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过耳

秋风过耳,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秋风过耳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qiū fēng guò ěr
成语注音
ㄑㄧㄡ ㄈㄥ ㄍㄨㄛˋ ㄦˇ
成语简拼
QFGE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秌風過耳
成语谜语
吹落黄花遍地金
成语英文
like an autumn breeze passing by the ear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成语释义

秋风从耳边吹过。比喻漠不关心、毫不在意。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耳边风』、『马耳东风』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漠不关心、毫不在意。[类]用在『听而不闻』的表述上。[例](1)他的心变了,怎麽连父母的劝阻,也只当秋风过耳?(2)对那些不实的流言,他一向当成秋风过耳,不予理会。(3)这位学生将老师的训诲当成秋风过耳,全然不放在心上。(4)老王好像对於艺术毫无兴趣,不然怎麽听到钢琴家的演奏,也是当成秋风过耳一般?(5)小明想起长辈平时的谆谆教诲,他全当作秋风过耳,如今身无一技之长,已经後悔莫及。二、作宾语;指人不在意。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风吹过耳、风过耳、飘风过耳、如风过耳、耳边风、马耳东风、无动於衷、置若罔闻、漠不关心、过耳秋风

反义词

拳拳服膺、铭记在心

关联成语

如风过耳、风吹过耳、风过耳、飘风过耳

成语接龙

1、秋风过耳→耳后风生→生而知之→之死靡二→二三君子→子虚乌有→有气没力→力屈计穷→穷苗苦根→根深本固→固若金汤→汤烧火热→热肠古道→道不举遗→遗哂大方→方滋未艾→艾发衰容→容光焕发→发蒙振落→落雁沉鱼→鱼肠尺素→素隐行怪→怪事咄咄→咄嗟之间→间不容发

2、秋风过耳→耳目昭彰→彰明昭著→著述等身→身败名隳→隳胆抽肠→肠肥脑满→满而不溢→溢美之言→言必有物→物离乡贵→贵不可言→言听谋决→决胜千里→里谈巷议→议论纷纷→纷纷洋洋→洋洋盈耳→耳闻目览→览闻辩见→见神见鬼→鬼出电入→入不敷出→出乖弄丑→丑态百出

3、秋风过耳→耳濡目及→及溺呼船→船坚炮利→利害攸关→关门落闩→闩门闭户→户枢不朽→朽索驭马→马捉老鼠→鼠窜狼奔→奔轶絶尘→尘羹涂饭→饭坑酒囊→囊空如洗→洗颈就戮→戮力一心→心怡神旷→旷心怡神→神清骨秀→秀色可餐→餐风宿水→水中著盐→盐梅之寄→寄雁传书

4、秋风过耳→耳濡目及→及时行乐→乐事劝功→功名富贵→贵阴贱璧→璧坐玑驰→驰名中外→外方内圆→圆孔方木→木已成舟→舟水之喻→喻之以理→理不胜辞→辞金蹈海→海沸波翻→翻江倒海→海约山盟→盟山誓海→海沸山裂→裂裳裹足→足食丰衣→衣冠礼乐→乐不可支→支手舞脚

5、秋风过耳→耳濡目染→染指于鼎→鼎食鸣钟→钟鸣鼎列→列鼎而食→食荼卧棘→棘地荆天→天外有天→天道无亲→亲上成亲→亲如手足→足趼舌敝→敝帚自珍→珍馐美馔→馔玉炊金→金碧辉映→映月读书→书声琅琅→琅琅上口→口角风情→情急智生→生龙活虎→虎啸狼号→号咷大哭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源)

(2)《东周列国志·第七一回》:『昔先君有命,札不敢从,富贵於我如秋风之过耳,吾何爱焉?』

(3)《西游记·第七七回》:『莫说是麻绳綑的,就是碗粗的棕缆,只也当秋风过耳,何足罕哉!』

(4)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那一个不指皇天各般说咒,恰似秋风过耳早休休。』

(5)元·汪元亨〈沉醉东风·纱帽短妆些样子〉曲:『闲共渔樵讲论时,说富贵秋风过耳。』

(6)小明想起长辈平时的谆谆教诲,他全当作秋风过耳,如今身无一技之长,已经後悔莫及。

(7)老王好像对於艺术毫无兴趣,不然怎麽听到钢琴家的演奏,也是当成秋风过耳一般?

(8)这位学生将老师的训诲当成秋风过耳,全然不放在心上。

(9)对那些不实的流言,他一向当成秋风过耳,不予理会。

(10)他的心变了,怎麽连父母的劝阻,也只当秋风过耳?

(11)…道:『莫说是麻绳捆的,就是碗粗的棕缆,只也当秋风过耳,何足罕哉!』师徒们正说处,只闻得那老魔道:『三…——明·吴承恩《西游记》

成语造句

(1)滨滨写不出成语“秋风过耳”,所以单元测试仅99分。

(2)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秋风过耳”几个大字。

(3)成语秋风过耳的形成和名人有关。

(4)城郊乡二中的凤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秋风过耳”。

(5)浑阿姨给健健和小朋友们讲解了“秋风过耳”的故事。

(6)朗朗不会写成语“秋风过耳”的最后一个字。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成语典源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十七年,余祭卒。余昧立,四年,卒,欲授位季札。季札让,逃去,曰:『吾不受位,明矣。昔前君有命,已附子臧之义。洁身清行,仰高履尚,惟仁是处。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遂逃归延陵。吴人立余昧子州于,号为吴王僚也。[注](1)季札:春秋吴王寿梦的第四子,生卒年不详。寿梦见其贤而欲立为王,不受;後封於延陵,号延陵季子,简称为季子。曾出使鲁国,并从观乐中,听出各国的兴衰。他与徐君间重友谊、守信用的故事,亦为世人传诵。(2)受位:接受王位。(3)前君:前任国君,指吴王寿梦。(4)子臧之义:春秋时曹宣公死後,公子负刍杀太子自立为成王,但曹人拥戴的是子臧,子臧不接受而出奔宋国。子臧,即公子欣时,字子臧,春秋曹国人,生卒年不详。曹宣公庶子。(5)仰高履尚:仰幕高德,实行高尚的事。(6)延陵:春秋吴邑,季札封地,即今江苏武进县治。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最疼爱小儿子季札,他德才兼备最合适作君王,想传位给他。季札不愿接受,只好由长子诸樊继位。诸樊与兄弟立下誓言,以后要传位给弟弟们,待到季札继位时,他说视荣华富贵像耳边的秋风一样,然后就隐居起来

成语典故

汉代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记载,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诸樊、余祭、余昧和季札,以四子季札最贤能,於是他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季札不接受。吴王寿梦死後由诸樊代理国政,一年後,诸樊要季札遵照寿梦遗命即位,但季札举了子臧为了成全成王,拒不接受王位逃亡宋国的例子,表明自己的心意,诸樊只好将延陵封给季札。诸樊死後余祭即位,余祭又传位余昧,余昧在位四年,死前想将王位传给季札,但他仍不接受,说:『富贵之於我,如秋风之过耳。』意思是,富贵对我来说,就像秋风从耳边吹过,一点也不在意,表明他不恋栈王位的心意。後来『秋风过耳』被用来比喻漠不关心、毫不在意。

分字解释

秋风

秋风:[qiūfēng] 秋天的风。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风:fēng 1、<名>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2、<名>教化;感化。《战国策·秦策》:『山东之国,从风而服。』3、<名>风俗;风气。《捕蛇者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陆游《游西山村》:『衣冠简朴古风存。』4、<名>作风;风度。《孟子·万章》:『故闻柳下惠之风声,鄙乎宽,薄乎敦。』5、<名>民歌;民谣。如《诗经》中的十五国风。6、<名>风声;消息。《儒林外史》:『才晓得是门子透风。』7、<名>景象;景色。如『风景』。8、<动>吹风;乘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风乎舞雩。』9、<名>某些疾病的名称,如麻风。fàng﹤动﹥通『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汉书·蚡田传》:『乃微言太后风上。』

过:guò 1、<动>走过;经过。《殽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2、<动>时间过去。《采草药》:『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3、<名>经历;过程。《苏武》:『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4、<动>超过;胜过。《齐桓晋文之事》:『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5、<副>过分;过于。《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6、<名>过失。《殽之战》:『孤之过也,大夫何罪。』7、<动>责备。《鸿门宴》:『闻大王有意督过之。』8、<动>访问;探望。《信陵君窃符救赵》:『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过从] (1)互相往来。(2)应付;周旋。[过存] 问候。

耳:ěr 1、<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3、<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4、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5、<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6、<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风:《戌集下·风字部》凬飌檒《唐韵》方戎切《集韵》方冯切《正韵》方中切,□音枫。风以动万物也。《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河图》风者,天地之使。《元命包》阴阳怒而为风。《尔雅·释天》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礼·乐记》八风从律而不奸。〈疏〉八方之风也。《史记·律书》东北方条风,立春至。东方明庶风,春分至。东南方清明风,立夏至。南方景风,夏至至。西南方凉风,立秋至。西方阊阖风,秋分至。西北方不周风,立冬至。北方广莫风,冬至至。《周礼·春官·保章氏》以十有二风,察天地之和命,乖别之妖祥。〈注〉十有二辰皆有风吹其律,以知和不。又《玉篇》散也。《易·系辞》风以散之。又趋风,疾如风也。《左传·成十六年》郤至三遇楚子之卒,见楚子必下免胄而趋风。又《玉篇》敎也。《书·毕命》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又《说命》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注〉言天下仰我德,是汝之敎也。《诗·关雎序》风之始也。〈笺〉风是诸侯政敎也。又风俗。《礼·乐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疾名。《左传·昭元年》风淫末疾。〈注〉末,四肢也。风为缓急。又《广韵》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传〉马牛风佚。〈疏〉僖四年《左传》云: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又防风,国名。今湖州武康县。又地名。宁风,齐地,见《左传》。右扶风,见《汉书》。又官名。《前汉·地理志》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主爵都尉为右扶风。又鸟名。《诗·秦风》鴥彼晨风。《尔雅·释鸟》晨风,鸇。〈疏〉晨风,一名鸇,挚鸟也。郭云:鹞属。又《晋书·舆服志》相风中道。《正字通》晋制,车驾出,相风居前。刻乌於竿上,名相风。又《述征记》长安南有台,高十仞,立相风铜乌,遇风辄动。又草名。《西京亲记》怀风,苜蓿别名。一名光风。又姓。黄帝臣风后。又风胡,见《越绝书》。又《神异经》西方有披发东走,一名狂,一名颠,一名狷,一名风。又《广韵》方凤切,音讽。《诗·关雎序》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故曰风。〈笺〉风化。风刺,皆谓譬谕,不直言也。《释文》下以风之。风,福凤反。〈注〉风刺同。又叶分房切,音方。《楚辞·惜誓》涉丹水而驰骋兮,右大夏之遗风。黄鹄之一举兮,知山川之纡曲,再举兮睹天地之圜方。又叶甫烦切,音蕃。《王粲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潜鳞在渊,归鴈载轩。又叶闾承切。《后汉·冯衍显志赋》摛道德之光辉兮,匡衰世之渺风。褒宋襄于泓谷兮,表季札于延陵。又叶孚金切,音分。《诗·邶风》絺兮綌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又《大雅》吉甫作颂,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楚辞·九章》乗[音chéng]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臯,邸余车兮方林。《释名》兖豫幷[同并]冀,横口含唇言之,读若分。青徐,踧口开唇推气言之,读若方。风,放也,气放散也。《□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或曰今太行之西,汾晋之间读风如分,犹存古音。《正韵》一东收风,十二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说文》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从虫凡声。《赵古则曰》凡物露风则生虫,故风从虫,凡谐声。考证:(《尔雅》西风谓之秦风。)谨照原文秦风改泰风。(《书·费誓》马牛其风。〈疏〉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然则马牛放佚,因牝牡相逐,而遂至放佚远去也。)谨照原文马牛放佚改马牛风佚。(《陈第·毛诗古音考》风古与心林音淫为韵,孚金切。《正韵》一东收风,二十侵阙,盖未详风古有分音也。)谨照原文二十侵改为十二侵。

过:《酉集下·辵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卧切,戈去声。《玉篇》度也,越也。《正韵》超也。《易·系辞》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礼·檀弓》过之者,俯而就之。《史记·贾生传》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又过失也。《书·大禹谟》宥过无大。〈注〉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纪》俱去细过,偕归大道。又罪愆也。《周礼·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诛,以驭其过。又责也。《史记·项羽纪》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又卦名。易大过,小过。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古禾切,音戈。《广韵》经也。《书·禹贡》东过洛汭,北过洚水。又过所也。《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又国名。《左传·襄四年》处浇于过。〈注〉过,国名。东莱掖县有过乡。又□名。《诗·大雅》溯其过□。又姓。《后汉·刘陶传》过晏之徒。〈注〉过,姓,过国之后。《正韵》经过之过,平声。超过、过失之过,去声。考证:(《史记·贾谊传》自以为过之,今殆不及也。)谨照原 书贾谊传改贾生。又原文无殆字今省。(《史记·高帝纪》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谨按所引出项羽纪不出高帝纪,谨照原书高帝纪改项羽纪。将军改大王。(《释名》过所至关津以示也。或曰,传过也。移所在识以为信。)谨按太平御览引释名原文传转也,转移所在,识以为信。今照改。

耳:《未集中·耳字部》《唐韵》而止切《集韵》《韵会》《正韵》忍止切,□音洱。《说文》主听也。《易·说卦》坎为耳。《管子·水地篇》肾发为耳。《淮南子·精神训》肝主耳。《白虎通》耳者,肾之□也。又俗以涂巷语为信曰耳食。《史记·六国表》此与以耳食何异。〈注〉耳食,不能知味也。又凡物象耳形者,皆曰耳。《史记·封禅书》有雉登鼎耳。《后汉·五行志》延熹中,京都帻颜短耳长。又《韵会》助语辞。《论语》女得人焉耳乎。《礼·祭统》夫铭者,壹称而上下皆得焉耳矣。又《正韵》语决辞。《史记·高祖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又《诗·鲁颂》六辔耳耳。〈传〉耳耳然至盛也。《朱注》耳耳,柔从也。又爵名。《左传·昭七年》燕人归燕姬,赂以瑶罋玉椟斝耳。〈注〉斝耳,玉爵。〈疏〉斝,爵名,以玉为之,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又姓。《正字通》明洪熙中有耳元明。又人名。老子名李耳。又地名。《前汉·武帝纪》罢儋耳真番郡。〈注〉师古曰:儋耳,本南越地,真番,本朝鲜地,皆武帝所置也。《后汉·明帝纪》西南哀牢,儋耳,僬侥诸种,前后贡献。〈注〉杨浮异物志曰:儋耳,南方夷,生则镂其颊皮,连耳匡分为数枝,状如鸡肠,累累下垂至肩。又山名。《书·禹贡》熊耳外方桐柏。〈疏〉熊耳山,在弘农卢氏县东,伊水所出。《荆州记》顺阳益阳二县,东北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峯,如熊耳状,因以为名。《齐语》踰大行与辟耳之谿。〈注〉辟耳,山名。《史记·封禅书》束马悬车,上□耳之山。〈注〉□耳,山名在河南太阳。又草名。《诗·周南》采采卷耳。〈传〉卷耳,苓耳也。广雅云:枲耳也。〈疏〉生子如妇人耳中璫,或谓之耳璫,幽州人谓之爵耳。《博雅》□耳,马苋也。又兽名。《博雅》李耳,虎也。又绿耳,周穆王骏马名,俗作騄駬。魏时西□献千里马,色白,两耳黄,名黄耳。《山海经》丹熏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鼠,而兔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注〉即鼯鼠,飞生鸟也。《崔豹·古今注》狗,一名黄耳。又虫名。《尔雅·释虫》螾□入耳。〈疏〉今蚰蜒,喜入耳者。《扬子·方言》蚰□,自关而东谓之螾□,或谓之入耳。又曾孙之孙曰耳孙。《前汉·惠帝纪》内外公孙耳孙。〈注〉应劭曰:耳孙者,□孙之孙也。去曾高远,但耳闻之。又《集韵》《韵会》□如蒸切,音仍。《前汉·惠帝纪》耳孙。〈注〉晋灼曰:耳孙,□孙之曾孙也。师古曰:尔雅,仍孙从己而数,是为八叶。与晋说相同。仍耳声相近,盖一号也。又《诸侯王表》□孙之子耳孙。〈注〉耳音仍。又《集韵》仍拯切,仍上声。关中河东读耳作此音。考证:(《博雅》耳,马苋也。)谨按原文作□耳马苋也,谨於耳上增□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