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求仁得仁,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求仁得仁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ú rén dé rén
成语注音
ㄑㄧㄡˊ ㄖㄣˊ ㄉㄜ ㄖㄣˊ
成语简拼
QRDR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裘仁得仁
成语英文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得其所哉、各得其所、如愿以偿

成语接龙

1、求仁得仁→仁人君子→子孝父慈→慈眉善目→目光如豆→豆重榆瞑→瞑思苦想→想望丰采→采薪之疾→疾如旋踵→踵武相接→接踵而至→至心朝礼→礼先一饭→饭来开口→口耳之学→学识渊博→博弈犹贤→贤良方正→正正之旗→旗鼓相当→当断不断→断手续玉→玉走金飞→飞鸟惊蛇

2、求仁得仁→仁义之师→师出有名→名落孙山→山遥路远→远垂不朽→朽索驭马→马上看花→花枝招展→展脚伸腰→腰缠万贯→贯朽粟陈→陈力就列→列祖列宗→宗师案临→临深履薄→薄唇轻言→言之成理→理正词直→直眉怒目→目瞪心骇→骇目振心→心中有数→数黄道白→白鱼登舟

3、求仁得仁→仁义之师→师出有名→名满天下→下落不明→明月入怀→怀银纡紫→紫气东来→来之不易→易子而教

4、求仁得仁→仁至义尽→尽入彀中→中馈犹虚→虚无恬淡→淡然处之→之死靡二→二童一马→马首欲东→东播西流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求仁得仁”几个大字。

(2)程程不会写成语“求仁得仁”的最后一个字。

(3)高台县第三中学的曲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求仁得仁”。

(4)建建写不出成语“求仁得仁”,因此语文考试只得了98分。

(5)金康叔叔给聍一和盈盈讲了“求仁得仁”的历史故事。

(6)所谓幸福快乐,其实只是求仁得仁。

(7)去平山神鹿滑雪场的路途中,历阿姨给皓皓和他的同学讲解了『求仁得仁』的故事。

(8)行至无人处,那女人娇声软语地就往海笑天怀里钻,海笑天一时鬼迷心窍,心中一喜,以为拜了黄仙庙,求仁得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分字解释

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仁:rén 1、<形>仁爱;仁慈。《论语》:『仁以为己住,不亦重乎?』2、<名>仁道;仁政。儒家主张的道德观念和政治措施。《齐桓晋文之事》:『今王发政施仁。』3、<名>果仁;果核中受外壳保护的部分。《颜氏家训·养生》:『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木车前,得益者甚多。』

得:dé 1、<动>获得;得到;取得。与『失』相对。《鱼我所欲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2、<动>贪求;贪得。《论语·季氏》:『戒之在得。』3、<名>心得;收获。《游褒禅山记》:『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4、<形>得意;满足。《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5、<动>领会;理解。《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6、<形>合适;恰当。《六国论》:『此言得之。』7、<动>实现;达到。《信陵君窍符救赵》:『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谏太宗十思疏》:『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8、<动>能;能够。《垓下之战》:『项王自度不得脱。』《送东阳马生序》:『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9、<副>应该;应当。《鸿六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助>表示完成或补充说明结果。《琵琶行》:『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1、<副>必须。《红楼梦》:『这件事还得你去才弄的明白。』[得非] 同『得无』,莫不是。[得无] 副词。(1)莫非;该不会。(2)能不;怎么能不。

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

仁:《子集中·人字部》(古文)忎《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音人。《释名》忍也。《易·乾卦》君子体仁,足以长人。《礼·礼运》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程颢曰》心如谷种。生之性,便是仁。又《方书》手足痿□为不仁。后汉班超妹昭,以兄老西域,请命超还汉土,上书云:兄年七十,两手不仁。又果核中实有生气者亦曰仁。又姓。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欧阳修·送吴子京南归诗》我笑谓吴生,尔其听我言。颜回不贰过,后世称其仁。《六书正伪》元,从二从人。仁则从人从二。在天为元,在人为仁。人所以灵於万物者,仁也。

得:《寅集下·彳字部》《唐韵》《正韵》多则切《集韵》《韵会》的则切,□音德。《说文》行有所得也。《玉篇》获也。《韵会》凡有求而获皆曰得。又赋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丧。《礼·曲礼》临财毋苟得。《左传·定九年》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孟子》求则得之。又贪也。《论语》戒之在得。又《韵会》与人契合曰相得。《王褒·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犹特地也。《全唐诗话》贯休入蜀,以诗投王建曰:一瓶一鉢[音bō]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来。又叶都木切,音笃。《老子·道德经》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见头足,终日至夜,竟无所得。《集韵》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