人情感,公正严明,只就法律论断,因此几乎没人敢犯法。後来“不动声色”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遇事不张扬的冷静态度。如《水浒传·第八六回》:“宋江见这三路军兵,尽皆退了。大驱宋军人马,逩来夺取幽州。不动声色,一鼓而收。”

成语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如:《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又如:共青团员都打扮成去远足的样子,每人提了个提包,有的是挂包,熙熙攘攘的会集在厂里的球场上。——茹志娟《新当选的团支书》

好老师在这里读后感_1994字

翻阅《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花了两个小时,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读这本书就像看了一本故事会,只不过是记录教育的故事。

里面呈现的一个个人物,充满了气息。他们对教育的用心,对学生的用情深深的打动了我。有为学生过生日、道歉的美惠老师;有善于观察学生和学生谈心的杜老师;有敢于向教材挑战,自编教材的美玲老师;有当学生“兄弟”的林老师;有和学生用同一个鼻孔呼吸、用同一颗心感动和学生做同样的事的惠蓉老师……

做了一名教师,就都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这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称号,更对得起你每天面对的学生。但是总觉得”好老师“离自己很遥远,有的高不可攀。读了《好老师在这里》这本书,从书中这些老师的教育故事里,让我觉得要做一名好老师并不是那么难,就在你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只要你用心,用情,用智慧。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

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今年教一年级,谁不知道一年级是最难教的。特别是语文的拼音,今年的拼音又没有培训过。让我有点担心,别让我碰到六阿二。果不其然,才上了两天的课,就发现有几个学生这四声调是怎么教也不会。没辙了,放学留下来继续吧。其中有一个学生叫李勇良的,到四点半还没教会,外面的妈妈和弟弟等不及来到了办公室。说起才知道这弟弟就在隔壁班,还是双胞胎。妈妈说平时就弟弟笔哥哥聪明。再请弟弟读一读,弟弟还真能读上来,哎,完了,我的手气怎么就这么差呢。从此对着孩子就没什么好印象。几天后,我突然发现每天上完第一课他就会来到办公室把牛奶搬到教室。每次都很努力的把15瓶牛奶抱在怀中,生怕掉到地上了。一年级小朋友我主要以表扬为主,给他们树立榜样。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表扬了李勇良小朋友,希望其他小朋友向李勇良小朋友学习,多为班级服务。还贴了一个大苹果,这可是他们的宝贝。贴了大苹果的李勇良小朋友这一天都特别的神气,上课也比平时更认真了。一天放学后,我去看值日生做的怎么样了。看到李勇良小朋友在认真的扫地。”李勇良你好像不是值日生嘛“,”我等我弟弟“。一个一年级的孩子用自己等弟弟的时间帮忙做值日,这是多么难得。从此我发现了这孩子身上许多宝贵的品质,自然也就没有了训斥,他呢,经常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

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师的智慧。他需要教师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师广博的知识,更需要教师的师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个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惟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精进才能领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谛,成为一名真正的好老师杜守正,这个这辈子跳不出小学教师这个迷魂阵的人,真的很让人佩服。佩服他所说的话——”书桌上有多乱,心就有多乱;心有多乱,教室就有多乱。“同样的话也说成:”家有多乱,心就有多乱;心有多乱,人就有多乱。“很在理,很中听。凡事皆需用心,做小事需要,做大事更需要,做教育是更更需要了。不用心就不能在生活的每一个步伐中受感动,也不能在每一桩感动中寻找教育,也不能从生活的每个角度检视自己。杜守正老师非常清楚这个理,于是他就经常认真清理自己的书桌、自己的家。也就因为这才会让学生感悟到:原来每一个不经意的角落都有”伟大的事“随时进行。才能让自己把握到”松和绑“、”教“以及”忍住不教“的分寸。……作为一个普通的教师,或许我们也应该学学杜守正老师,经常认真清理自己的书桌、自己的家,并一同清理清理自己的心。

杜守正,这个这辈子就只能”发“在这里的人真的很让人感动。感动于他所做的事——为了激励自己的同事黑熊老师能考上研究所,他竟然把校长和同事的勉励谱成一首”黑熊的歌“让学生唱。这一唱还真的让黑熊老师顺利考取了研究所。我想这个黑熊老师是多么的幸福!没有这首歌或许他就考不上研究所了。但这件事中最受益的还是孩子们自己,这首”黑熊的歌“已经成为孩子终生的推进器了。真的很感动这样的教育,真的很感动杜守正这个人,他是在用自己生命的厚实来茁壮那一群小生命。

杜守正,这个用生命带动孩子的生命的人,真的是一位好老师。他能全然不动情绪地接下孩子一张空白的作业,能没有指责,没有羞辱,完全听懂孩子的心意,真的很了不起。他能不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让小草就长成小草,杜鹃花就长成杜鹃花,大树就长成大树。让每个人依自己的天性,活出像样的自己。这要多少淡定,要有多高的境界在里边,我想这就是好老师的境界吧,这样的老师真的能让孩子感动一生。

成语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如:汉·贾谊《陈政事疏·治安策》:“高者难攀,卑者易陵,理势然也。”又如:我们反对把创作说得高不可攀,但也反对把它说成不须付出心血就轻而易举地可以做到。——茅盾《创作问题漫谈

成语因材施教:因材施教[yīn cái shī jiào],意指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语本《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另可参考: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为政》[典故]孔子晚年回到了鲁国,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并从事教育工作,不但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也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有许多创新的教育观,其中“因材施教”的主张对後世影响至钜。例如《论语·为政》中记载了子游、子夏曾分别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给了两人不同的答案。子游虽能奉养父母,但少了敬,所以孔子回答时,强调了“敬”的重要。子夏在侍亲态度欠佳,所以孔子强调愉悦容色的重要。也就是说两人虽然问了一样的问题,但孔子针对个别欠缺的部分作回应,所以会有不同的答案。另外,在〈雍也〉篇中孔子直接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也说明了应依循个别的的不同资质予以施教,才能有成效。孔门弟子三千,分列於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四科,程颐认为便是依其资质与能力而分,所以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程颐的这段话见载於《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九》,後来“因材施教”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说明教育者必须依据受教者不同的资材,而给予不同的教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