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水》读后感7篇500、600、900、1000、1300、19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读《死水》有感、死水微澜读后感(546字)、闻一多死水读后感(615字)等500字、600字、900字、1000字、1300字、1900字左右的读后感精选7篇,供您参阅。

死水微澜读后感_546字

《死水微澜》是李劼人先生写的一部反映1900年左右四川乡土风情的小说,也是他最受推崇的一部小说。小说描写了甲午战争到辛丑条约签订的几年间成都郊区天回镇袍哥和洋教两股力量的起落消长,以及古城死水微荡的历史波澜。

作为一名四川成都的文学家来说,李劼人先生的这部作品以故乡四川为背景,作品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氛和地方色彩。

比如:小说中对于妇女的描写就非常有特色。当时巴蜀地区道德文化积淀相对浅薄,贞操观念的淡薄为四川女性的种种“出轨”创造了社会环境,形成了女子们的“川辣子”。独特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因子,使得川妹子既叛逆又现实。在蔡大嫂生活的天回镇,就有很多同样不守规矩的小掌柜娘,她们也并未遭到过多的道德谴责。蔡大嫂当然不是什么新女性,她只是一个为生活所累的女人,在她身上自然谈不上个性解放、妇女独立的命题,但是,正因为有了蔡大嫂这样的大胆叛逆的女子,才能在这沉寂的川西坝搅出波澜,正因为有了这反抗的气魂,才能有打破“死水”的希望《死水微澜》读后感3篇作文。

又比如:小说在环境的勾画上,具有浓烈的地方风味,里面描绘的赶尝东大街花灯火炮、赶青羊宫等,都是蜀地鲜活的民俗风情的写照,方言、行话的使用,更给小说增添了几分活的生命力,但是,这种浓郁的地域性特点,并没有影响到小说宽广的时代视野。

闻一多死水读后感_615字

作者憎恶的“死水”不仅仅是路旁的一个臭水沟,而是有更深刻的象征意义。从诗人闻一多创作、发表、出版《死水》的有关情况可看楚“死水”象征的社会现实:

一、从《死水》的创作时间看,“死水”是美国社会的象征。《死水》创作于1925年4月的芝加哥,华美外表的下面是污秽和罪恶。这样的“死水”,不正是美国社会最真实的写照吗?

二、从《死水》的发表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北洋政府。1926年3月18日,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发生。闻一多先生怀着满腔义愤,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他选择此时发表《死水》,正是用以表达自己对北洋政府的深恶痛绝。也就是说:这个北洋政府已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那就让它见鬼去吧。

三、从《死水》诗集出版时间看,“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闻一多先生对于祖国的美好希望破灭了。1928年,他编成他自己的第二部诗集,取名“死水”出版,作为向诗坛的告别。他亲自为诗集设计了封面与封底,采用的是通盘的黑纸。整个封面封底散发着忧郁、沉闷的气息。人们看到这以“死水”命名的黑色诗集,心中就会浮起“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的诗句。这个时候,在闻一多先生心目中,“死水”象征的是黑暗的中国现实。

诗歌中反映的厌恶、失望是作者理想中美丽的祖国形象在现实面前碰壁后产生的一种过激情绪。而隐藏在揭露丑恶的背后,是对祖国无比强烈的眷恋之情和为祖国利益而献身的决心。

成语轰轰烈烈:轰轰:象声词,形容巨大的声响;烈烈:火焰炽盛的样子。形容事业的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如:宋·文天祥《沁园春·题张许双庙》词:“人生欻翕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又如:比前番在梁山泊上更觉轰轰烈烈,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业来。——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一回

成语深恶痛绝:恶:厌恶;痛:痛恨;绝:极。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端厌恶痛恨。如:《孟子·尽心下》“斯可谓之乡愿矣” 宋·朱熹集注:“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又如:不象他对于墨家那样的真心的深恶痛绝。——闻一多《杂文·善于儒、道、土匪》

死水读后感_864字

《死水》绝不是闻一多最好的诗,然而是他调子最抑郁的一首。究其原因,不过是“梦想破灭”四字而已。但他的梦想,果真破灭了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在《死水》之外找答案。闻一多的个性是如火的热情,惟其热情,方容易失望,但并不容易消沉。他怀着济世救民的理想,原以为可以做一番事业,为中国走向光明而出力,但现实的黑暗让他失望之极:他并没有作好面对现实的心理准备。许多归国学子都有过这种经历,鲁迅、郭沫若等均不例外。在失望的时候,说说绝望的话是可以的。但真正的勇士并不相信绝望,即使黑暗再黑再浓,他们也要奋起,反抗绝望,试图在没有黎明的黑夜里点起一支烛来。

闻一多正是这样一个勇士。他不是圣人,写《死水》时,他是太偏激了。但他没有选择白杀,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这一点与鲁迅也有几分相似。鲁迅是绝望的,他心里有最浓重的黑暗,他不愿相信人性的善以至宁可相信人性恶。但归根结底,他有光明在心底,正因为有了这个光明的底子,他才能有拿起笔来傲然与黑暗作战斗的勇气。闻一多也是如此。他天性中有比鲁迅更多的光明与热情,更多的诗人的莽撞。在《死水》之后,他又写了《红烛》,写了“忽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他总是相信光明是存在的,因此才会有只身对抗国民党特务的恐吓,无视死亡的威胁,作了《最后一次演讲》的壮举,并实践了自己生命的诺言。匹夫敢挑天下任,这是怎样的勇气?

只有看到了绝望并反抗的人才具有真正的勇敢,否则最多称之为匹夫之勇甚至只是鲁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是中国传统文人上大夫的风骨所在。儒家精神的核心,也正在于此。现实是冷酷的,再加上黑暗且恶,则尤其容易使热情敏感的诗人绝望。于是剩下的,便是如何选择的问题了。现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对光明的信仰一有这信仰的人,才能够以个体的渺小对抗社会的强大,因为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不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反抗绝望。

上帝说,信我的人有福了。

闻一多说,我爱我的祖国。

有了爱与信仰,我们就能在一注死水里呼吸,延续生生不息的生命。

成语生生不息:生生:中国哲学术语,指变化和新生事物的发生;不已:没有终止。不断地生长、繁殖。如:《周易·系辞上》:“生生之谓易。”宋·周敦颐《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又如:在天地,则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道》)

成语匹夫之勇:匹夫之勇[pǐ fū zhī yǒng],意指匹夫,一个人。“匹夫之勇”指个人逞血气之勇。形容人有勇无谋。语出《国语·越语上》。[源]《国语·越语上》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於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矣,请报之。”句践辞曰:“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请姑无庸战。”父兄又请曰:“越四封之内,亲吾君也,犹父母也。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雠,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句践既许之,乃致其众而誓之曰:“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今寡人将助天灭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如此则有常赏。进不用命,退则无耻,如此则有常刑。”果行,国人皆劝,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是故败吴於囿,又败之於没,又郊败之。《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於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典故]据《国语·越语上》载,春秋时,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在吴国被囚禁三年,忍受一切耻辱。回国後,他决心惕砺图强,立志复国。十年过去了,越国国富民安,兵强马壮,因此全国的人民向句践请求攻打吴国,复仇雪耻。但越王句践却再三推辞,经过几番请求,句践终于答应了人民请战的要求。句践把战士们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表明决心说:“我听说古代的贤君从不愁士兵少,只愁士兵们缺乏自强的精神。我不希望你们不用智谋,单凭个人的血气之勇,而希望大家能步调一致,同进同退。前进的时候要想到会得到奖赏,後退的时候要想到会受到处罚,这样,就会得到应有的赏赐。如果前进的时候不听命令,後退的时候不怕处分,那麽将会受到应有的惩罚。”到了出征的时候,越国的人都互相勉励,表示服从。作父亲的勉励他的儿子,当哥哥的勉励他的弟弟,作妻子的勉励她的丈夫,大家都说:“这样的国君,谁能不为他效死呢?”由於全体将士斗志十分高昂,终于打败了吴王夫差,灭掉了吴国。後来《国语》中的“匹夫之勇”演变为成语,用来形容人有勇无谋。

闻一多死水读后感_1025字

今日再观闻一多先生的《死水》,似乎又有所感悟,每一次的品读,或许都会带来一点小小的不同。

从《死水》中,我们似乎能够感知诗人对黑暗现实社会的厌恶,憎恨,灰心和失望;他对旧世界,旧事物的辛辣讽刺和无情诅咒折射出他希望打破旧世界,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全诗透露出诗人的感情是强烈饱满的大义凛然,是拍案而起的义愤填膺,是严峻的冷酷中夹杂着火一样的热情。诗人先是痛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寓指当时死气沉沉,腐烂透顶的黑暗社会,进而“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再次表明这是一个毫无生机,不知人情冷暖的社会,对于这样一个缺乏生机,缺乏人情温暖的社会,诗人毫不留恋,而是索性“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以恶制恶,以毒攻毒,让糟粕去破坏糟粕,诗人自此充满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义愤和兴奋。

在这样一个污浊黑暗的社会中,即便“铜成翡翠”“铁锈桃花”“油织罗绮”“霉蒸云霞”,也断然粉饰不了满目疮痍的病态社会,这种以美写恶,以美好的事物来反衬邪恶的本质,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丑恶更加暴露无遗,不管在“死水”中注入什么新鲜的活力或者如何改造它,如果不从根本的体制上去加以改善,都是不可取的,都终将逃避不了泡沫破灭的美梦,即使它偶尔发出几声吼叫,也显得那么声嘶力竭而苍白无力。

在最后的一节中,诗人再次发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与第一节首尾呼应,既强调“死水”腐烂透顶,死气沉沉,不可救药的现状,又表达出诗人嫉恶如仇,愤慨绝望的心情。

然而诗人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后分别写道“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此语一出,掷地有声,斩钉截铁,犹如朝堂断案,镇木一响,无可置辩,也毋庸置疑,立马宣判“死水”的罪恶死刑。诗人或用夸张描绘,或断然否定,犹如雪上加霜,火上浇油,毫不留情地诅咒鞭挞腐败黑暗的社会。诗人在绝望之余而生愤激之语,写道:“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既然这样一沟绝望的死水无法改造,无法挽救,而且腐烂透顶,恶贯满盈,那就不如顺其自然,任其灭亡。

诗人偏激尖刻的言语,巧妙地传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和反动军阀的咬牙彻齿之恨。在“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的言外之意其实是说让丑恶来开垦,只能是丑上加丑,恶上添恶,他只能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只会加快他的灭亡步伐。从而迎来诗人期盼的富有生机,政治清明,充满真善美的人情温暖的光明社会,让“绝望的死水”变换成“希望的活水”。

成语义愤填膺:义愤:对违反正义的事情所产生的愤怒;膺:胸。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如: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五回:“珏斋不禁义愤填膺,自己办了个长电奏,力请宣战。”又如:畿辅士民,屡遭虏骑蹂躏,莫不义愤填膺,恨之切骨。——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

成语以毒攻毒:以毒攻毒[yǐ dú gōng dú],意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语本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後亦用“以毒攻毒”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源]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夫圣人之教,机缘不一,应变万差,或言流而理直,或首权而终实。况诂训音韵,梵汉鱼鲁,须禀承有匠,寻阅有功,岂於文字未识,便不思而说,不虑而对,妄涉虚玄。流俗则谓之为奥,或则以才力奖之,致使其徒自媚。若以彼有定力,所知能说佛经者,何莫试以异典,观其吐纳,曲直自彰。且夫称儒而不传习者,亦贤儒之所病也。或曰:“兴善动行,弥益其妄,如曦阳斥影,加樵罢鼎。诚乃务兹之道,岂是息灭之道欤?”曰:“彼盖不知执事净命以声止声,良医之家,以毒止毒也。”[典故]“以毒攻毒”典源作“以毒止毒”,是中医的一种医疗理论。很多中药,如植物中的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动物中则有蝎子、蟾除、斑蝥等都可入药。它们都有不同的药效,但也有一定的毒性,因而必须采取措施以减缓其毒性。唐·神清《北山集·卷六·讥异说》中,作者认为圣人之教本来都是好的,但是因为後世许多环境和人为因素,使其内容与真道越行越远,因此或有人会认为︰“这样一来,非但无法使人明白真道,反而让更多人误入歧途,还不如不要传讲。”作者则用医师以毒止毒为例,说明继续传扬圣人之学,才是止息虚妄之学的最好方法。後来“以毒攻毒”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指用有毒的药物来治疗毒疮等疾病。亦用来比喻用狠毒的手段来对付狠毒的手段或人。

死水微澜读后感_1312字

刚刚把《死水微澜》看完了。真是本好书。

这书第一次听说是在高一,那时候语文老师的爱徒正在看,老师得知后,赞许得点头,紧接着就在班上跟我们吹,看看人家,已经看《死水微澜》这么高深的书了,云云。其实我很怀疑他本人是否看过,因为他只字未提这本书讲什么。由于这样的遮遮掩掩,加上题目字面意思,我一直认为这是一本探讨政治制度的册子,因为我一向对于政治兴味索然,也就撂下了,那时甚至不知道这书的作者是谁。只知道,看一本大部分人没有看过的书似乎是一件比较拉风的事情。于是后来我也曾装逼看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封面只有书名的这六个字,白底红字,仿宋体,像政府的红头文件,后来还拿里面的理论去给人家解梦,差点被打残。

一晃好多年过去了,要知道生活里面没有妹子的话是很枯燥的,从事其他活动虽然有趣有快感,但是总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比如说打球,于是就慢慢地又开始看书了。前两天把《围城》看完的时候,感受很深,钱钟书先生对人情世故的刻画简直堪称神作。我也确信自己看这书的时间不晚,早几年肯定得不到类似的震撼。网上闲晃的工夫发现了这本《死水微澜》,心想一时半会也不会有妹子让我分心,索性就拾起来开始读。

作者叫做李劼人,是跟鲁迅先生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中学三年的语文教学唯一使我感到受益终身的是老师告诫我们的四个字:知人论世,既在看书读报的时候让我受益匪浅,也在人际交往中解决了我的很多困惑。李劼人先生早年游学法国,准确得讲是勤工俭学,居住五年归国,从事法国文学研究与翻译工作,同时自己也进行小说创作。可以说,李先生的写作风格受法国19世纪小说的影响非常深远,不仅表现在情节的铺排,结构的设置,更加表现在人物的刻画和塑造。死水微澜这部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利用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八国联军侵华前后——作为小说的背景,描绘了成都府及天回镇发生在普通百姓身上的故事。文中刻画的蔡大嫂,一个颇有姿色的美丽女人,自然地令人联想到flaubert笔下的emma.

我喜欢这部书的原因之一是作者刻画人物心理的功力。对于中国人的这点小奸小诈描绘的入木三分,使人常常会联想起生活中遇到的实例。其次是作者对于人物外貌,体态的描写十分精确,栩栩如生。比如说蔡大嫂这个人,我一边读一边想,要是我来拍电视剧或者电影,我就选邓婕来演这个人物。不料想,已经有一部同名电视剧早在1987年就播出了,主演正是邓婕。得知这个消息后,我骄傲自豪地啵啵啵蹦三圈稳定好情绪之后才又回来接着写。第三,我喜欢这部书因为作者对于1900年前后晚清成都府一带的服饰,民俗包括方言描绘得也很生动,能够激发人的兴趣,也具有很高的价值,作者被称为民俗大家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第四,这本书是第一批使用白话文写作的小说,但是仍旧使用了繁体排版,读起来很有点民国味,非常舒服。还有,尽管是早期的白话文,但似乎要比鲁迅先生的好懂很多,读起来并不觉得生硬拗口。

看这书的时候画了两页的人物关系图,摘抄了不少觉得不错的句子,真是快乐的时光。如果恰巧有人也读了,并且有几分喜欢的意思的话,我还是有些细节问题想一起请教探讨下的,以后再表。

最后恰逢天清气朗,寒燠适中,即问列位近佳,顺颂春祺。

成语风起云涌:大风刮起,乌云涌现。比喻新事物相继兴起,声势很盛。如:宋·苏轼《后赤壁赋》:“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又如:下笔风起云涌,能为载记之言。——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各本序跋题辞·唐序》

成语受益匪浅:匪:通“非”。得到的好处很多。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5章:“这类‘讲座’还售门票,并兼售演讲本人的著作,使得这类活动让各方面都受益匪浅。”

死水读后感_1345字

第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死水”一般的旧中国腐—败现实的激愤之情。

诗的第一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有着深刻的寓意:它象征着当时那个处于军阀混战中的腐—败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当时,旧中国封建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渗透于各个领域;帝国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所谓文明,又使一些无耻的中国人滋长了洋奴思想;反动派相互勾结,残酷地扼杀着一切进步的新思想、新事物。正是这一切,使当时的中国成了“一沟绝望的死水”。在这句诗中,“绝望”二字,写出了诗人深沉的失望心情。诗的第二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清风”是与“死水”相对照的事物,可以用以比喻一切新鲜的思想和力量。然而,这些新鲜的东西却引不起“死水”的半点反应。清风吹处波不生,可见死水已沉寂到了极点。这一句是对“死水”的更进一步的描绘。诗的第三、四句“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写出了诗人面对“死水”,继失望而产生的恨极心情。现实既然如此黑暗,让人绝望,倒不如让它彻底腐烂发臭,也许病入膏肓,不可就药,烂得更快、更透,旧的彻底死亡了,新的才会成长得更茁壮。这两句诗,又表现了诗人激愤中饱含着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诗人对“死水”进行了细致描绘,具体形象地揭露出了旧中国腐朽颓败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对旧中国憎恶、愤怒、嘲讽的感情。

在这几节诗中,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比喻、鲜明的色彩描写以及讥讽的笔触,逐步深入地写出了扔进破铜烂铁、泼入剩菜残羹后死水的进一步变化。扔进死水中的“破铜烂铁”,会生出绿色、红色的锈,铜锈绿的如“翡翠”,铁锈红的如“桃花”;再有,“剩菜残羹”的油腻,散在水面,阳光一照,犹如闪光的“罗绮”;有的地方发了霉、生了毛,又宛如“云霞”;死水发酵后,还会变成有着“绿酒”般颜色的臭水,那上面泛起“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正是在这样的一沟死水上,成群的花蚊在上面杂乱地飞舞,有时,还要加入鼓噪的蛙鸣。这令人作呕的死水,肮脏腥臭,令人无法立足!这里,诗人借对死水的进一步细致描绘,对旧中国黑暗现实给予了细致形象的再现。在这部分内容中,诗人用色彩鲜明、形色美好的“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珍珠”等来描绘污浊、肮脏的死水,犹如给恶魔穿上了精美典雅的外衣。这是用虚假的美来反衬真实的丑,诗人这样写,使丑类变得更为丑恶。以美写丑,丑更丑,诗人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更鲜明地表现出死水的腐臭本质,同时也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嘲讽意味。

第三部分(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诅咒现实,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

这一部分的头两句,诗人以十分断然的口吻,对黑暗的中国社会予以了彻底的否定“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在彻底否定之后,“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一句,又写出了诗人在绝望之中的一丝期望。丑恶开垦出的世界,只能更丑恶,但丑恶到极点,就有可能会产生转机。因此,这最后两句,既包含着诗人对旧中国的绝望,也包含着对新中国的期望和向往,包含着诗人迫切希望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尽管对诗人来说,这种期望在当时是非常朦胧的。

全诗把军阀统治下黑暗陈腐的旧中国比作“一沟绝望的死水”,对其进行了强烈的鞭挞与诅咒,表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热情。

成语根深蒂固:根深蒂固[gēn shēn dì gù],意指“根深蒂固”之“蒂”,典源作“蔕”,音义同。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语本《老子·第五九章》。[源]《老子·第五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蔕、长生久视之道。[典故]“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这句成语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认为:修身养性,最好的方法莫过於爱惜精神和智识而不耗散,将天早就赋与的德,再不断加以累积。德越积越厚,就没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无法测度他的极限,力量大到无法测量,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治国的根本,就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将根札深,稳固基础,持久长生的道理。後来“根深蒂固”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根基坚固,不可动摇。出现“根深蒂固”的书证如《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他们做得兴头的,都是有根基,有脚力,亲戚满朝,党羽四布,方能够根深蒂固。”

成语长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如:《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又如:要维持民族和国家的长久地位,还有道德问题,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六讲》

死水微澜读后感_1934字

最近拜读了李劼人的代表作《死水微澜》,这部优秀作品曾在第四次全国文代会中被周扬在总报告中特别提出,认为它与鲁迅的杂文、散文,叶圣陶的《倪焕之》,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老舍的《骆驼祥子》等都是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能读到这样优秀的难得的作品,对我来说:真数幸事!

这部小说所反映的是1894年到1901年,即甲午战争后到《辛丑条约》签订的这一段时间的社会历史现象。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各帝国主义抓紧瓜分中国,中华帝国逐步解体,封建社会历史积累下来的旧矛盾,与在中国历史上从没发生过的新矛盾,都集中在这一时期,错综纠结,蔓延激荡。这种矛盾的尖锐冲突表现为频繁的政治斗争和武装斗争。正是这种斗争和冲突,在长期封建统治桎梏之下如死水一般的中国社会荡起了“微澜”。

作品通过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三位主角的私人纠葛,展现了那一历史时期四川当空前活跃、教民势力日渐猖獗、满清统治腐败衰朽、官民吏之间矛盾重重的历史,反映了北京义和团运动对四川社会的冲击。

读完作品,闭上眼睛,我的眼前闪动着蔡大嫂灵动的大眼睛,晃动着的玲珑身材。嘴角上扬,蔡大嫂这一独特的叛逆者形象早已深深烙在我的心底。

少女时代的蔡大嫂,姿色出众、任性、要强,向往都市文明,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到了痴迷的境界,甚至情愿到都市大户人家去做姨太太。后来经人介绍嫁给了乡镇上的掌柜蔡傻子。蔡傻子名叫蔡兴顺,其实并不傻,只是太老实显得比较木讷。他对顾大嫂很贴心,有了孩子金娃子后,对她更加疼爱。可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蔡傻子始终都未能走进蔡大嫂的心,蔡大嫂始终都不能接受他,始终都没能爱上他。所以这桩姻缘对她来说自始至终都是种折磨,这桩无爱的婚姻时刻桎梏着蔡大嫂的天性。

当袍哥(哥老会)罗歪嘴、妓女刘三金突然闯进蔡大嫂平静如水的圈子后,她的思想情感便泛起了层层“微澜”。她的内心渴望自由、追求幸福,她对刘三金说:“就像你这样的人,也比我强!”“你们总去了些地方,见了些世面,虽说人不合意,总算快活起来,总也得到一些人的情爱……”这些话竟出自一个本应本分的妇女之口,真是大逆不道!然而这些话却字字出自蔡大嫂内心,她渴望爱情,渴望幸福,她对她和蔡傻子这桩无爱婚姻表示出无比的愤怒和无奈的控诉!

她不仅说“惊世骇俗”之言,而且做出了“惊世骇俗”之事。她爱上了罗歪嘴,并且不惜成为了他的情人。她爱得深情,爱得投入,爱得大胆,爱得疯狂!她不管世俗的看法,和罗歪嘴在大庭广众前秀甜蜜,甚至将她和罗歪嘴的爱情告知丈夫,在丈夫身前秀恩爱!老实的蔡傻子终究太过爱她,原谅了她,竟认了这件事!蔡大嫂找到真爱后,生活更加如意、内心更加满足,三个人相安无事的度过了一段甜蜜、安定的生活。

然而美好的生活如水面,看似平静,可一碰即碎!随着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华的步伐,教会势力抬头,袍哥倒霉,蔡大嫂的幸福随之破灭,袍哥罗歪嘴成了通缉要犯,被逼出逃;丈夫蔡傻子因不肯透露罗歪嘴的去处,被毒打,押进监狱,用尽毒刑;她也被巡防兵打得半死,昏迷多日才醒。面对家破人亡的现实,蔡大嫂再一次做出了惊世骇俗的决定——改嫁得势富人顾天成!众人不解:在丈夫入狱遭毒刑、情人出逃的时刻她竟然有闲心改嫁!然而,她却有她自己的一套理论:顾天成入了洋教会,可以求助洋人把蔡傻子放了,也可以不再追究罗歪嘴的罪行;再者,金娃子大了,他还要读书,仅靠她一人,他们娘俩一定会饿死;虽然文章并未说明,但我想,朝思暮想大都市生活的蔡大嫂一定不甘心就这样断送了她的大好前途,改嫁顾天成,凭借他的身份和家产,以前遥不可及的美梦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她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即使没人赞同,蔡大嫂最终还是毅然决然嫁给了顾天成,再次显现了她独特叛逆的性格。

在那个腐朽落后年代,女人还只是男人的附属物,没有权利,男尊女卑的腐朽思想早已深深刻进了她们的骨髓,她们几乎一辈子都对男人言听计从。每个女性少女时,待字闺中学刺绣,及笄时期待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约定下嫁个好人家,出嫁从夫,以夫为纲的思想使得她处处对丈夫言听计从,有了孩子之后,一心扑在照顾、教育孩子身上……女人这一辈子都在男人的指挥中麻木前行!最可怕的是:当时女人还没有觉醒!她们还坚信这是理所应当的,几千年的腐朽思想早已在她们心中根深蒂固!唯有蔡大嫂看清了这一点,所以她不甘心,她不平衡!所以她做出了在当时简直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荡妇行径!生性爱自由的她,怎甘忍受妇女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任劳任怨的憋屈命运!她抗拒无爱婚姻,哪怕背负满身骂名也要勇敢追求真爱!这种反叛精神值得我们肯定,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真爱,追求自由,追求享乐是我对蔡大嫂的解读!也是蔡大嫂教给我的宝贵财富!

成语男尊女卑:尊:地位高;卑:低下。在封建社会里男子地位高,女子地位卑下。这是重男轻女的不平等封建礼教。如:《列子·天瑞》:“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又如:虽不曾夫贵妻荣,我只知是男尊女卑。——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三折

成语大庭广众:大庭广众[dà tíng guǎng zhòng],意指“大庭广众”典源作“广庭大众”。广,大同义。“大庭广众”指人多且公开的场合。语本《公孙龙子·迹府》。[源]《公孙龙子·迹府》齐王之谓尹文曰:“寡人甚好士,以齐国无士,何也?”尹文曰:“愿闻大王之所谓士者。”齐王无以应。……是时齐王好勇。於是尹文曰:“使此人广庭大众之中,见侵侮而终不敢斗,王将以为臣乎?”王曰:“讵士也?见侮而不斗,辱也。辱则寡人不以为臣矣。”尹文曰:“唯见侮而不斗,未失其四行也。是人未失其四行,是未失其所以为士也。然而王一以为臣,一不以为臣;则向之所谓士者乃非士乎?”齐王无以应。另可参考:《孔丛子·公孙龙》[典故]“大庭广众”典源作“广庭大众”。“大庭广众”是指公开而人多的场合。《公孙龙子·迹府》中,记载了尹文和齐湣王的一段对话。齐湣王经常感叹他想任用士人,可惜国内却没有这样的人,有一次尹文就问齐湣王说︰“如果有一个人,具备了士人的各种德行,在大庭广众的场合,受到别人的侮辱,却始终不敢争斗,大王会任用他吗?”湣王回答︰“这种懦夫算什麽士人?我当然不会用他!”尹文又说︰“这个人虽然受到侮辱却不跟别人争斗,可是他仍具备身为士人的四种德行,那他仍然是个士人啊!大王你一下子说要用士人为臣,一下子又说不用士人为臣,难道大王一开始所想要找的人才并不是士人吗?”尹文子的一番分析让湣王无话可说。後来“大庭广众”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公开而人多的场合。“大庭广众”较早的书证是出自於《新唐书·卷一〇四·张行成列传》:“左右文武诚无将相材,奚用大庭广众与之量校,损万乘之尊,与臣下争功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