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历史沿革

浏览

昭化区古代时期

战国时,今广元市昭化区境域为蜀王领地。蜀王开明尚封其弟为苴侯,以葭萌(今昭化土基坝,时名“吐费”)为都邑。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

秦趁蜀王伐苴之机进攻蜀国并灭蜀国、苴国。后又以葭萌为治地建置葭萌县。

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刘备改葭萌县置汉寿县。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汉寿县置晋寿县。

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390年),改晋寿县置益昌县;同时,析晋寿县北境置兴安县

西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44年),改益昌县为京兆县。

北周孝闵帝元年(公元557年),京兆县复为益昌县。

隋初,兴安县东南建有绵谷镇(治今广元市利州区嘉陵镇)。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以绵谷镇居交通要道,又是兴安县治所,遂改兴安县为绵谷县。

后唐庄宗同光三年(公元925年),改益昌县为益光县。

北宋太祖初复改益光县为益昌县;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再改益昌县为昭化县。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取《易经》“大载乾元”及元“德威广播,疆土广大”之意,置广元府路。

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仍置广元府。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广元府为广元州,省绵谷县入州,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又省昭化县入广元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置绵谷县和昭化县。洪武二十二年降广元州为广元县(废绵谷县),仍置昭化县,属保宁府。

清沿明制,广元县、昭化县仍置,属川北道保宁府。

昭化区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广元、昭化两县仍置。

民国元年(1912年),裁川北道,两县属保宁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复道,两县属川北道。

民国三年更川北道为嘉陵道,广元、昭化两县同属嘉陵道。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7月23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今元坝镇建立嘉陵县苏维埃

昭化区新中国时期

1949年12月14日和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占领广元和昭化;12月15日,广元县和昭化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0年3月19日,剑阁专区专员公署成立,广元县、昭化县属之。

1952年12月剑阁专署改称广元专署。

1953年3月撤广元专署,两县又隶属绵阳专署。

1959年3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昭化县并入广元县。

1985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广元市,撤广元县,建广元市市中区,并将原绵阳地区的旺苍、青川、剑阁3县划归广元市管辖;1985年9月国务院批复将南充地区的苍溪县划归广元市管辖。

1986年11月在广元市市中区内撤昭化、虎跳、王家区公所,所辖乡镇划归广元市市中区卫子区公所(时称“卫子大区”)。其时“卫子大区”辖24乡2镇(虎跳镇、昭化镇);1987年5月19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卫子乡建卫子镇;1989年2月18日,广元市市中区中心区公所的元坝镇、柳桥乡划归卫子区公所管辖,其时“卫子大区”辖24乡4镇(虎跳镇、昭化镇、卫子镇、元坝镇)。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民政部于1989年8月15日批复,撤销广元市市中区卫子区公所,建元坝区,属广元市。区治由卫子镇迁至今元坝镇。

2013年3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元坝区更名为昭化区。区人民政府驻元坝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