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阳岩厦青龙洞

浏览

沅阳岩厦青龙洞。贵州省的沅阳河,犹如一条彩带串起颗颗珍珠,镶嵌在黔东南的高原。位于镇远县城东沈阳河畔的青龙洞,就是一颗珍珠,闪烁在沈阳河东岸的中和山上。中和山为一座长约300米、高80米的小石山,有祝胜桥跨沈阳河与镇远城区相连接。中和山临河一侧为陡峭石崖,崖上洞穴纵横,钟乳丛生。其中较大的洞穴有青龙洞(又称太和洞或南洞)、中元洞(又称中和洞或北洞)和位于两洞之间的紫阳洞,合称青龙洞群,是国家级沈阳河风景名胜区的景点组成部分。青龙洞由于地处两水夹流、绝壁千丈的中和山崖上,从江岸仰望,如悬空殿宇,重重叠叠,壮丽异常,历来称“入黔第一洞天”,也是“湘楚”入“夜郎”的交通孔道,因此才得名较早。青龙洞侧有两道瀑布自山巅直泻,如白蛟斗于峡中。巅顶平宽,元代置总督府于此。

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太和洞,在中和山南,玄妙观后,昔有道士李道坚修养于此。”北洞在中和山北,今改为东岩洞,嘉靖元年(1522年),太守黄堂建塑晦翁像于内,名曰“紫阳院”。明曹学侄《贵州名胜志》记载:“府城玄妙观后有太和洞,广一丈二尺,案一丈八尺,旁有一支洞,深黑不可入。”清乾隆《镇远府志》记载:“太和洞,即青龙洞,在中和山下,广丈余,窦倍之。幽折而上,旁有支洞,深黑不可入。亦名‘南洞,。”“中元洞,在太和洞之北,亦名‘北洞’,又名‘东岩洞’,较南洞更深广,明嘉靖间知府黄希英祀朱文公干内。”清田榕《游青龙洞》五律一首曰:“骊步石梁渡,飞流下铁溪。呀然古洞口,清绝宝坊西。波暖龙鳞动,崖攒雁齿齐。攀援幽兴极,蛮磕正相携。”由上古书记载及实地观察得知,青龙洞群是一座岩屋(岩厦)性质的洞穴系统,它们宽为一丈有余,窦倍之,支洞较多的临河岩厦类型。然而它却是名扬中外,除了因为沈阳河是“武陵五溪”之一,“合西来诸水”,为黔东“水陆都会”、“湘楚”入“夜郎”的孔道等交通重镇外,青龙洞的古建筑群和诗人墨客的遗迹也使它蜚声全国,吸引着中外游人,成为著名洞穴。

青龙洞古建筑群主要是从明弘洽、嘉靖以来陆续建造起来,由青龙洞、紫阳洞、中元洞、万寿宫、香炉岩和祝圣桥等六组古建筑群组成的。在中和山石崖上的总体布局是依崖傍洞,贴壁凌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曲径连绵,回廊如带。建筑物与石崖、洞穴、古木、藤萝融为一体,布局十分奇巧,工艺精湛别致。

青龙洞依崖傍水,从水边到洞口,有青龙洞牌坊、灵官庙、吕祖殿、保山殿、半亭、观音殿和玉皇殿等七个建筑单元。大门为塔式牌坊,门额石刻阴文竖写草书“青龙洞”三字,系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贵州巡抚林肇元所题。大门两侧有阳文石刻楹联:“文笔临溪,二水潦洞环古刹;香炉鼎峙,万家烟火接丛林。”门内石坎上,有清道光年间杨芳题刻的“海上飞来”四字。向内石台上建有硬山顶灵官庙。吕祖殿为一座三层殿堂,一层)郎厅的重檐歇山顶建筑。三楼客堂有光绪年间知府汪炳傲撰写对联:“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帆脚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左侧有观音殿,是两层殿堂重檐硬山顶建筑。底层檐柱吊脚支撑在半崖上。殿前走廊南端有过廊与吕祖殿三楼连通。南侧有保山殿,为重檐悬山顶建筑。保山殿南,有紧靠石崖洞口修筑的六角攒尖顶半亭二座。沿观音殿后的石级ii‘旋而上,可以从北侧洞口进入青龙洞,洞口却敞开于悬崖绝壁处。玉皇殿紧贴洞口凌空建造,为重檐庞殿式建筑,仅露前半部分,后面殿堂在洞内。其顶层“望江楼”已接近崖顶。

紫阳洞也称“紫阳书院”,位于中和山石崖中段的上部。山门为塔式牌坊,嵋上横书“紫阳洞”三字,门两侧楹联为:“抚水无双福地;黔南第一洞天。”山门西北侧石山上,有单檐三角攒尖顶独立亭,山门后有一由天然石壁围就的小院。从小院东南面可登至青龙洞下的观音殿顶层,小院北面可达紫阳洞口石台上。石台外侧边沿,从南到北建有考祠、老君殿、圣人殿,多层重檐歇山顶建筑,底层均为吊脚或架空结构。这原是阴嘉靖九年(1530年)知府黄希英所建的朱文公祠旧址,明末倒塌。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并名“紫阳书院”。现存建筑为光绪初年建。

万寿宫位于中和山麓,紫阳洞正下方,是一组封闭式的建筑群体,由大门牌楼、戏楼、厢楼、杨泅将军殿、客堂、许真君殿、文天祥祠等构成。大门是一座高16米6柱5间的塔式牌楼,上有石刻和瓷片镶塑的门额三幅,石刻对联一副和青龙洞全景砖雕二幅。戏楼为一座歇山顶建筑,饰有如意斗拱。杨泅殿、客堂和许真君殿均为硬山顶建筑,有半露天和露天走廊各一段,可凭眺抚阳河景色与府城风光。

中元洞又名中元禅院,位于石崖北段。为明嘉靖年间知府黄希英所建中山寺原址,清中叶后改进成中元禅院。由大佛殿、望星楼、藏经楼、六角亭、独柱亭等建筑构成。由祝圣桥东端进入石隙大门,沿曲径、回廊招‘旋而上,可到大佛殿。该殿为重檐歇山顶殿堂,殿前有古桂一株,是桂树中能结籽的稀有品种。望星楼在大佛殿北侧,重檐六角攒尖顶,建筑在石梭万状,岩孔千般,呈锥体形的千佛岩上。庭间仰望天空,星辰罗列,俯瞰碧水,倒影婆婆,一江渔火。藏经楼有过廊与望星楼相通,四壁装有18扇窗户,370块白杨雕刻,有“松鹤永年”、“金鹿戏林”等雕刻。独柱亭建于望星楼后一块独立的岩石上,底座由独柱支撑。六角亭建于大佛殿东南侧中元洞口的石台上。中元洞是一个钟乳石悬桂的洞穴,有北、西、南三个出口。洞内外有明清时期的石刻多处。

中元洞口有一座横跨抚阳河的古代七孔石桥,长135米,宽8.5米的祝圣桥,向为黔、湘、滇、鄂交通要道。它原名“抚溪桥”,俗称“老丈桥”,传为庆祝康熙六十寿辰更名“祝圣桥”。该桥奠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后,被大水冲塌三次。直至清雍正元年(1723年),第三次修复,方坚好至今。桥中有阁楼,称“状元楼”。光绪初汪炳傲题桥上状元楼对联:“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搓撑斗出,劈开重夷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即记述清道光、咸丰年间,缅甸使者曾数次过此桥,每逗留此山,必憩息参禅之事。

青龙洞侧,抚阳河与另一条山溪夹流处,有巨岩独立河岸,岩石上丰下削,形若香炉,名“香炉岩”。岩上有“沂(溯)流光”、“楚娇风顺”等摩崖。现建有莲花亭,喻香炉岩宛如一朵出水石莲

香炉岩东面不远,有一溶洞与青龙洞相通,洞口一巨岩挺立,洞侧有崖环抱,原有寺,名“东山寺”,侧有石似犀牛,名“犀牛望月”。沿崖有一座纪念宋代名将杨继业的“令公庙”。东西两侧各有石拱桥一座,西侧拱桥横跨两崖,下为空谷,东侧拱桥架于溪上,清流急湍,涛声盈耳。

距青龙洞不远,有山壁立如屏风,名“石屏山”,还有“天后宫”、“紫皇阁”、“青狮洞”、“四宫殿”等古建筑群。天后宫为供奉海神的庙宇。说明历史名城镇远虽远离大海,但曾一度是舟船云集,商贾聚会的水陆码头。它始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历代为州、郡、府、县所在地,是黔东重镇,也是抚阳河风景区的旅游中心城市。

抚阳河景区,是以奇峡险滩、平湖碧水、幽深洞穴、明代古建筑群为主要特色的风景名胜区。泛舟抚阳河,使人目不暇接,陶醉其中。在青龙洞景地,每当雨后天晴,薄雾缓升,悬崖宣刺天穿,建筑物在云雾中或隐或现,缥缈于抚阳河上,有身临“天庭宫网”,飘飘欲仙之感;每当口出斜阳,洞中五光十色,绚丽多彩,千奇百怪的钟乳石,更添神奇惊险。依崖傍洞,顺势而立,贴壁凌空,布局玄妙,工艺精湛的建筑艺术与神奇的溶洞风光融为一体,从而闻名国内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