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默为诗

杜默为诗,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杜默为诗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dù mò wéi shī
成语简拼
DMWS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成语繁体
杜默為詩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杜:杜撰,臆造;杜默:指孤陋寡闻。孤陋寡闻,随意杜撰之诗。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杜默为诗”几个大字。

(2)城城写不出成语“杜默为诗”的拼音。

(3)城关镇胜利中学的是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杜默为诗”。

(4)芳芳不会写成语“杜默为诗”的最后一个字。

(5)江蕊叔叔给佳靓和煜宁介绍了“杜默为诗”的成语故事。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王楙《野客丛书》卷二十:『杜默为诗多不合律,故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

分字解释

杜:dù 1、<名>树木名。又称棠梨,杜梨。《经诗·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于道左。』2、<动>堵塞;阻塞。《五人墓碑记》:『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3、<动>毫无根据地随意臆造。《林黛玉进贾府》:『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默:mò 1、<形>幽;静。《尚书·说命》:『恭默思道。』2、<动>沉默;不做声。《论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形>通『墨』,不廉洁;贪。《孔子家语·正论》:『贪以败官为默。』

为:wéi 1、<动>做;干。《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2、<动>发明;制造;制作。《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3、<动>作为;当作。《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4、<动>成为;变成。《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5、<动>是。《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6、<动>治;治理。《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7、<动>写;题。《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8、<动>以为;认为。《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9、<动>叫做;称做。《陈涉世家》:『号为张楚。』10、<动>对待。《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11、<动>算作;算是。《殽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2、<动>担任。《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13、<动>对付。《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14、<介>表示被动。《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5、<连>如果;假如。《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16、<助>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wèi 1、<介>给;替。《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2、<介>向;对。《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3、<介>因为。《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4、<介>为了。《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5、<介>被。《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6、<介>在……的时候。《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为寿] 席间敬酒祝寿。

诗:shī 1、<名>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孔雀东南飞》:『时人伤之,为诗云尔。』2、<名>指《诗经》。《齐桓晋文之事》:『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馀] 词的别称。

杜:《辰集中·木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动五切,音□。《说文》甘棠也。牡曰棠,牝曰杜。樊光曰:赤者为杜,白者为棠。《陆玑·草木疏》赤棠,子涩而酢,无味。木理韧,可作弓干。与《说文》不同。又塞也。《书·费誓》杜乃擭。《周礼·夏官·大司马》犯令凌政则杜之。又《尔雅·释草》杜荣。〈注〉似茅,皮可为索。又香草名。《屈原·九歌》采芳洲兮杜若。又缭之兮杜蘅。又《方言》东齐谓根为杜。又涩也。又《本草》杜仲,药名。又《博雅·释虫》杜伯,蠍也。又姓。《广韵》本帝尧刘累之后。出京兆、濮阳、襄阳三望。又《集韵》董五切,音睹。姓也。楚有杜敖。又《类篇》同都切,音徒。亦姓也。晋有杜蒯。考证:(《尔雅·释虫》杜伯,蝎也。)谨按所引出博雅非尔雅,尔改博。幷[同并]照原文蝎改蠍。

默:《亥集下·黑字部》《唐韵》亡北切《集韵》《韵会》《正韵》密北切,□音墨。《说文》犬暂逐人也。又《广韵》黑也。又静也,幽也,不语也。《易·系辞》君子之道,或默或语。《书·说命》恭默思道。又姓。《姓谱》明有默思道。又或作嘿。《前汉·成帝纪》临朝渊嘿。又或作墨。《前汉·窦婴传》墨墨不得志。又或作□。《前汉·东方朔传》吴王□然。又叶莫卜切,音木。《楚辞·九章》眴兮杳杳,孔静幽默。郁结纡轸兮,离慜而长鞠。通作缪脉脉。

为:《巳集中·爪字部》《唐韵》薳支切《集韵》于嬀切,□音潙。《说文》母猴也。其为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为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又《尔雅·释言》作,造,为也。《书·益稷》予欲宣力四方汝为。《洪范》有猷有为有守。又治也。《晋语》疾不可为也。〈注〉为,治也。又使也。《鲁语》其为后世昭前之令闻也。〈注〉为,犹使也。又语词。《前汉·武帝纪》何但亡匿幕北寒苦之地为。又姓。《广韵》风俗通云:汉有南郡太守为昆。《韵会》鲁昭公子公为之后。又《广韵》《集韵》《韵会》□于伪切,音□。《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释文》为上为下之为,于伪反。徐云:四为字皆于伪反。又《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释文》于伪反,协句如字。又叶吾何切,音莪。《诗·王风》有兔爰爰,雉离于罗。我生之初,尙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尙寐无吪。

诗:《酉集上·言字部》《唐韵》书之切《集韵》《韵会》《正韵》申之切,□始平声。《说文》志也。《释名》之也,志之所之也。《书·舜典》诗言志。〈传〉心之所之谓之志。心有所之,必形于言,故曰诗言志。《诗·国风·关雎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前汉·艺文志》诵其言,谓之诗。《旧唐书·经籍志》诗以纪兴衰诵欢。又六诗。《周礼·春官·大师》敎六诗。〈疏〉按诗上下惟有风雅颂是诗之名也。三者之中有比赋兴,故总谓之六诗。《郑康成·六艺论》诗,弦歌讽谕之声也。朱子曰:风雅颂,声乐部分之名。赋比兴,则所以制作风雅颂之体也。又乐章也。《荀子·劝学篇》诗者,中声之所止也。〈注〉诗谓乐章,所以节声音,至乎中而止,不使流淫也。又《类篇》承也,持也。《礼·内则》国君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吉者宿齐,朝服寝门外,诗负之。〈注〉诗之言承也。〈疏〉《诗含神雾》云:诗者,持也。以手维持,则承奉之义,谓以手承下而抱负之。又姓。《后汉·南蛮传》诗索,交址朱□人。又《字汇补》读作诛。《荀子·王制篇》修宪令,审诗商。〈注〉诗商,当为诛赏。《乐论篇》作审诛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