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巴萨的耶稣堡

浏览

耶稣堡位于肯尼亚国家蒙巴萨岛的东南角。联结东西方的新航路的开辟,使国际贸易和海上运输蓬勃发展,蒙巴萨是新航路上的重要补给点和货物集散地。2011年,耶稣堡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在1593-1596年间由葡萄牙人修建而成。用于保护蒙巴萨港口城堡,由乔瓦尼·巴蒂斯塔·凯拉迪(Giovanni Battista Cairati)设计,是16世纪葡萄牙军事要塞建筑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代表着此类建筑物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受到了良好的保护。城堡的设计布局与形式体现了文艺复兴的理想,即采用同样可以在人体比例中找到的那种完美和谐的比例与几何构图。这一遗产占地2.36公顷,包括护城河以及周围的附属部分。

蒙巴萨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印度洋海岸上 东非海岸较量与争夺的阵地

蒙巴萨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印度洋海岸上,现有人口50万,是仅次于首都内罗毕的全国第二大城。大城实际上位于一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珊瑚礁小岛上。小岛四周水深浪静,自古为天然良港,是肯尼亚、乃至东非广大腹地通往世界各地的门户。也正因为如此,这里一直是阿拉伯人土耳其人、葡萄牙人和英国人竞相争夺的交通要冲。而耶稣堡就是葡萄牙人为立足东非、远征亚洲而修建的一个军事碉堡。

15世纪末,葡萄牙人开始向世界各地扩张,首先决定远征传说中盛产黄金和香料的印度。1497年7月8日,著名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奉国王曼努艾尔一世之命,统领一支由四艘大船、一百六十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里斯本出发。他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于次年的4月7日到达蒙巴萨。蒙巴萨当时控制在阿拉伯人手上。据说,早在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就开始来到东非海岸,从事商业活动。他们利用印度洋上的季风规律,在每年11月至来年3月吹东北风之时,乘船南下,运来玻璃、珠宝、瓷器、棉织品;而在每年的5月到9月刮西南风时,从这里带回象牙、犀角、龟甲、黄金。久而久之,他们中一些人在东非海岸留住下来,建立起一个个居民点。这样,肯尼亚东南沿海就出现蒙巴萨、马林迪、拉姆等一系列商业城镇。起初,阿拉伯人多聚居于北部的马林迪。但是,那里缺乏天然良港,许多阿拉伯人后来就转移到南边的蒙巴萨。他们在这里修建阿拉伯式房舍,传播伊斯兰教,甚至同当地的班图人通婚。这样,蒙巴萨遂成为阿拉伯人在海外的领地。因此,伽马的船队在蒙巴萨一靠岸,阿拉伯人就敏锐地感到"一种威胁不期而至"。他们砍断葡萄牙船只的锚绳,不准葡萄牙水手登陆。这样,伽马的船队只好继续向北航行,来到马林迪。

城堡修建在蒙巴萨东南海岸港口边的一块珊瑚礁岩上

伽马得到马林迪统治者的帮助,向东继续航行,最终到达印度,打开了日思夜想的通往东方的航道。为巩固和扩大这条航道,葡萄牙人认识到,东非海岸至关重要,而这条海岸上的天然良港蒙巴萨尤为难得,必须控制在自己手上。因此,从1505年到1528年,葡萄牙船队几次攻打、劫掠蒙巴萨,但却始终没有站住脚。在葡萄牙人眼里,蒙巴萨是一座"忤逆之城";而敢于"忤逆"海上强国葡萄牙者,则必须用武力征服。1588年,葡萄牙人终于挫败阿拉伯人的抵抗,攻占蒙巴萨。他们在这里建立起补给站,强迫当地人给葡萄牙船队提供食物和淡水。他们从这里出发,到东非内地捕获黑人,贩运到阿拉伯半岛、印度出售。他们还在这里修建教堂,强迫当地人信奉基督教。蒙巴萨是各种外来势力在东非海岸较量与争夺的阵地,为了把蒙巴萨永久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上,葡萄牙人于1591年做出决定,在这个小岛的海岸上修建一座城堡,牢牢扼制住进出印度洋的通道。

展示长剑与圣经的军事要塞

城堡修建在蒙巴萨东南海岸港口边的一块珊瑚礁岩上。修建工程于1593年4月正式启动,30多年后才完成。城堡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学家若昂·巴蒂斯塔·凯拉托设计。城堡占地约2英亩,呈长方形。四周是用礁石垒砌的高12米、厚2·5米的围墙。北面和西面,有一道宽3米到12米、深13米的护城河,将城堡同陆地隔开;南面和东面面向大海,有天然的珊瑚岩削凿的石墙作屏障。城堡的四角各有一座炮楼,整个围墙上则建有一米多高的雉堞。这种欧洲流行的城堡建筑式样,使得任何敌人从任何方面进攻都容易暴露在城堡守军的炮口之下。城堡本是军事要塞,但却以耶稣的圣名名之,旨在表明葡萄牙人奉行一手握长剑、一手执圣经的"刚柔两手"政策,即在通过武力在军事上征服与占领蒙巴萨的同时,也要通过基督教从精神上征服与占领蒙巴萨。因此,城堡建成后,葡萄牙人将其驻军司令部设在里边,同时,在城堡中也修建教堂,招来传教士,向当地人传授基督教。

是16世纪葡萄牙军事要塞建筑中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耶稣堡曾有过几次修葺与改建,城墙不断加高,又修建几堵胸墙和一些雉堞,但原来的基本面貌还是保留下来。走进城堡,登上制高点眺望,会看到,城堡大致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窄。细加审视,城堡颇似一个头朝东、两手平举、两脚蹲立的人体。在"头"的部分,有驻军司令部的指挥室和弹药库,南北两侧各有一个兀然矗立的圆形角楼。角楼面向大海,是观察海上动向的了望哨。在"四肢"部分,也就是城堡的四个角上,各有一个高大的四方形的炮楼。这时对付各方面来敌的主要军事设施。在炮楼的包围之下的"人体"部分,形成一个很大的院落。院子的西边有一眼水井和一方很大的水塘,为驻军提供和储存日常需要的淡水。水塘旁边是一座天主教教堂。

殖民侵略的历史见证

耶稣堡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袭和兵燹蹂躏,能够保存下来,确实不容易。现在,教堂的建筑已经毁弃,只留下基石在为历史作证。当年,教堂既给葡萄牙官兵烧杀劫掠以"精神鼓励",也为他们犯下的罪行进行"灵魂忏悔"。院子的南北两厢是营房。紧靠营房的则是胸墙和其他防御工事,便于驻军随时进入防御阵地。在院子的里边和外边,到处可见陈列着一排排口径约半米的大炮。这些大炮,有的是葡萄牙人遗留下来的,有的是阿拉伯人使用过的。进攻和防卫、侵略与反侵略,这些大炮都是过去历史的见证。

城堡大院南边的营房前面,有一排平房,是这座城堡博物馆的展室。展室的前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十八门大炮,还有一些十来磅重的炮弹。这是英国人遗留下来的罪证,是在城堡的弹药库中发现的。走进展览室,里边也展览有一些兵刃以及作为军用的皮鼓和号角。这些大多是19世纪的阿拉伯人在占领与守卫城堡时使用过的。但是,展室中最多的不是军事用品,而是在城堡或其附近发现的历史文化用品。其中,有当地黑人和阿拉伯人制造的木雕、乐器、陶器、皮革和各种工艺品,有来自印度和泰国的瓷器,来自波斯的地毯和镶嵌着珍珠的香木盒,来自葡萄牙的古币和日用器皿。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展室中陈列着一百六十多件来自中国的瓷器。其中,多数是1956年在城堡中发掘出土的,以明朝末年和清朝初年的青瓷居多,也有其他年代的彩瓷和白瓷。

耶稣堡经过几百年的风雨侵袭和兵燹蹂躏,能够保存下来,确实不容易

经过三百多年历史风雨的侵袭,耶稣堡仍巍然矗立在蒙巴萨海岸。它是葡萄牙殖民者修建用以征服非洲人民的桥头堡,也是中国同非洲长期友好交往的一个重要标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