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伐邽、冀戎于今天水、陇西一带,获胜后迁其部分邦民于今渭南市临渭区之渭河以北,设下邦县;县治在今巴邑镇。此为中国最早所置三县之一。

秦代,行郡县之制,置下邽县。

西汉,下邽县之外,东北处设莲勺县,后并入下邽县。

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386年)建朝后,发现下邽的邽与他名字中的“珪”同音,为了避讳朝廷便下令改念“邽”gui(归)为“吉”音。后又改下邽为下封,但仍念“下邽”的音。

隋代大业二年(606年),恢复“下邽县”的原写法,并恢复“邽”字原读音gui(归),还原了“下邽”的本来面目。隋大业十一年(615年),下邽县迁至今下邽镇址。

唐代至五代,下邽县隶属华州华阴郡。

宋代熙宁六年(1073年)不作县,只作镇,至元丰元年(1078年),下邽又复作县存在。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下邽县制被撤销,并入渭南县。

清朝初期,设下邽镇,隶属渭南县。

解放后,设下邽区人民政府;1955年改为乡政府;大县时改为下邽管区;1958年改为人民公社;文革时改为革委会;1978年将下邽更名为下吉;1984年撤乡改镇为下吉镇;2002年撤乡并镇,将原南七乡并入下吉镇;2011年元月,将原周家乡并入下吉镇。

2012年01月09日,下吉镇复名为下邽镇,政府驻地迁至双官路,行政区域和隶属关系不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