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汉农田水利的兴起

浏览

周、秦、汉农田水利的兴起。太湖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始于东周秦汉时期。由于文献记载过于简略,今天已经很难知其全貌。但仍然可以发现,从农业生产的需要出发,当时已着手在这里兴建排灌工程。

《越绝书·吴地传》有这样一条与农田水利有关的记载:“无锡湖者,春申君治以为陂。凿语昭渎以东到大田。田名胥卑。凿胥卑下以南注大湖,以泻西野。”无锡湖位于无锡、常州两市间,今日已湮,春秋战国时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地,面积约为15000顷。春申君名黄歇,是战国后期楚国的大臣,封于江东,以吴(今苏州市)为都。春申君在其都城西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水利建设,他将无锡湖的大片沼泽地,改造成为蓄水的陂塘;并开渠引水灌溉胥卑的农田;还凿渠将尾水排往大湖。大湖就是太湖。《越绝书》为东汉人袁康所著,书中的这条有关农田水利的资料,应该说基本可信。

光绪《高淳县志》也收录了这样一条有关农田水利的传说:“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圩附于城,为吴之沃土。”固城今为高淳县境内一个小镇,在固城湖东北。光绪《高淳县志》成书于清朝末年,所谓“筑圩附于城”又是来自传说,当然不能算是一条可靠的资料。不过,春秋后期吴国一度十分强大,是春秋五霸之一,向西打败了地广兵众的楚国,向南征服了浙江境内的越国,向北又与齐、晋两强争雄,它必然会兴建水利以发展农业,作为争霸的经济基础。高淳一带,又是吴国对楚用兵的重要基地,它的水军常常经过这里,沿胥溪西进击楚,使楚军“疲于奔命”。因此,在这里兴建水利以发展农业,便于军队就地取粮,不是没有可能。如果这一传说确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太湖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上推到春秋晚期。

两汉时期,随着太湖流域的初步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有所扩大。在浙江长兴境内有皋塘,据说是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由吴人皋伯通倡议兴建。皋塘是一条捍水保田的堤防工程①。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余杭(治所在今浙江省余杭县余杭镇南)县令陈浑在县南兴建大型蓄水工程,名叫南湖,以拦蓄苕溪溪水。余杭多丘陵,常受干旱威胁。流经境内的苕溪是太湖上游最主要水道,雨季流量较大,是太湖平原发生涝灾的重要因素之一。筑南湖蓄苕水是一项重要工程,“涝,资以分杀盛涨,旱,备以溉农田”,是杭州、嘉兴、湖州三地的屏障,可溉余杭一带农田1000多顷。

两汉时期,除上面所说的在太湖流域的西部和南部开始兴建农田水利外,还着手在东部兴建不少排灌工程。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在今浙江省海盐县境内,还有一些古老的水利设施,唐人认为它们建于汉朝,因此,名之为“汉塘”,是一条西起今嘉兴东通杭州湾的排灌水道。

此外,东周、秦汉时期在太湖流域穿凿的一批以航运为主要目的水道,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地农田的排灌。

注释:

①作为水利工程,“塘”有多种含义。一指池塘,用来蓄水;一指堤塘,用来捍水;一指河塘,用来排灌。此处为捍水塘,文末塘浦的塘,都是排灌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