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化县的历史沿革

浏览

夏朝

夏朝时这里被称为“鬼方”,属冀州。据县内出土的文物推测,夏朝时居住在这一带的是当时的土著民族,主要是山戎。

商朝 西周

这一时期这里仍是孤竹国的北境地。山戎族居住在这里,从事狩猎和农、牧相结合的生产活动。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隆化属于东胡地,燕将秦开北征东胡,东胡北退,地归于燕,今县境中部和东部,属燕右北平郡地,西部的滦河沿岸属渔阳郡地,始筑城于今隆化镇北,同时设立行政机构。燕昭王时,东胡出兵打败燕国。战国后期,秦开率兵打败东胡,使之北退千里之外。燕国为巩固北部边界,从造阳(今怀来一带)到襄平(今辽阳一带)修筑了长城,并从西向东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同时建立行政机构进行有效的管理。当时本县处于渔阳郡和右北平郡之间,大约以伊玛图河和滦河的分水岭为界。西部属渔阳郡,东部属右北平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原燕国的渔阳、右北平郡仍沿袭旧制,属秦右北平郡和渔阳郡地。因匈奴北退,次一带变为秦内地。到秦朝末年,这里被匈奴民族势力吞并,为冒顿单于国,属匈奴左地。

西汉

西汉初期,这里一直属于匈奴左贤王地。西汉武帝击溃匈奴后,这里划归当时与西汉王朝联合在一起的乌桓民族。仍属右北平郡和渔阳郡地。为防匈奴南下,于今郭家屯三道营、碱房二道湾子、西庙宫城子村等地筑城,并以隆化镇北的鲍家营战国古城为中心,建筑了多路烽燧与各城相联接。从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至东汉初(公元25年),乌桓族一直居于此地。

东汉

东汉初年,这一带是臣服于汉朝的乌桓、鲜卑两个民族杂居的地方。东汉和帝永元(公元89年)以后,鲜卑人居于此。东汉延熹元年(公元158年)为鲜卑中东部地区。延熹九年(公元166年),汉帝遣使持印绶封鲜卑首领檀石槐为王,欲与之和亲,檀石槐不肯受,自分三部(东、西、中部),各置大人镇守。从右北平以东至辽东二十多城邑为东部,右北平以西至上谷为中部,自上谷以西至敦煌乌苏为西部,当时隆化属鲜卑中、东部地。

三国

这一时期隆化先后为乌桓和鲜卑东部大人领地。三国末年,附属于拓跋部的鲜卑势力有宇文、慕容、拓跋三部。魏元帝景元二年(公元261年),鲜卑索头部大人拓跋力微派其子沙漠汗向魏进贡,成为魏之臣国。

西晋

这里为鲜卑宇文氏地。

东晋

东晋初为鲜卑段氏地。晋成帝咸康四年(公元338年)莫容氏吞并段氏,转为前燕地。穆帝永和六年(公元350年),前燕将范阳郡的方城县徙至于今隆化镇北鲍家营战国故城。前秦灭燕后,一度归属幽州。东晋废帝司马奕太和五年(公元370年)以后,属于前秦苻坚的平洲。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慕容垂复国以后,又属后燕。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转属北燕冯跋地。

南北朝

北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太武帝拓跋焘伐北燕,在今隆化镇北土城子置益州,领安乐、密云、广阳三郡,同时是燕乐县治所在地。太平真君二年(公元441年)改益州为广阳郡。献文帝黄兴二年(公元468年)设置安州。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即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北魏弃安州,当地转为库莫奚族居地,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文宣帝高洋又复安州至于故地。生活在这一带的居民主要是鲜卑族、奚族。公元497至555年,安州一带为鲜卑、奚、汉、突厥等民族杂居之地。

隋朝

为臣服于隋的库莫奚族居地,此时库莫奚已改称为奚,当地州县俱废。

唐代

唐统一后,此地属饶乐都督府,隶属营州,奚族仍居于此。唐太宗时,奚等数十部落叛离东突厥归附于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奚帅可度者内附于唐王朝,唐于奚地置饶乐都督府,封奚王为都督赐名李显庆,今隆化一带属之。

五代

这一时期,今隆化一带属耶律氏契丹政权辖地。

辽代

契丹主耶律阿保机征服奚族以后,于神策元年(公元916年)称帝,建立契丹政权。当时隆化一带属契丹。辽圣宗时,将战争中俘获的冀幽州各地汉人,迁至安州故城,置北安州,属中京道。今隆化为中京道北安州治所在地。

这一时期隆化为北京大定府兴州治及兴化县、利民县地。天辅六年(公元1122年),金将完颜宗翰攻克辽北安州。金废北安州存兴化县,后又设兴州,属北京路。

蒙古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派史天祥讨兴州,兴州入于蒙古,元建国后,这里是上都路兴州地。

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这里为兴州五卫地,后为蒙古族游牧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副将军常遇春进攻大兴州,败元守兵,并设兴州五卫,属永平府。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明朝废燕山以北诸州县,原地划归蒙古诺音卫辖,改兴州为五卫地。永乐初年,兴州五卫治所南迁,将当地居民徙往燕山以南,当地成了无人居住的军事禁区。随着明势力的逐渐南撤,隆化一带成为蒙古族游牧地。

清初,为京畿地。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在唐三营建总管衙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立热河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设立波罗河屯协唐三营守备署。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置承德直隶州,隆化地均受其管辖。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建四旗厅于土城子(今丰宁凤山镇),设波罗河屯巡检司,为四旗厅察哈尔正蓝旗地。设郭家屯巡检司,为四旗厅察哈尔正白旗地。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罢承德州,仍为热河厅。并于张三营设巡检司,属热河理事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改热河厅为承德府,改四旗厅为丰宁县,隆化县大部分属丰宁县地,张三营巡检司则属承德府地。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建隆化县时,将原属丰宁县的波罗河屯、郭家屯巡检司所辖的二百牌,和原属承德府的张三营巡检司所辖的三保二十四甲划为隆化县地,设县治于唐三营。

军阀混战时期(1912年——1932年)

民国元年(1912年)仍旧制,民国2年(1913年)置热河特别区域,民国3年(1914年)设热河道,“隶都统,辖县十五,隆化一也”。

民国5年(1916年),县署从唐三营迁至皇姑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奉、皖三系,整个热河归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统治。

民国11年(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大败,隆化仍归直系军阀统治。

民国13年(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大战,奉军获胜,隆化归奉军占领。

民国14年(1925年),冯玉祥部的宋哲元占了热河,这里又成了直系军阀控制之地。

伪满统治时期(1933年3月——1945年8月)

这一时期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统治时期。

民国22年(1933年)3月,日本侵略军入侵热河。不久,隆化全境被日军占领。地方豪绅组成伪国民维护会,暂理隆化县政事务。4月,建伪县公署。隆化为热河省21个县中的1县。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民国34年(1945年)8月28日,隆化县第一个人民政府成立,9月末,中共隆化县委建立(当时称政治处),隶属热河省热西地委和热西专属领导,接着,各区、村的民主政权和人民武装也相继建立,隆化人民获得第一次解放。

民国35年(1946年),蒋介石发动大规模内战。8月28日,国民党13军侵占承德。8月29日,隆化被国民党军队占领。为开展对敌斗争,民国36年(1947年)1月,隆化以伊逊河为界划分县,河东为隆东县,河西为隆化(隆西)县。

民国36年(1947年)11月,隆东县与承北县合并成立承隆县。

民国37年(1948年)3月,以郭家屯工委为中心,将丰宁所辖苏家店子区以及围场所辖一部分地区划出成立滦河县。同年5月25日,隆化全境彻底解放。6月和12月,承隆县和滦河县先后撤销,原隆化县所辖区域全部划归隆化县,隶属热河省,县政府设在隆化镇。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995年)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置隆化县,隶属于热河省。

1956年1月热河省撤销,建立河北省承德专区,隆化属之。

1960年5月3日,撤销承德专区,隆化县划归承德市管辖。

1961年5月,恢复承德专区建制,隆化县仍归河北省承德专区专员公署管辖。

1993年,承德地市合并,地区建制撤销,隆化县隶属河北省承德市。

1997年,隆化县面积5497平方千米,人口40.2万,辖10个镇、10个乡、5个民族乡:隆化镇、郭家屯镇、蓝旗镇、张三营镇、七家镇、唐三营镇、汤头沟镇、韩麻营镇、中关镇、步古沟镇、庙子沟乡、偏坡营满族蒙古族乡、山湾乡、八达营蒙古族乡、蒙古族乡、旧屯满族乡、白虎沟乡、茅荆坝乡、荒地乡、尹家营乡、韩家店乡等。县政府驻隆化镇。

2002年底,隆化县总面积5475.30平方千米,人口41.40万。辖10个镇、7个乡、8个民族乡,8个社区、362个行政村。县政府驻隆化镇兴州路115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