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

浏览

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在学术文化方面众派争流、百花竞放的时期。据记载,代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用"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

  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春秋战国的时候,我国社会处于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商业也相当活跃,各地相继出现了许多繁荣的商业都市,成为各诸侯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水陆交通的发达,更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地主阶级日益强大,逐渐取代了奴隶主贵族经济,社会各阶级不断分化和进行新的组合。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地主阶级在—部分国家先后取得政权,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当时的知识文化界,在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下空前活跃起来。

  春秋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权力学习文化知识和受教育。到了春秋末期,随着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各阶级地位的变化,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面对各种势力的激烈竞争,各诸侯国统治者一方面不惜重金招募贤能之士,寻求治国良策。另一方面,贤能之士也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施展抱负或谋求功名。于是,代表各阶级和各阶层利益的各种思想学派相继兴起。它们承袭了不同的文化遗产,各家具有自己的特点。在众多学派之中,比较有影响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10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得到充分发展,并上升到一个高度发达的水平。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中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