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uō yī shì bù rú shǎo yī shì
成语注音
ㄉㄨㄛ ㄧ ㄕㄧˋ ㄅㄨˋ ㄖㄨˊ ㄕㄠˇ ㄧ ㄕㄧˋ
成语简拼
DYSBRSYS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复句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成语俄文
чем мéньше хлопóт,тем лучше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指不管闲事,事情越少越好。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想管事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他生平最怕与洋人交涉,忽然发了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立刻打电报叫陶子尧停办机器。▲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2)…服。一加调动,是福是祸,难以逆料。以臣愚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代·金庸《鹿鼎记》

(3)…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的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国是…——清·刘鹗《老残游记》

成语造句

(1)本子的封面上写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几个大字。

(2)景之大哥哥给逸颜和钏雅讲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典故。

(3)可可写不出成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期中考试只得了98分。

(4)南湾中学的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5)小画不会写成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最后一个字。

(6)多数人都抱着和孟启智一样的想法,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7)我想你素日肯劝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己保养保养也是好的。

(8)但是他也知道如今是多事之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还是遵办为妙。

(9)参将的愚见:以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若真正前去缉捕,特恐那盗贼拒捕起来。

(10)实心眼儿的妇道人家一旦当了真,绕不过弯儿来可不得了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11)他的心态和过去也有了不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少招惹为妙。

(12)去往怀化文理专修学院的小面包车上,芷莉叔叔给斤菽和毓翎讲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历史故事。

(13)看来,有些共产党员的头脑里平均主义思想还不少,到处有抵触,结果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了了之。

(14)而阿诺看起来有恃无恐,两人勾勾搭搭,必定有隐情,所以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大家很快忽略了两人。

(15)于小冬咬了咬下唇,心中犹豫是不是要把这件事告诉宋树诚,可想了想还是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苦招惹不自在呢。

(16)他生平最怕与洋人交涉,忽然发了一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念头,立刻打电报叫陶子尧停办机器。见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17)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见《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二回:『现在国家正当多事之秋,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

分字解释

不如

不如:[bùrú] 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一事

一事:<方>业务或组织上有关系的;一起的。

多:duō 1、<形>数量大。《登泰山记》:『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论语>十则》:『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2、<副>多多地;大量地。《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三峡》:『绝巘多生怪柏。』3、<动>称赞;赞美。《五蠹》:『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汉书·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4、<副>只;仅仅。《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

一:yī 1、<数>《狼》:『一屠晚归。』2、<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3、<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一也。』4、<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5、<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6、<动>专一。《劝学》:『用心一也。』7、<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9、<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10、<副>初次。《曹刿论战》:『一鼓作气。』[一旦] (1)有一天。(2)一时;忽然。(3)形容时间很短。[一何] 多么。[一力] (1)协力。(2)竭力。[一体] 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一昨] 前些日子。

事:shì 1、<名>事情。《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2、<名>特指战事。《过秦论》:『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3、<名>政治事务。《触龙赵太后》:『赵太后新用事。』4、<动>从事;做。《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5、<动>侍奉;服侍。《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6、<量>件;样;种。郑处诲《明皇杂录》:『献白玉箫管百事。』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如:rú 1、<动>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2、<动>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3、<动>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4、<动>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5、<动>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6、<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7、<副>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如勿伤。』8、<连>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9、<连>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10、<连>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1、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少:shǎo 1、<形>数量少;不多。《寡人之于国也》:『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2、<动>缺少短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3、<动>小看;轻。《望洋兴叹》:『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又] <形意动>以……为少;轻视。《<指南录>后序》:『北亦不敢遽少吾国。』4、<副>稍;略微。《触龙说赵太后》:『少益嗜食,和于身。』5、<副>少顷;一会儿。《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shào 1、<形>年轻;年纪小。《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2、<名>年轻人;青年。《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形>排行在后的。《触龙说赵太后》:『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多:《丑集下·夕字部》《广韵》《正韵》得何切《集韵》《韵会》当何切,□朵平声。《尔雅·释诂》衆[音zhòng]也。《诗·小雅》谋夫孔多。《增韵》不少也。《易·谦卦象传》君子以裒多益寡。《礼·表记》取数多者,仁也。又胜也。《礼·檀弓》曾子曰:多矣乎予出祖者。〈注〉曾子闻子游丧事有进无退之言,以为胜于已之所说出祖也。《史记·高帝纪》臣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又刻求也。《左传·僖七年》后之人将求多于汝,汝必不免。又称美也。《前汉·袁盎传》诸公闻之皆多盎。《后汉·冯异传》诸将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帝以此多之。又战功曰多,见《周礼·夏官·司勲》。又荒俗呼父为阿多。《唐书·德宗纪》正元六年,回纥可汗谢其次相曰:惟仰食于阿多。又姓。汉多军,多卯,宋多岳。又梵语吃栗多,华言贱人。底栗多,华言畜生。又树名。贝多树,出摩伽陀国,长六七丈,冬不凋,见《酉阳亲俎》。又南印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树,株三十余里,其叶长广,其色光润,诸国书写采用之。见《西域记》。又叶都牢切,音刀。《苏辙·巫山庙诗》归来无恙无以报,山下麦熟可作醪。神君尊贵岂待我,再拜长跪神所多。又《诗·鲁颂》享以騂牺,是飨是宜,降福既多。《正字通》朱传,牺,虚宜虚何二反,宜,牛奇牛多二反,多,章移当何二反。字汇专叶音趋,不知诗有二反也。○按朱子意,若从上虚宜切之牺,牛奇切之宜,则当何切之多宜叶章移切,音赀。若从下多字叶,则牺叶虚何切,音呵,宜叶牛多切,音哦。一在支韵止摄,一在歌韵果摄,《字汇》叶逡须切,音趋,错入虞韵遇摄,《正字通》讥《字汇》不知二反,殊不知其错入虞韵,幷[同并]不知一反也。《说文》多,重也,从重夕。夕者,相绎也,故为多。重夕为多,重日为曡。考证:(《礼·坊记》取数多者,仁也。)谨照原书坊记改表记。(《左传·僖七年》后之人必求多于汝。)谨照原文必求改将求。

一:《子集上·一字部》(古文)弌《唐韵》《韵会》於悉切《集韵》《正韵》益悉切,□漪入声。《说文》惟初大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广韵》数之始也,物之极也。《易·系辞》天一地二。《老子·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又《广韵》同也。《礼·乐记》礼乐□政,其极一也。《史记·儒林传》韩生推诗之意,而为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其归一也。又少也。《颜延之·庭诰文》选书务一不尚烦密。《何承天·答颜永嘉书》窃愿吾子舍兼而遵一也。又《增韵》纯也。《易·系辞》天下之动贞夫一。《老子·道德经》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又均也。《唐书·薛平传》兵铠完砺,徭赋均一。又诚也。《中庸》所以行之者,一也。又正一。《唐书·司马承桢传》得陶隐居正一法,逮四世矣。又一一。《韩非子·内储篇》南郭处士请为齐宣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韩愈诗》一一欲谁怜。《苏轼诗》好语似珠穿一一。又《星经》天一星,在紫微宫门外。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又太一,山名,即终南山。一名太乙。又三一。《前汉·郊祀志》以太牢祀三一。〈注〉天一,地一,泰一。泰一者,天地未分元气也。又尺一,诏版也。《后汉·□蕃传》尺一选举。〈注〉版长尺一,以写诏书。又百一,诗篇名,魏应璩着。又姓,明一炫宗。又三字姓。北魏有一那娄氏,后改娄氏。又一二三作壹贰叄。《大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史记·礼书》总一海内。《前汉·霍光传》作总壹。《六书故》今惟财用出纳之簿书,用壹贰叄以防奸易。又《韵补》叶於利切,音懿。《左思·吴都赋》藿蒳豆蔲,姜汇非一。江蓠之属,海苔之类。又叶弦鸡切,音兮。《参同契》白者金精,黑者水基。水者道枢,其数名一。

事:《子集上·亅字部》(古文)叓□《唐韵》鉏吏切《集韵》《韵会》仕吏切,□音示。大曰政,小曰事。《广韵》使也,立也,由也。《释名》事,伟也。伟立也。凡所立之功也。《书·大禹谟》六府三事允治。又《诗·小雅》三事大夫,莫肯夙夜。〈注〉三公也。又《诗·大雅》三事就绪。〈注〉三农之事也。又奉也。《礼·曲礼》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又营也,治也。《史记·曹参世家》卿大夫以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又《广韵》《类篇》□侧吏切。事刃,与倳剚同。别见人部倳字注。又《韵补》叶逝支切,音时。《蔡邕词》帝曰休哉,命公三事。乃耀柔嘉,是式百司。又叶诗纸切,音始。《诗·召南》于以用之,公侯之事。叶沚。又叶疎语切,书上声。《韩非子·扬权篇》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上乃无事。又叶常御切,音树。《易林》虽愠不去,复职内事。考证:(《书·大禹谟》三事正德,利用后生。)谨按后字误刊。三事与下文六字亦不连。谨照原文改为六府三事允治。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如:《丑集下·女字部》《唐韵》人诸切《集韵》《韵会》《正韵》人余切,□音鴽。《说文》从随也。一曰若也,同也。《书·舜典》如五器,如岱礼,如初,又然也。《易·离卦》突如其来如。《前汉·扬雄传》雄家产不过十金,晏如也。又往也,至也。公如棠,如齐。见《左传》。《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又月名。《尔雅·释岁》二月为如。又语助辞。《论语》恂恂如也。《孟子》驩虞如也,皥皥如也。又凉如。县名。《前汉·郊祀志》上遂北巡朔方,还释兵凉如。又肥如,古国名,在辽西郡。《应劭曰》肥子奔燕,燕封于此。又姓。如罗氏,攺为如氏,见《统谱》。又本觉为如,今觉为来,见《道院集》。又真如,有变易性相,如如常住不迁,□见《禅灯录》。又□如,兽名。瞿如,鸟名。□见《山海经》。又通作而。《前汉·五行志》引左传,星陨如雨。〈注〉如,而也,星陨而且雨。又《广韵》人恕切《集韵》《韵会》如倨切,□音茹。《东方朔·七谏》忽容容其安之兮,超荒忽其焉如。苦衆[音zhòng]人之难信兮,愿离情而远举。〈注〉举去声。又《集韵》《类篇》□乃个切,音那。亦若也。

少:《寅集上·小字部》《唐韵》书沼切《韵会》始绍切,□烧上声。《说文》不多也。从小丿声。《徐曰》丿音夭。《礼·礼器》礼有以少为贵者,谓天子一食,诸侯再,大夫士三,食力无数是也。食力,庶人也。又少顷,有间也。《孟子》少则洋洋焉。又短也。訾人曰少之,犹称人曰多之也。《史记·苏秦传》素习知苏秦皆少之。又《广韵》式照切《韵会》《正韵》失照切,□烧去声。《玉篇》幼也。《增韵》老之对也。《易·本义》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四象者次,为二画,以分太少。又少仪。《礼记》篇名。少室,山名。又副贰也。《前汉·贾谊传》於是为置三少,皆上大夫也。曰少保、少傅、少师。〈注〉副三公者。又姓。汉下邽令少年唯。又叶书久切,音守。《欧阳修·杜祁公墓铭》君子岂弟,民之父母。公虽百龄,人以为少。母音亩。又《正字通》入宥韵。《欧阳修·蔡君山墓铭》父不哭子,老不哭少。嗟夫君山,而不得寿。◎按今文少作幼。《正字通》古小少同。加丿,转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