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市寒亭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寒亭区的前身是潍县,因潍河而得名。潍县之名称始自公元1377年(明洪武十年),至1983年9月潍县撤销,寒亭区成立,前后达606年。

潍县疆域有史记载可以追溯到夏朝。北齐改北海郡为高阳郡,治所在下密(现河滩镇前吉家村,亦即下密吉家)。潍县境内有下密、平寿、胶东3县。

隋代,潍地仍置北海郡,时有北海、下密2县。后又置潍水县(即原胶东县)。以潍水作为行政区名称,始于此。

唐代为北海县,属河南道青州北海郡。又设潍州(州治在今潍城),州下领17县,其中北海、平寿、下密、寒水、潍水5县地处潍县境内。

宋代仍为北海县,属潍州,后改北海郡,辖北海、昌邑、昌乐3县,属京东东路。

金代改京东东路为山东东路。北海县属山东东路潍州。州辖3县1镇,即北海、昌邑、昌乐3县和固堤镇。元代仍称北海县。

明初,撤销了北海县的建制,直属青州府潍州。据《明史·地理志》载:“明洪武

九年(1376年)属莱州府,十年(1377年)五月降(潍州)为县。”潍县之名由此开始。

清代与明代略同,地方设省、道、府(州)、县。清初,潍县属莱州平度府,后直属莱州府。

1914年(民国三年)裁府,山东改为四道,潍县属胶东道。

1928年(民国十七年)废道,潍县直属山东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寒亭区划为10个区,县治所在潍城。

1942年12月,将潍县北部的四、五区和寿光九、十区合并,建立寿潍县,历时一年半之久。

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后,潍县划为潍北、潍南两县。

1948年4月,潍城解放,将潍城、坊子、望留等地划为“潍坊特别市”。当时,潍北县政府驻孙家杨孟村,潍南县政府驻涌泉庄。

1950年1月,潍南县制撤销,其辖区并入潍北县,县政府仍驻孙家杨孟。

1950年6月,潍北县政府迁至寒亭。

1953年8月,潍北县制撤销,其辖区全部并入(新)潍县,(新潍县政府驻望留,两县政府合并后,随即迁移寒亭)。这时的潍县辖18个区、886个自然村。

1958年11月,潍县并入潍坊市

1962年1月,原潍县辖区从潍坊市分出,恢复潍县建制。

1983年寒亭区辖1个镇、21个公社。

1983年9月,潍县撤销。

1984年1月,在原潍县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寒亭区、潍城区、坊子区。原潍县的杏埠、于河、符山和望留4个公社归潍城区管辖;清池、涌泉、眉村、沟西、车留庄、穆村和埠头7个公社归坊子区管辖;其余11个公社为寒亭区所辖,区人民政府仍驻寒亭。

1984年5月,撤公社建乡镇时,寒亭区辖寒亭、固堤、高里、双杨店、朱里、央子6镇;东庄、郭家官庄、里疃、泊子、南孙、肖家营6乡。

此后,相继又有一些变动:东庄乡改称河滩镇,里疃乡改称张氏镇,郭家官庄乡改称郭家官庄镇;肖家营乡撤销;寒亭镇改称寒亭街道,合并郭家官庄镇与张氏镇,成立开元街道。

2007年7月,固堤镇和泊子乡合并成立固堤街道,央子镇改称央子街道,双杨店镇和南孙乡并于高里镇,河滩镇并于朱里镇。又有寒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洋化工开发区的设立,时寒亭区辖4个街道、2个镇。

2008年3月,潍坊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寒亭区央子街道(含海洋化工开发区)整建制划归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管理;潍坊经济开发区划归寒亭区管理。

2010年5月, 寒亭区撤销高里镇、朱里镇,分别设立高里街道办事处和朱里街道办事处。至此,遂形成了寒亭区下辖2个开发区、6个街道的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