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乡的历史沿革

浏览

水寨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期(约3350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在上江边、平坡一带。水寨清时称三铺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属保山县为沧平镇。

1953年属十二区为水寨、新平、平坡、海棠四个乡;1958年成立水寨公社;1966年分为水寨、棕元两公社;1971年又并为水寨公社;1984年改水寨公社为水寨区;1988年改水寨区为水寨乡到今。辖水寨、新路、海棠、太原、棕元、摆菜、水沟、洼子田、平坡、上江边10个行政村民委员会,103个村民小组。2006年底全乡有3373户,14388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元。全乡以农为主,粮食、烤烟、畜牧、林果成为支柱产业。

水寨乡属典型的山区乡,有30%为高寒山区。地形轮廓近似一颗鸡心,地西南高东北低,境内山峦重叠,蜿蜒逶迤,壑谷错纵。主要山岭有大顶山、海棠洼、老光山等。最高处为老光山。海拔1163.5米。全乡耕地面积13419亩,其中田2354亩,旱地11065亩,气候不一,东北部澜沧江边为亚热带型气候;西部海棠洼山梁一带为高山区;中部与南部为一般温凉山区。全乡年平均气温14℃,年降雨量1000~1300毫米,无霜期204天。有利条件,澜沧江由北向南,从东北边沿奔流而过。境内只有一条渭西河可供灌溉。但雨量充沛,和保山坝差异不大,有1座水磨房水库,容量165万方。农作物以包谷、水稻为主,其次是麦、豆、薯类。高寨山区则以大麦,荞、洋芋为主。2006年粮食总产量达490万公斤,人均占有粮食350公斤;经济总收入2119.3万元,大牲畜存栏5141头,人均0.4头;山羊存栏2835只,人均0.2只,生猪存栏13471头,人均0.9头;肥猪出栏5616头,人均0.4头。水寨乡历史悠久,这里曾经是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有横跨澜沧江的铁索吊桥,被誉为兰津古渡的霁虹桥,建于西汉时期,有“西南第一桥”之称。东汉、蜀汉、南诏和元朝四次在此修路搭桥,明统一后,于成化年间首建铁索吊桥,名“霁虹”,并以此

为定制。沿续下来,成为西南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遗憾的是1986年上游滑坡截流,桥被洪水冲断。

1999年10月又重新修复铁索桥,2005年又架设一座霁虹大桥,可行驶车辆。森林资源丰富,水寨乡共有森林12.5万亩,拥有核桃15000亩,农业人均1.1亩,12株;2007年全乡核桃收入人均690元;另有果松籽、花椒、松茸、块菌等。

境内交通方便,有保山—水寨公路,有定期班车8辆,全乡有10个村民委员会,103个村民小组通了公路。2005年6月以来开发了告别霁虹桥海棠农家乐乡村一日游,吸引游客60000多人。2006年6月13日省委书记白恩培到海棠村调研,对海棠生态给予高度评价。

蹄印深深的古道,亘古长存的霁虹桥默默地向人们昭示着水寨商贸云集,经贸繁荣的过去,而今水寨人民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林业为龙头,粮、林、牧、果、烟、副并举,兴科技,抓党建,走出贫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由富裕直奔小康是水寨全乡人民的奋斗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