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

以夷伐夷,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以夷伐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yǐ yí fá yí
成语注音
ㄧˇ ㄧˊ ㄈㄚˊ ㄧˊ
成语简拼
YYFY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以夷伐夷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成语用法

作定语;指借助外界力量

相关成语

近义词

以夷制夷、以夷攻夷、以夷治夷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章帝章和二年》

成语造句

(1)成语「以夷伐夷」好像和二十四史有关。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以夷伐夷”几个大字。

(3)东华初级中学的阚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以夷伐夷”。

(4)劳大爷给小雨和小宇讲述了“以夷伐夷”的典故。

(5)小花不会写成语“以夷伐夷”的最后一个字。

(6)小灰写不出成语“以夷伐夷”,所以单元测试只考了99分。

(7)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宜可听许。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章帝章和二年》。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分字解释

以:yǐ 1、<动>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2、<动>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3、<动>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4、<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6、<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7、<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8、<介>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0、<连>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11、<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2、<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13、<连>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14、<连>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15、<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16、<副>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17、<动>通『已』。停止。《齐桓晋文之事》:『无以,则王乎?』18、<副>只是。《冯谖客孟尝君》:『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往] 以后。[以为] (1)认为。(2)使……成为。(3)把……当作。(4)作为;用作。

夷:yí 1、<名>我国古代东部民族,后泛指中原以外各族。《涉江》:『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2、<名>泛指外国或外国人。《三元里抗英》:『逆夷各狐凭鼠伏,潜逃两炮台中,不敢出入。』3、<形>平坦。《核舟记》:『其船背稍夷。』《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4、<动>铲平;除平。《赤壁之战》:『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5、<动>杀;灭。《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6、<形>和悦。《送东阳马生序》:『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夷世] 太平的世道。[夷犹] 迟疑不前。

伐:fá 1、<动>砍伐。《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2、<动>敲打。高适《燕歌行》:『摐金伐鼓下榆关。』3、<动>讨伐;攻打。《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4、<动>攻破;破坏。《谋攻》:『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5、<名>功劳;功业。《信陵君窃符救赵》:『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6、<动>夸耀,自夸。《屈原列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伐冰之家] 指贵族豪门之家。古代卿大夫以上的贵族丧祭时才能用冰,伐冰即凿痧窖取冰。[伐柯人] 媒人。[伐性之斧] 砍伐生命的利斧,比喻损害身心的事情。白居易《寄卢少卿》:『艳声与丽色,真为伐。』

以:《子集中·人字部》《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衆[音zhòng]正。又《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间民转移执事者。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考证:(《诗·卫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谨照原书卫风改邶风。

夷:《丑集下·大字部》《唐韵》《广韵》以脂切《集韵》《韵会》《正韵》延知切,□音姨。平也,易也。《诗·周颂》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又大也。《诗·周颂》降福孔夷。又安也,悦也。《诗·郑风》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又等也,侪也。《礼·曲礼》在丑夷不争。《史记·张良传》诸将陛下等夷。又□也。《礼·丧大记》男女奉尸夷於堂。《周礼·天官·凌人》大丧共夷盘冰,牀曰夷牀,衾曰夷衾,皆依尸为言。又夷俟,展足箕坐也。《论语》原壤夷俟。又诛灭也。《前汉·□法志》战国时,秦用商鞅连相坐之法,造参夷之诛。又伤也。《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又芟也。《周礼·秋官》薙氏掌杀草,夏日至而夷之。又陵夷,言凡事始盛终衰,其頺替如丘陵渐平也。《前汉·成帝纪》帝王之道,曰以陵夷。又地名。《左传·隐元年》纪人伐夷。〈注〉国在城阳庄武县。《庄十六年》晋武公伐夷。〈注〉采地。《僖二十三年》楚伐□,遂取焦夷。〈注〉焦,谯县,夷,城父,□□地。又要服。《书·禹贡》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又嵎夷,东表之地,在今登州。《书·尧典》宅嵎夷。又冯夷,河伯也。《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郭璞·江赋》冰夷倚浪。《□天子传》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注〉冰夷,无夷,□即冯夷。又《淮南子·原道训》冯夷,泰丙之御也。〈注〉二人名,古之能御阴阳者。《容齐随笔》此别是一冯夷。又女夷,风神名。《淮南子·天文训》女夷鼓吹,以司天和。又山名。武夷,在今崇安,有十二峰九曲之胜。相传籛铿之子,长曰武,次曰夷,隐此得道,故名。又水名。夷水,出襄阳及康狼二山之间。《水经》汉水过宜城,夷水注之。又鸱夷,酒器。《扬雄·酒箴》鸱夷滑稽,腹大如壷。《吴越春秋》吴王取子胥尸,盛以鸱夷,而投之江。《史记·货殖传》范蠡变名易姓,为鸱夷子皮。又辛夷,花名。《楚辞·九歌》辛夷楣兮药房。又留夷,香草。《屈原·离骚》畦留夷与揭车。又《諡法》克毅秉政,安心好静,□曰夷。又姓。周齐大夫夷仲年之后,见《统谱》。又人名。伯夷,舜秩宗之官。又孤竹君之长子曰伯夷。又优婆夷。《梵书·翻译名义》男曰优婆塞,女曰优婆夷,所云清净男女也。又与彝同。《孟子》诗云:民之秉夷。诗本作彝。又叶羊吏切,音异。《冯衍·显志赋》攒射干亲蘼芜兮,结木英与新夷。光扈扈而扬耀兮,纷郁郁而畅美。美音媚。新夷即辛夷。本作□。一曰古迟夷通。考证:(《易·说卦》坤上离下明夷。)谨按说卦无此语,谨照原书改:易序卦故受之以明夷。(《郭璞·江赋》冰夷舞浪。)谨照原文舞改倚。(相传籛〈⺮下坚〉之子,长曰舞,次曰夷。)谨照列仙传原文〈⺮下坚〉改铿。

伐:《子集中·人字部》《唐韵》《集韵》《类篇》《韵会》□房越切,音罚。征伐。《诗·小雅》薄伐玁狁。《周礼·夏官》大司马以九伐之灋正邦国。《左传·庄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又《小尔雅》伐,美也。又伐阅,与阀阅同。《史记·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积日曰阅。《左传·庄二十八年》且旌君伐。〈注〉伐,功也。又自称其功曰伐。《老子·道德经》不自伐,故有功。又斫木也。《诗·周南》伐其条枚。又考击钟鼓也。《礼·郊特牲》孔子曰:二日伐鼓何居。又攻杀击刺也。《书·牧誓》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注〉少不下四五,多不过六七而齐,所以戒其贪杀也。又兵器。《诗·秦风》蒙伐有苑。〈注〉蒙,亲文。伐,干也。亦作瞂。又星名。《周礼·冬官考工记》熊旗六斿。以象伐也。〈注〉熊虎为旗,师都之所建,伐属白虎宿,与参连体而六星。又与垡同。《周礼·冬官考工记》一耦之伐。〈疏〉畎上高土谓之伐。又叶许竭切,音歇。《诗·商颂》韦顾既伐。叶上截下桀。又叶扶废切,音吠。《徐干·西征赋》奉明辟之渥德,与游轸而西伐。过京邑以释驾,观帝居之旧制。伐字从人从戈,戍字亦从人从戈。《留青日札》人坐卧则为戍守,人立行则为征伐。考证:(《周礼·冬官考工记》一耦之伐。〈疏〉亩上高土谓之伐。)谨照原文亩上改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