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新村街道的历史沿革

浏览

解放前,街境属新市街区。解放后属新市区。

1952年改属江湾区。地境曾先后属虬江、五角场、黄长、杨家浜、马桥5个乡和10个办事处。

1956年划归杨浦区。

1984年建立延吉新村街道办事处。

地境原系偏僻乡村,明代中叶始形成贾浜。之后有13个村落,散落在横贯东西的9条河浜之间。境内乡民,多以务农为生。从清乾隆期间开始于地境石家浜行医的“王氏七代世医”名闻遐迩。

民国11年(1922年)马玉山路建成(北起沈家行镇经卢家桥穿越地境西北角,南抵引翔港镇)。位于地境一侧的卢家桥南堍曾一度呈现繁荣景象。茶馆、杂货店、石灰行等店铺出现,集市逐渐形成。八一三战火蔓延,集市毁于一旦,自然村被烧毁。重建的自然村大都是简房陋屋。

解放后,地境被划为新辟住宅区,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1952年,住宅建设起动。

1953年在敦化路建成浦江机器厂等4家工厂的宿舍共1.2万平方米(分别为砖木结构2层和3层楼新工房)。

1958年在东张家弄境地建成内江新村1.24万平方米;在工厂宿舍之北拆除南沟桥的部分房舍,建成长白三村4.8万平方米,大部为砖木结构三层楼新工房。以上共建工房7.21万平方米。配套新建有控江路、内江路、靖宇东路、水丰路、安图路和1所小学。

1959年以后,住宅建设缓慢。到1976年,18年中累计造房6.65万平方米,都为混合结构5层楼。配套的有1所幼儿园、2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以及油酱杂货、点心店、菜场门市部等少许商业网点。

1980年,市规划为长白住宅小区。境内6个生产队的全部土地被征用。拆除许家宅等8个自然村,部分拆除范家宅等3个自然村。原有河浜,除与五角场交界的走马塘外,全部填没。从1977年到1987年共建成延吉一村到七村的居住小区,共建69.52万平方米。长白居住区中高层住宅面积占总面积的38.5%。住宅设计新颖,房屋高低错落,外型结构多变,各幢楼房外墙色彩各异,绿化与住宅同步竣工,公共配套建筑5.98万平方米,包括1所中学、2所小学、5所幼儿园、5所托儿所和文化馆(含小剧场)、图书馆、街道医院、公园以及品类齐全的商业网点。居住区中心,靖宇东路上的沿街铺面长达530米,其中市第三百货商店分店拥有6000多平方米铺面,是一家融购物娱乐于一体,吃穿用功能齐全的大型商店。结合居住区的开发,拓宽延伸的道路有松花江路、靖宇东路、营口路、永吉北路、水丰路等6条。排置污水管、铺设电缆、埋放煤气管。

1987年10月12日居住区全部交付使用。市长江泽民等参加建成庆功会,参观新村,并题词“建设配套齐全,设施完善,生活方便,环境优美的住宅区,为改善上海人民的居住条件而努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