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橐簪笔

持橐簪笔,橐,口袋;簪,插。指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持橐簪笔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chí tuó zān bǐ
成语注音
ㄔㄧˊ ㄊㄨㄛˊ ㄗㄢ ㄅㄧˇ
成语简拼
CTZB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持橐簮筆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橐,口袋;簪,插。指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多用于秘书等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本子的第二页赫然是“持橐簪笔”几个大字。

(2)交口县二中的居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持橐簪笔”。

(3)睿睿写不出成语“持橐簪笔”,导致期末考试只考了97分。

(4)韶阿姨给会会和他的同学介绍了“持橐簪笔”的历史故事。

(5)小豆不会写成语“持橐簪笔”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分字解释

持:chí 1、<动>拿着;握着;抓着。《狼》:『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2、<动>拉,牵。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选老躄者一人持马。』3、<动>把持,掌握。《狱中杂记》:『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4、<动>操持,治理。《察今》:『悖乱不可以持国。』5、<动>扶持。《柳毅传》:『毅恐蹶仆地,君亲起持之曰:「无惧。」』6、<动>保持,维持。《苏武》:『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7、<动>抱着,坚持。《赤壁之战》:『诸人持议,甚失孤望。』8、<动>携带,带着。《西门豹治邺》:『以故多持女远逃亡。』9、<动>控制,挟持。《童区寄传》:『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10、<动>对立,对峙。《赤壁之战》:『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持操] 保持气节操守。[持衡] 1.用秤称物。《新唐书·李石传》:『天下之势犹持然,此首重则彼尾轻矣。』2.比喻评量人才。岑参《奉和相公发益昌》:『暂到蜀城应计日,须知明主持持。』[持衡拥璇] 比喻掌握国家权柄。衡、璇,北斗七星中二星名。《北齐书·文宣帝纪》:『昔放勋驭世,沉璧属子;重华握历,持。』(放勋:尧的号。重华:舜的号。)[持寄] 以物寄赠友人。[持两端] 动摇不定,怀有二心。《汉书·萧望之传》:『乌孙持,亡坚约,其效可见。』(亡:无。)[持禄养交] 结交权贵以保持禄位。《管子·明法》:『小臣持,不以官为事,故官失其能。』[持平] 主持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持衰] 不梳洗,不吃肉,不近女色。[持重] 1.掌握重权。《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2.稳重;慎重。《汉书·韦贤传》:『玄成为相七年,守正持不及父贤,而文采过之。』3.封建宗法制规定,承继主持宗庙祭祀为持重。《仪礼·丧服》:『持于大宗者,降其小宗也。』

橐:tuó 1、<名>一种口袋。《战国策·秦策一》:『负书担橐。』2、<名>风箱。《墨子·备穴》:『具炉橐。』[橐驼] 骆驼。

簪:zān 1、<名>古代用来绾住头发或把帽子固定在头发上的长形针。《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2、<动>在头上插戴。《西门豹治邺》:『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簪花] (1)戴花。(2)书体的一种。[簪缨] 簪和缨,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装饰物。也指为官的人。

笔:bǐ 1、<名>写字、画画等的工具。与纸、墨、砚合称为文房四宝。2、<动>书写;记载。《送东阳马生序》:『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3、<名>笔迹;书画墨迹。《新唐书·李白传》:『观公笔奇妙,欲以藏家尔。』4、<名>散文。《文心雕龙·总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持:《卯集中·手字部》《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音治。《说文》握也。《广韵》执也。《诗·大雅·凫鷖序》持盈守成。〈疏〉执而不释谓之持,是手执之也。《礼·射义》持弓矢审固。《史记·秦始皇纪》大吏持禄取容。又把持也。《史记·酷吏传》宁成为任侠,持吏长短。又军持,汲水具,梵语也,犹华言缾。《陆游诗》游山双不借,取水一军持。〈注〉不借,草履名。又《正韵》□知切,音驰。义同。又叶□如切,音除。《古陇西行》清白各异尊,酒上玉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

橐:《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他各切,音拓。《说文》囊也。《唐韵》囊无底。《诗·大雅》于橐于囊。《毛传》小曰橐,大曰囊。《左传·宣二年》赵盾见灵辄,为箪食与肉,置诸橐而与之。又冶器也。《老子·道德经》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注〉橐者外之椟,所以受龠也。龠者内之管,所以鼓橐也。《淮南子·本经训》鼓橐吹埵,以消铜铁。又盛衣食之器者曰橐梠。《庄子·天下篇》禹亲自操橐耜,而九亲天下之川。又橐橐,杵声也。《诗·小雅》椓之橐橐。又橐驼,兽名。言其负囊橐而驼物也。《扬雄·长杨赋》敺橐驼,烧□蠡。又橐臯,吴地。《春秋·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臯。《汉书》属九江郡。又《唐韵》章夜切,音柘。义同。又《集韵》都故切,音妒。木名。○按《说文》别立橐部,今倂入。

簪:《未集上·竹字部》(古文)兂□《广韵》侧吟切《集韵》《韵会》缁岑切《正韵》缁深切,□音□。首筓也。《释名》簪,兓也,连冠于发也。又□也,因形名之也。又《广韵》作含切《集韵》《韵会》《正韵》祖含切,□音鐕。义同。又疾也。《易·豫卦》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疏〉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羣朋合聚,而疾来也。又《前汉·百官表》爵一级曰公士,二上造,三簪嫋袅。〈注〉师古曰:以组带马曰袅。簪袅者,言饰此马也。又《集韵》子感切,音昝。〈易〉朋盍簪。王肃读。又徂官切。〈易〉朋盍簪。李鼎祚曰:簪旧读作攒。《集韵》或作□、篸。考证:(《易·豫卦》〈注〉簪,疾也。以信待之,则羣朋合聚,而疾求也。)谨照原文注改疏。求改来。

笔:《未集上·竹字部》《集韵》与笔同。详笔字注。考证:《广韵》鄙密切《韵会》逼密切《正韵》壁吉切,□音必。《释名》笔,述也。述事而书之也。《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注〉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说文》楚谓之聿,吴人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古今注》古之笔,不论以竹以木,但能染墨成字,即谓之笔。秦吞六国,灭前代之美,故蒙恬得称於时。蒙恬造笔,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也。彤管赤漆耳,史官记事用之。《法书考》虞世南云:笔长不过六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礼·曲礼》史载笔,士载言。〈注〉笔,谓书具之属。又笔星。《释名》笔星,星气有一枝,未锐似笔也。又花名。《楚辞注》辛夷花初发如笔,北人呼为木笔。又《集韵》笔别切,音莂。山东谓笔。又作〈⺌/尹〉。见《汉戚伯樊毅□》。又《严欣□》作〈八/尹〉,见《举要》。《集韵》或作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