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刃而理

迎刃而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迎刃而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íng rèn ér lǐ
成语注音
ㄧㄥˊ ㄖㄣˋ ㄦˊ ㄌㄧˇ
成语简拼
YREL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迎刄而理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很顺利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迎刃冰解、迎刃立解、迎刃而解、迎刃以解

成语接龙

迎刃而理→理不忘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儿老少→少条失教→教猱升木→木干鸟栖→栖丘饮谷→谷父蚕母→母难之日→日长似岁→岁时伏腊→腊尽春回→回嗔作喜→喜怒哀乐→乐不思蜀→蜀犬吠日→日暖风和→和颜说色→色授魂与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迎刃而理”几个大字。

(2)歌歌写不出成语“迎刃而理”的拼音。

(3)蓝蓝不会写成语“迎刃而理”的最后一个字。

(4)翼扬大哥哥给心言和霓缨讲了“迎刃而理”的典故。

(5)中堂镇朝阳学校的翟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迎刃而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清·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分字解释

迎:yíng 1、<动>迎接;往迎。《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2、<动>投降。《赤壁之战》:『诸将吏敢复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3、<动>迎娶。《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4、<介>向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迎着北风,飞也似奔到草场门口。』

刃:rèn 1、<名>刀锋;刀口。《寡人之于国也》:『填然鼓之,兵刃既接。』2、<名>刀剑一类有锋刃的器具。《梅花岭记》:『德威流涕,不能执刃。』3、<动>用刀剑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

而:ér 1、<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2、<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3、<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4、<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5)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6)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7)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8)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5、<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6、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理:lǐ 1、<动>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2、<动>治理;管理。《诗经·大雅·江汉》:『于理于理,至于南海。』3、<动>料理;整理;整顿。《答司马谏议书》:『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4、<形>清明;安定;治理得好。《张衡传》:『上下肃然,称为政理。』5、<名>道理;规律;原则;法则。《孔雀东南飞》:『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伶官传序》:『自然之理也。』6、<名>义理。《伤仲永》:『其文理皆有可观者。』7、<名>纹理;纹路;条理。《庖丁解牛》:『依乎天理。』8、<名>法官;刑狱官署。《报任安书》:『遂下于理。』[理气] 中国哲学上的对基本概念。理指宇宙本体或准则、条理;气指现象或极细微的物质。

迎:《酉集下·辵字部》《唐韵》语京切《集韵》鱼京切《韵会》疑京切,□音□。《说文》逢也。《增韵》逆也,迓也。《扬子·方言》自关而东曰逆,自关而西曰迎。《淮南子·览□训》不将不迎。〈注〉将,送也。迎,接也。不随物而往,不先物而动也。又逆数也。《史记·五帝纪》迎日推策。〈注〉逆数之也。日月朔望,未来而推之,故曰迎日。又《广韵》鱼敬切《集韵》《韵会》《正韵》鱼庆切,□□去声。《正韵》凡物来而接之则平声,物未来而往迓之则去声。《诗·大雅》亲迎于渭。又叶吾郞切,音昂。《史记·龟筴传》理达于理,文相错迎。使工占之,所言尽当。又叶元具切,音遇。《屈原·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嶷□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考证:(《史记·龟筴传》理达于理,文相错迎。使工召之,所言尽当。)谨照原文召之改占之。

刃:《子集下·刀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正韵》□而振切,忍去声。《说文》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徐曰》若今刀刃,皆别铸刚铁,故从一。《玉篇》刀刃也。《庄子·养生主》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又《韵会》刀加距为刃。《字汇》俗作刄,非。又而邻切,音人。《扬子·太玄经》旌旗絓[音guà]罗太恨民也。兵衰衰不血刃也。

而:《未集中·而字部》《广韵》如之切《集韵》《韵会》人之切,□音栭。《正韵》如支切,音儿。《说文》颊毛也。〈注〉臣铉等曰:今俗别作髵,非是。《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作其鳞之而。〈注〉之而,颊□也。又《玉篇》语助也。《诗·齐风》俟我於着乎而。又《书·洪范》而康而色。〈传〉汝当安汝颜色。又《诗·小雅》垂带而厉。〈笺〉而亦如也。又《诗·大雅》子岂不知而作。〈笺〉而,犹与也。又《礼·檀弓》而曰然。〈注〉而,犹乃也。又《韵会》因辞,因是之谓也。《论语》学而时习之。又《韵会》抑辞,抑又之辞也。《论语》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又《韵会》发端之辞也。又《集韵》奴登切,音能。《易·屯卦》宜建侯而不宁。《释文》郑读而曰能,能犹安也。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其鳞之而。)谨照原文其上增作字。

理:《午集上·玉字部》《唐韵》良止切《集韵》《韵会》两耳切《正韵》良以切,□音里。《说文》治玉也。《徐曰》物之脉理,惟玉最密,故从玉。《淮南子·览冥训》夏桀之时,金积折廉,璧袭无理。〈注〉用之烦数,皆钝而无文。又《说文徐注》治玉治民皆曰理。《书·周官》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前汉·循吏传》政平讼理。又《玉篇》正也。《左传·成二年》先王疆理天下。〈注〉理,正也。又《玉篇》道也。《广韵》义理。《易·系辞》易□而天下之理得矣。《史记·平原君传》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辨事也。其人理胜於辞,公辞胜於理,辞胜於理,终必受诎。《皇极经世》天下之数出於理,违理则入於术,世人以数而入於术,故失於理也。又性也。《礼·乐记》天理灭矣。〈注〉理,犹性也。又条理也。《易·系辞》俯以察於地理。〈疏〉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又《说卦》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礼·中庸》文理密察。《朱注》理,条理也。又《礼·乐记》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注〉理,容貌之进止也。又《玉篇》文也。《前汉·周勃传》纵理入口。《唐书·太宗纪》本心不正,则脉理皆斜。又《增韵》肤肉之间为凑理,以其有脉理也。《礼·内则》薄切之,必绝其理。《杜甫诗》肌理细腻骨肉匀。又分也。《礼·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注〉理,分也。《释文》分,扶问反。又赖也。《孟子》大不理於口。又《广韵》料理。《晋书·桓冲传》冲谓徽之曰:□在府日久,当相料理。又《韵会》治狱官曰理。《礼·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注〉理,治狱官也。《史记·循吏传》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又媒也。《屈原·离骚》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注〉使古贤蹇修而为媒理也。五臣云:令蹇修为媒,以通辞理。又姓。《五音集韵》臯陶为大理,因官氏焉,殷有理徵。又纸名。《博物志》南海以海苔为纸,其理倒侧,故名侧理。又《正字通》大理,古滇夷国名。自唐始通中国,正蒙赵杨段四姓,俱僭称帝。至元始臣服中国,称总管,及明而亡,改为大理府,属云南。又与李通。《左传·昭十三年》行理之命。〈注〉使人也。《周语》行理以节逆之。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前汉·天文志》骑官左角曰理。《史记·天官书》作李。考证:(《周语》行理以节逆之。《周礼·地官·小行人孔晁注》亦作李。)谨按周礼小行人注无孔晁作李之文,孔晁乃注国语者,小行人三字亦贾逵国语注文。今照僖三十年左传疏所引周语注,改为贾逵注小行人也。孔晁注亦作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