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的历史沿革

浏览

晋太康三年(282年)设建安郡(福建)分出闽东、闽西、闽南大部分土地,设立晋安郡,辖8个县,同安县归晋安郡,灌口镇隶属于同安县安仁里,为其15都(统16保),辖今灌口镇的灌口街和双岭、东辉(山兜)、李林、顶许、田头、上塘、坑内、深青、黄庄等村委会所属的各自然村和第16都(统9保),辖今灌口镇的上头亭、井城、陈井、浦林、铁山、三社等村委会所属的各自然村(今锦园也属16都)。

唐代以来,灌口就是“烟火千家,颇为富庶”的“八闽重镇”(《同安县志》记载),是同安县的粮仓,现在东辉村的米场就因此而得名。

元朝时设深青驿站,“上至大轮驿六十里,下至漳州府龙溪县江东驿六十里,原系驿丞专理”(《同安县志.交通》)。

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为防倭寇侵犯,江夏侯周德兴建灌口城和高浦城。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建灌口城,设巡检司。

民国时设区公所,灌口地区即:灌口(灌口街、打棉街、双宽庵、海仔市、庵仔前)、上塘、田头、坑内、深青、黄庄、上头亭、井城、陈井、浦林、西滨、马銮、曾营、高浦、杏林、内林、前场、西亭、锦园、铁山、三社、李林、顶许、东辉、双岭。

解放后,灌口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同安县第二区。

1951年完成土地改革后,建立乡一级政权的有16个乡,即:灌口街、上塘、洋坑、李林、三社、铁山、浦林、陈井、西滨、马銮、登赢、杏林、前场、锦园、西亭。

1953年8月,合并为13个乡,即:上塘、洋坑、李林、陈井、浦林、前场、西滨、登赢、高浦、杏林、锦园、三社、西亭。

1956年3月合并为8个乡,即:鹰海、前场、海山、三李、旗山、双岭、锦亭、洋坑。

1958年5月合并为4个乡,即:前场、海山、三李、旗山。同年10月,成立灌口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

1961年成立灌口区,辖7公社。

1967年撤区,仍为灌口人民公社。

1985年改镇建制。

1997年,辖灌口、李林、双岭、田头、上塘、黄庄、深青、上头亭、井城、陈井、浦林、铁山、三社、顶许、东辉、坑内16个村和灌口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