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沙田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沙田区地名由来

沙田区位于新界东部,原名“沥源”,取“清水之源”之意,明朝时就有不少村落在此傍水而建,最多时曾超过50个村落,其中以“沙田村”最有名;1898年,英国强租九龙半岛,一个英国官员到沥源巡视时,问起该处名称,村民回答说是“沙田”;从此,“沙田”一名便取代了沥源。

沙田区建置沿革

沙田区最迟在明朝 (1368-1644) 便有人聚居。较早来到沙田的称为本地人,他们多于明末清初从内地迁入,多于有丰富水源及肥沃的土地上建村,如积存围 (大围) 、小沥源、田心围等村;而较后迁入的则称为客家人,往往只能建村于山边、山腰,甚至山顶处。

兴建于1574年的大围村是沙田区最大及最古老的围村。沙田的大围原名『积存围』,是沙田最大的围村。因而称为「大围」。大围村是沙田十几条村历史最悠久的围村,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沙田原属大埔区,自从政府开始发展沙田之后,就从大埔区及西贡区另外划出沙田区。

沙田新市镇以填海造地方式,将沙田海两岸的海域利用海堤填海而慢慢变成土地,余下中央比较深水的地方,成为原来城门河的延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