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概述

浏览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牌坊式大门,三间四柱,面阔32.50米,花岗石门额上镌刻孙中山题书的“浩气长存”4个鎏金大字,上款“民国十年”。门后是长达230余米的墓道,两旁植有翠柏和古榕。中段建有喷水池和石拱桥。过桥拾级而上便是墓园。墓平面呈正方形,前设一石拜桌,以花岗岩石砌成墓基,每边长17.50米,在石砌围栏的四周围着铁链栏杆。中央建一平面为正方形的石亭,亭顶形如钟,寓意“唤起民众”、“争取自由”。顶的四边设镌刻着革命党党徽的山花。亭中立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墓碑,隶体的碑文为方声涛所书。墓前右侧碑亭内立一碑石,碑文题《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碑》,以下镌刻着72位烈士的姓名,花岗岩石碑座刻“中华民国八年春林森监修汪兆铭书石”。左侧立一石碑,刻着1932年继续审查所得14位烈士姓名的《补书辛亥三月廿九广州革命烈士碑》。墓后是“缔结民国七十二烈士纪功坊”,由著名的革命党人章炳麟篆额,上款“民国九年”。坊墙正面刻着和正门相同的“浩气长存”4个大字,坊内东西两侧各有螺旋式梯级可达坊顶。顶层中间用72块长方形青石横列堆砌成崇山形的“献石堆”,每块青石由中国国民党在海外的一个支部敬献,代表着广大海外赤子对革命烈士的无限敬仰。顶端伫立着一高举火炬的石雕自由神像。两侧各竖有一个折柱,象征着烈士为追求自由解放而死的献身精神重于泰山。纪功坊后面耸立着由邹鲁撰文的《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碑,高3.94米、宽1.82米,连州青石碑刻,碑题顶格,碑文3124字,竖排39行,行81字。1934年刻置。较详尽地记述了黄花岗起义的历史和墓园修建的经过。碑阴共表列有86位烈士的就义情形。是役死难烈士100多人,有姓名可考的86人。

墓园南边还有一侧门,红色拱形铁门上嵌着“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道”10个大字。铁门两侧各立有一高大的花岗岩石座,石座上立有仿一间十柱式牌坊的花岗岩石柱,中西结合风格,柱身、额枋、石座饰回纹、云纹、盘长纹等。柱间立一青石,雕西式狮子戏彩球、仙鹤等造型。这原是早期墓园的正门,后来新增建了大门,遂成为侧门。道侧排列着海内外各界人士致祭时敬献的10余方献辞刻石和1对青石透雕盘龙柱,还有起义烈士喻培伦的衣冠冢。

宣统三年(1911)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同盟会在全国各地及华侨中挑选160多名骨干,组成选锋队,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终因寡不敌众,起义失败,不少革命党人惨遭敌人杀害。死难烈士的遗骸陈尸在咨议局前的空地上。后来,革命党人潘达微想方设法冒险收集了72具烈士遗骸埋于红花岗(原称三望岗),其后以“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为题作了披露。1911年红花岗改称黄花岗。因此,这次起义亦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2年,广东军政府拨款10万元在潘达微掩埋忠骨处始建烈士墓园,早期墓园为著名设计师杨锡宗设计。同年5月15日(农历三月廿九日)首次举行了七十二烈士墓祭典。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了祭典,并写下了祭文,还亲手在黄花岗烈士墓园种植了松树,现尚存一棵。1918年,方声涛募捐继续修建,由是墓园初具规模。1919年,参议院议长林森发起向海外华侨募款,又先后增建了墓亭、纪功坊、乐台、四方塘、黄花亭、西亭、大门楼等,至1935年基本建成。自由神像于抗日战争时期被国民党拆去换上青天白日国民党徽,建国后,又被换成自由神像,“文化大革命”期间,又被换成大火炬。“文化大革命”以后,重建自由神像。建国后,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墓园进行维修。

1961年3月,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