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河水

浏览

摘要:为了探讨潜流人工湿地对微污染河水的净化效果,在野外条件下构建潜流人工湿地,分析了湿地中pH、氧化还原电位(ORP)和DO的进出水变化,考察了湿地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探讨了温度对湿地净化效果的影响。各湿地进、出水DO浓度相差不大;除美人蕉湿地外,其余湿地出水pH较进水变化较小;植物湿地出水ORP较进水均有所增大。植物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均优于空白湿地,且随着气温的升高,NH4+-N、TN和CODMn的去除率逐渐增加,去除率分别可达90%、50%和20%。TP去除率却未随温度发生明显变化,始终波动在30%~60%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中NH4+-N和TN的去除率与温度相关,较低的有机物浓度造成CODMn的去除率与温度相关性差,由于湿地对磷的去除主要以颗粒态磷(PP)为主,TP的去除与温度不相关。

1973年由德国Kessel大学教授最先研发的人工湿地技术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正逐渐得到广泛应用。该技术具有生态、高效、低投资及运行成本、特别适合分散或非点源污水处理等特点,在农村和小社区生活污水处理、农田排水处理、养殖废水处理、城市暴雨径流治理、湖泊污染防治和受污河水处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人工湿地还不断拓宽应用范围,如用于矿区废水处理、二级处理出水的进一步净化等。随着对污水处理要求的提高,人工湿地也从最初主要用于处理污水中悬浮物和有机物逐渐向除磷脱氮方向发展。国内外很多学者从湿地微生物、湿地植物、湿地填料、湿地工艺参数等方面对潜流湿地的运行特性及处理效果进行了广泛研究。随着人工湿地修复微污染河水以及农村地区人工湿地应用研究的深入,人工湿地逐渐被认为适于农村地区受污河流的净化。。

为了有效治理小城镇微污染河水,保障小城镇饮用水安全,以西南山地地区小城镇微污染河水作为修复对象,通过构建野外潜流人工湿地,开展了潜流人工湿地在不同季节和不同植物条件下对微污染河水中有机物和氮磷的去处效果研究,考察温度对实验湿地系统中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以期为人工湿地修复小城镇微污染水提供重要的运行参数和技术支持。废水

1实验部分

1.1实验装置

鹿山河潜流湿地处理系统均采用水平流态,床体一端均匀布水,水体水平流过湿地床。每块湿地池体内面长、宽和高为3.0m*1.0m*1.0m(有效高度0.9m,超高0.1m,湿地底面坡度为2%,底部和四周以水泥墙封闭,并进行防渗处理。

每个系统都分为配水区、处理区、出水区。处理区填料由4层组成,底层为20cm厚粗糙碎石(粒径40~60mm),中层为30cm厚废砖(粒径10mm~30mm),上层为30cm厚卵石(粒径10mm~30mm),表层覆土厚约10cm。

详情请点击下载附件: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河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