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攻夷

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以夷攻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yí gōng yí
成语注音
ㄧˇ ㄧˊ ㄍㄨㄙ ㄧˊ
成语简拼
YYG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近代成语
成语繁体
以夷攻夷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使夷人自相攻伐。本是封建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种民族分化政策。晚清时,亦指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来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借助外界力量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以夷伐夷、以夷制夷、以夷治夷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清·魏源《〈海国图志〉序》

成语造句

(1)打开本子,上面写着“以夷攻夷”几个大字。

(2)黄办育英中学的函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夷攻夷”。

(3)朗朗写不出成语“以夷攻夷”,因此语文考试才98分。

(4)冷大爷给小波和小青儿介绍了“以夷攻夷”的故事。

(5)小冠不会写成语“以夷攻夷”的最后一个字。

(6)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见清·魏源《〈海国图志〉序》。

(7)在去湾塘乡湾塘初中的巴士上,景颢大哥哥给健翠和恋莹讲了『以夷攻夷』的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书·晁错传》:『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颜师古注:『不烦华夏之兵,使其同类互相攻击也。』《明史·李材传》:『给事中唐尧钦等亦言:「材以夷攻夷,功不可泯。」』

分字解释

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夷:yí 1、<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2、<名>泛指外国或外国人。《三元里抗英》:『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逃两炮台中,不敢出入。』3、<形>平坦。《核舟记》:『其船背稍夷。』《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4、<动>铲平;除平。《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5、<动>杀;灭。《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6、<形>和悦。《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夷世] 太平的世道。[夷犹] 迟疑不前。

攻:gōng 1、<动>进攻。《陈涉世家》:『攻大泽乡,收而攻蕲。』2、<动>指责;驳斥。《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3、<动>治疗。《墨子·兼爱》:『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4、<动>制作。《诗经·灵台》:『庶民攻之,不日成之。』5、<动>特指工匠及其他手工业的工作。《左传·襄公十五年》:『使玉人为之攻之。』6、<动>深入钻研。《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7、<形>坚固。《诗经·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攻错] 用磨刀石整治璞玉,比喻吸取别人的长处来补救自己短处。[攻苦] 从事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夷:《丑集下·大字部》《唐韵》《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音姨。平也,易也。《诗·周颂》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又大也。《诗·周颂》降福孔夷。又安也,悦也。《诗·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又等也,侪也。《礼·曲礼》在丑夷不争。《史记·张良传》诸将陛下等夷。又□也。《礼·丧大记》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礼·天官·凌人》大丧共夷盘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为言。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论语》原壤夷俟。又诛灭也。《前汉·□法志》战国时,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又伤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又芟也。《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终衰,其頺替如丘陵渐平也。《前汉·成帝纪》帝王之道,曰以陵夷。又地名。《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注〉国在城阳庄武县。《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注〉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遂取焦夷。〈注〉焦,谯县,夷,城父,□□地。又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又嵎夷,东表之地,在今登州。《书·尧典》宅嵎夷。又冯夷,河伯也。《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郭璞·江赋》冰夷倚浪。《□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冰夷,无夷,□即冯夷。又《淮南子·原道训》冯夷,泰丙之御也。〈注〉二人名,古之能御阴阳者。《容齐随笔》此别是一冯夷。又女夷,风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吹,以司天和。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籛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又水名。夷水,出襄阳及康狼二山之间。《水经》汉水过宜城,夷水注之。又鸱夷,酒器。《扬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壷。《吴越春秋》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江。《史记·货殖传》范蠡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又辛夷,花名。《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又留夷,香草。《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静,□曰夷。又姓。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见《统谱》。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又孤竹君之长子曰伯夷。又优婆夷。《梵书·翻译名义》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所云清净男女也。又与彝同。《孟子》诗云:民之秉夷。诗本作彝。又叶羊吏切,音异。《冯衍·显志赋》攒射干亲蘼芜兮,结木英与新夷。光扈扈而扬耀兮,纷郁郁而畅美。美音媚。新夷即辛夷。本作□。一曰古迟夷通。考证:(《易·说卦》坤上离下明夷。)谨按说卦无此语,谨照原书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郭璞·江赋》冰夷舞浪。)谨照原文舞改倚。(相传籛〈⺮下坚〉之子,长曰舞,次曰夷。)谨照列仙传原文〈⺮下坚〉改铿。

攻:《卯集下·攴字部》《唐韵》古洪切《集韵》《韵会》沽红切《正韵》古红切,□音公。《说文》击也。《博雅》伐也。《易·同人》乗[音chéng]其墉弗克攻。《书·伊训》造攻自鸣条。又《类篇》一曰治也。《书·甘誓》左不攻于左。〈传〉治也。《论语》攻乎异端。又《诗·小雅》我车既攻。〈传〉攻,善也。《朱传》攻,坚也。又心为物欲所侵曰攻。《唐书·太宗纪》一心攻之者衆[音zhòng]。又摘人过失亦曰攻。《蜀志·诸葛亮传》勤攻吾阙,则事可定。又《诗·大雅》庶民攻之。〈传〉攻,犹作也。又《博雅》攻,□也。又姓。《何氏姓苑》汉有攻生单。又《广韵》古冬切,音釭。义同。又《集韵》古送切,音贡。《周礼·夏官·司弓矢》利攻守。《释文》攻,如字,刘音贡。又《韵补》叶姑黄切。《史记·龟筴传》入於周地,得太公望,与卒聚兵,与之相攻。《说文》从攴作攻。攻字原从攴作。考证:(《博雅》攻,〈殹下革〉也。)谨照原文〈殹下革〉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