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气洋洋

意气洋洋,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同『意气扬扬』。

意气洋洋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ì qì yáng yáng
成语注音
ㄧˋ ㄑㄧˋ ㄧㄤˊ ㄧㄤˊ
成语简拼
YQY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意氣洋洋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形容很得意的样子。同『意气扬扬』。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得意时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意气扬扬

成语接龙

1、意气洋洋→洋为中用→用寒远寒→寒心酸鼻→鼻垩挥斤→斤斤计较→较长絜短→短兵接战→战战业业→业业兢兢→兢兢干干→干浄利索→索隐行怪→怪诞不经→经文纬武→武不善作→作古正经→经济之才→才华盖世→世道人情→情投谊合→合从连衡→衡石程书→书不尽言→言外之意

2、意气洋洋→洋为中用→用寒远寒→寒心销志→志在四海→海枯石烂→烂如指掌→掌上观文→文房四艺→艺高胆大→大获全胜→胜残去杀→杀人如蒿→蒿目时艰→艰苦朴素→素丝良马→马角乌头→头破血流→流离转徙→徙薪曲突→突如其来→来去分明→明罚敕法→法脉准绳→绳其祖武

3、意气洋洋→洋为中用→用尽心机→机关算尽→尽忠竭力→力均势敌→敌不可假→假眉三道→道殣相枕→枕戈饮血→血性男儿→儿女姻亲→亲冒矢石→石心木肠→肠肥脑满→满天星斗→斗折蛇行→行崄侥幸→幸灾乐祸→祸及池鱼→鱼肉乡里→里勾外连→连墙接栋→栋折榱坏→坏植散群

4、意气洋洋→洋为中用→用夏变夷→夷然自若→若明若暗→暗室欺心→心焦如火→火冒三丈→丈二和尚→尚虚中馈→馈贫之粮→粮多草广→广种薄收→收离纠散→散阵投巢→巢倾卵破→破门而出→出圣入神→神施鬼设→设心处虑→虑周藻密→密云不雨→雨泣云愁→愁眉啼妆→妆聋作哑

5、意气洋洋→洋为中用→用夏变夷→夷然自若→若隐若现→现钟不打→打死老虎→虎口拔须→须弥芥子→子为父隐→隐忍不言→言论风生→生关死劫→劫富济贫→贫而无谄→谄词令色→色仁行违→违天悖理→理所必然→然荻读书→书生之见→见惯司空→空拳白手→手到病除→除恶务尽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陛下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人都道乘车相忧心悄悄,御车吏意气洋洋。▼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意气洋洋”几个大字。

(2)朵儿不会写成语“意气洋洋”的最后一个字。

(3)富民县勤劳中学的向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意气洋洋”。

(4)宏逸大哥哥给颖静和诱伶讲述了“意气洋洋”的历史典故

(5)莲莲写不出成语“意气洋洋”的拼音。

(6)在去府城春风学校的大巴上,子峄哥哥给倩琪和六矫讲了『意气洋洋』的故事。

(7)陛下岂不闻晏平仲为齐相,人都道乘车相忧心悄悄,御车吏意气洋洋。见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四折。

(8)薛豹意气洋洋,精神百倍,把方才跃上屋去追奸细,与赛姜维邓龙厮杀,把他引到望山堂上,压在假山内,一套言语说了一遍。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刘向《列女传·齐相御妻》:『齐相晏子仆御之妻也。号曰命妇。晏子将出,命妇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洋洋,甚自得也。』宋·俞文豹《吹剑四录》:『今时晚生晚辈,头角撑狞,稍能自振,则意气洋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三朝相国晏婴身居高位,但十分谦恭,而他的车夫却认为自己能替相国驾车十分得意扬扬。车夫的妻子见了就告诫车夫,应该向晏婴学习,车夫从此变得很谦逊起来,晏婴认为他知错能改就把他推荐给齐景公,被封为大夫

分字解释

洋洋

洋洋:1、水大的样子。《楚辞·大招》:『西方流沙,漭洋洋只。』2、盛大众多的样子。《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3、美好。《书·伊训》:『圣谟洋洋,嘉言孔彰。』4、无家可归的样子。《楚辞·九章·哀郢》:『顺风波以从流兮,焉洋洋而为客。』5、高兴得意的样子。《古文苑·班固<十八侯铭>》:『洋洋丞相,势谲师旅。』

意气

意气:(1)意志和气概:意气高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闹意气;不能凭一时的意气。

意:yì 1、<名>心意;意图。《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2、<名>意义。《马巴黎油画记》:『则其意深长矣。』3、<名>心情;神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宦游人。』《狼》:『目似螟,意暇甚。』4、<名>情趣。《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5、<动>料想;估计。《鸿门宴》:『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促织》:『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6、<动>怀疑。《列子·论符》:『人有亡铁者,意其邻人之子。』[意表] 意料之外。[意会] 不用说明解释而内心明白。

气:qì 1、<名>云气;空气。《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成五采。』《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2、<名>气候;天气。《采草药》:『此地气之不同也。』3、<名>景象;景色。《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4、<名>气息;呼吸。《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5、<名>气味。《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6、<名>中医指责的元气。《柳毅传》:『闻子之说,气血俱动。』7、<名>气势;气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又] 使气;任性;使性子。《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8、<名>气节;志气。《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洋:yáng 1、<形>多。《汉书·司马相如传》:『德洋恩普,物靡不得其所。』2、<名>海洋。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四:『黑水洋,即北海洋也。』[洋洋] (1)水大的样子。(2)盛大众多的样子。(3)美好。(4)无家可归的样子。(5)高兴得意的样子。[洋溢] (1)广大。(2)充满。

意:《卯集上·心字部》《唐韵》《集韵》《韵会》於记切《正韵》於戏切,□音□。志之发也。《礼·大学疏》总包万虑谓之心,为情所意念谓之意。《礼运》非意之也。〈注〉意,心所无虑也。〈疏〉谓於无形之处,用心思虑也。无虑,即虑无也。又与抑通。《徐锴曰》见之於外曰意。意,犹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大戴礼》武王问黄帝,颛顼之道存乎,意亦忽不可得见欤。意犹抑。《论语》抑与之欤。《汉石经》作意,抑犹意,古通用也。又《转注古音》於宜切,音医。《前汉·韩信传》意鸣猝嗟。又叶乙力切,音亿。《秦之罘刻石文》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羣臣颂功,请刻於石,表垂乎常式。又与臆通。《贾谊·服赋》请对以意。《史记》作臆。《师古曰》叶韵音亿。《魏校曰》从心从音。意不可见而象,因言以会意也。

气:《辰集下·气字部》《唐韵》去既切《集韵》丘既切,□音炁。《说文》云气也。象形。一曰息也。或作气、炁。又与人物也。今作乞。又《玉篇》去乙切《广韵》去讫切《集韵》《类篇》欺讫切,□音乞。《博雅》求也。一曰取也。或省文作乞。《徐官·古今印史》气,小篆本作气。气为火所化,其出必炎上,故象炎上之形。凡求乞者必於上,因借为求乞字。气、乞本同一字也。后世隷楷以二字易混,乃省一笔以别之。又《六书正伪》气,俗用气,乃禀气之气。云气必用气。○按天地人物之气虽别,而气、气字义实同,分属则泥矣,《正伪》之说非是。(气)(古文)《唐韵》去既切《集韵》《韵会》《类篇》丘既切,□音气。《玉篇》□也,息也。《文子·守弱篇》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易·乾卦》同气相求。《系辞》精气为物。《礼·月令》孟春之月,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又《祭义》气也者,神之盛也。〈注〉气谓嘘吸出入者也。又天气曰元气。《后汉·明帝纪》升灵台,望元气。〈注〉元气,天气也。又阴阳曰二气。《太极图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又五气。《史记·五帝纪》炎帝修德振兵,治五气。〈注〉王肃曰:五气,五方之气。又《书·洪范·曰雨曰阳曰燠曰寒曰风注》雨木气,阳金气,燠火气,寒水气,风土气为五气。又《素问》寒热风燥湿,五气之聚也。寒生水,热生火,风生木,燥生金,湿生土。又六气。《左传·昭元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也。又《庄子·逍遥游》乗[音chéng]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注〉平旦为朝霞,日中为正阳,日入为飞泉,夜半为沆瀣,与天□地黄为六气。《王逸·楚辞注》《陵阳子明经》春食朝霞,日欲出时黄气也。秋食沦阴,日没已后赤黄气也。冬食沆瀣,北方夜半气也。夏食正阳,南方日中气也。幷[同并]天□地黄之气为六气。又年有二十四气。《内经》五日谓之□,三□谓之气。《书·正义》二十八宿,布於四方,随天转运,所以叙气节也。气节者,一岁三百六十五日有余,分为十二月,有二十四气,一为节气,谓月初也,一为中气,谓月半也,以彼迭见之星,叙此月之节气。又历家有□气法。《司马彪·续汉书》□气之法,为室三重,涂亹周密,布缇幔室中,以木为按,每律各一,内庳外高,从其方位,加律上,以葭灰抑其内端,案正而□之。气所动者,其灰斯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又有望云气法。《周礼·春官》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之祲象。〈注〉视日旁云气之色,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黑为水,黄为丰。《史记·天官书》云气有兽居上者胜。〈又〉日旁云气,人主象。〈又〉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海旁蜃气象楼台,广野气成宫阙。然云气各象其山川人民所聚积,精华实息者吉,虚耗者凶。《邵谔·望气经》郁郁葱葱,隐隐隆隆,佳气也。绵绵绞绞,条条片片,兵气也。泽泽焰焰,女子气也。如藤蔓挂树者,宝气也。紫氛如楼者,玉气也。又道家有食气法。《参同契》食气鸣肠胃,吐正吸外邪。又以鼻触物亦曰气。《礼·少仪》执食饮者勿气。〈疏〉执尊长饮食,不鼻臭之也。又《唐韵》《集韵》□许既切。与饩、□□通。《说文》馈客刍米也。引《春秋传》齐人来气诸侯。又叶去讫切,音乞。《成公绥·啸赋》声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诸身,役心御气。又叶丘谒切,音朅。《嵆康·寒食散赋》当吐利之困患兮,守危殆而假气。喜乳哺之遂安兮,信衆[音zhòng]疾之日歇。

洋:《巳集上·水字部》《唐韵》似羊切《集韵》徐羊切,□音详。水名。《说文》水出齐临朐高山,东北入钜定。又《玉篇》水出昆仑山北。《山海经》昆仑之丘,洋水出焉。又藉水,即洋水也。出上邽县西北。《山海经》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水。又蜀水名。《水经》汉水东会洋水。又州名。《广韵》本汉成固县,秦为汉中郡,魏置洋州。又《广韵》与章切《集韵》《韵会》余章切《正韵》移章切,□音阳。《尔雅·释诂》洋,多也。《诗·鲁颂》万舞洋洋。又广也。《诗·大雅》牧野洋洋。《中庸》洋溢乎中国。又澜也。《庄子·秋水篇》望洋向若而叹。又海名。《徐兢使高丽录》洋中有白水洋,其源出靺鞨,故作白色。黄水洋即沙尾也,其水浑浊且浅。又洋洋,水盛貌。《诗·卫风》河水洋洋。又与徉同。《史记·吴王濞传》方徉天下。〈注〉方徉犹翺翔也。又与养同。《尔雅·释训》洋洋,思也。〈疏〉诗邶风中心养养。洋养音义同。考证:(《山海经》邽山,蒙水出焉,南流注于洋。)谨照原文蒙改蒙。洋下增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