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明察秋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míng chá qiū háo
成语注音
ㄇㄧㄥˊ ㄔㄚˊ ㄑㄧㄡ ㄏㄠˊ
成语简拼
MCQH
感情色彩
褒义成语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明詧秌毫
成语辨形
察,不能写作『查』。毫,不能写作『豪』。
歇后语
电子显微镜
成语谜语
显微镜
成语英文
see through a brick wall
成语日文
細(こま)かいところまで明察する
成语法文
percevoir les moindres détail
成语德文
tief in die Dinge eindringen kǒnnen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成语释义

目光敏锐,可看见秋天鸟兽新长的毫毛。#语本《缠子》。後用『明察秋毫』比喻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洞若观火』

成语辨析

一、[同]『明察秋毫』及『洞若观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异]『明察秋毫』侧重於形容观察钜细靡遗;『洞若观火』侧重於形容观察透澈深远。二、明察秋毫与『洞若观火』有别:明察秋毫强调观察事物精细;『洞若观火』强调观察事物透彻、深远。

成语用法

一、[义]比喻人能洞察一切,看到极细微的地方。[类]用在『观察入微』的表述上。[例](1)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2)无论嫌犯多麽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3)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4)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5)在警方明察秋毫的侦办下,这件悬案,终於宣告侦破。(6)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7)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8)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9)这件抢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10)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二、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洞察力。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洞若观火、一目了然、了如指掌、知己知彼、自知之明、明查暗访、明察暗访、洞察一切、洞烛其奸、洞察其奸、洞察秋毫、洞悉其奸、微察秋毫、独具只眼、见微知著

反义词

如坐云雾、雾里看花、不见舆薪

成语接龙

1、明察秋毫→毫不介意→意气自如→如出一辙→辙乱旗靡→靡有孑遗→遗恨终天→天涯地角→角立杰出→出门合辙→辙乱旂靡→靡然乡风→风车雨马→马仰人翻→翻黄倒皂→皂白沟分→分茅列土→土龙沐猴→猴头猴脑→脑满肠肥→肥冬瘦年→年华垂暮→暮翠朝红→红旗报捷→捷足先登

2、明察秋毫→毫不介意→意味深长→长相思守→守正不挠→挠曲枉直→直抒己见→见义敢为→为渊驱鱼→鱼贯而出→出奴入主→主文谲谏→谏尸谤屠→屠门大嚼→嚼穿龈血→血肉模糊→糊里糊涂→涂脂抹粉→粉身碎骨→骨瘦如柴→柴米夫妻→妻离子散→散灰扃户→户曹参军→军不血刃

3、明察秋毫→毫发不爽→爽然自失→失魂丧魄→魄散魂消→消声匿影→影形不离→离合悲欢→欢欣若狂→狂瞽之言→言必有中→中道而废→废然而反→反裘负薪→薪桂米珠→珠槃玉敦→敦诗说礼→礼让为国→国难当头→头焦额烂→烂如指掌→掌上明珠→珠沉沧海→海纳百川→川泽纳污

4、明察秋毫→毫发不爽→爽心悦目→目瞪口结→结舌钳口→口服心服→服牛乘马→马耳春风→风雨如晦→晦迹韬光→光彩耀目→目不忍见→见微知着→着手成春→春晖寸草→草木知威→威风八面→面目狰狞→狞髯张目→目空余子→子虚乌有→有耻且格→格物穷理→理冤摘伏→伏龙凤雏

5、明察秋毫→毫发不爽→爽心悦目→目乱睛迷→迷离徜恍→恍然若失→失张失智→智昏菽麦→麦穗两岐→岐出岐入→入吾彀中→中原逐鹿→鹿裘不完→完好无缺→缺食无衣→衣食不周→周游列国→国步艰难→难乎为情→情不自禁→禁网疏阔→阔步高谈→谈今论古→古木参天→天地诛戮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荡寇志·第八〇回》:『这起案被盖兄如此勘出,足见明察秋毫,只是依下官的愚见,却照直办不得。』

(3)《三侠五义·第四二回》:『不想相爷神目如电,早已明察秋毫,小人再不敢隐瞒。』

(4)他的眼力真可谓是明察秋毫,连掉在地板上的一根头发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5)这件案子亏得法官明察秋毫,终於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6)这件抢案由於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无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7)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洁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爷。

(8)明察秋毫的监识人员总能利用微物证据,找到破案线索。

(9)老总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样,门都没有!

(10)多亏老爷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东西的人,还我清白。

(11)无论嫌犯多麽狡猾,很难逃得过检察官的明察秋毫。

(12)包公办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无所遁形。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赫然是“明察秋毫,不见舆薪”几个大字。

(2)广西宾阳中学的仉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3)奎奎写不出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拼音。

(4)苹乐叔叔给琬巾和眢媛讲述了“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成语故事。

(5)小唱不会写成语“明察秋毫,不见舆薪”的最后一个字。

(6)本子的第二页写着“明察秋毫”几个大字。

(7)场口中学的历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明察秋毫”。

(8)第二天,又一个家伙不小心踩到了鸭子,明察秋毫的圣彼得又来了,这一次又带了个极丑的婆娘。

(9)可是,这点小动作,早已被唐朝明察秋毫了。

(10)历阿姨给皓皓和他的同学讲解了“明察秋毫”的故事。

(11)某种在合理判断的可能性之外的事情正在我明察秋毫的眼睛前发生着。

(12)天蝎座的人有无穷的好奇心,这或许就是他们能如此明察秋毫的原因吧。

(13)在这样重要的比赛中你希望裁判都能明察秋毫。

(14)这位法官真是明察秋毫。

(15)直到有一天,有个明察秋毫的冤家到她家,才发现不是对面的太太衣服洗不洁净。

(16)总有人第一个得到消息,有些人更明察秋毫。

(17)金清实验中学的阴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18)添耕大哥哥给巧薇和茹男讲述了“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的历史典故

(19)任他有偷天换日的本事,也难逃警方明察秋毫的法眼。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成语典源

#《缠子》(据《文选·卷四五·设论·班固·答宾戏》李善注引)董无心曰:『离娄之目,察秋毫之末於百步之外,可谓明矣。』[注](1)典故或见於《孟子·梁惠王上》。(2)董无心:东周战国人,生卒年不详,着有《董子》一卷。(3)离娄:人名。黄帝时人,生卒年不详。相传能视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4)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後用以比喻细微的事物。[参]《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曰:『有复於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齐宣王田辟想学齐桓公那样做霸主,他向孟子请教如何才能做上霸王。孟子告诉他要用仁义道德的力量统一天下,同时要对国情明察秋毫,体察民情,现在是能干不能干的事情,而是您愿干不愿干的事情

成语典故

离娄是神话中黄帝时代的人,相传他能够把百步之外的野兽细毛看得根根分明,所以董无心说,像离娄这样的人可说是视力极好了。孟子在劝谏梁惠王行仁义之道时,曾经借用离娄的视力,他说:『如果有人说,他的力量可以举起百钧(三十斤为一钧)之物,却举不起一根羽毛;他的视力能够看见野兽初生的细毛,却看不见一堆木柴,请问大王您会相信他吗?』梁惠王回答:『当然不会。』孟子於是又说道:『举不起一根羽毛,或看不见一堆木柴,是因为不肯去做,而非做不到。现在人民生活困苦,朝不保夕,是因为大王您不肯行仁义之道,让恩泽遍及百姓,而非大王您做不到啊!』後来『明察秋毫』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人能洞察一切,能看到极细微的地方。

分字解释

明察

明察:[míngchá] 明晰地看到;机警地发觉。明察秋毫。

秋毫

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比喻微小的事物:秋毫无犯;明察秋毫。

明:míng 1、<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 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4、<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6、<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7、<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 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9、<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10、<名>明朝。

察:chá 1、<动>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2、<动>看清楚。《兰亭集序》:『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又] <动>苛求。《班超告老归国》:『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3、<动>考察。《寡人之于国也》:『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也。』4、<形>清楚;明白。《曹刿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动>考察举荐;选拔。《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剌史臣荣举臣秀才。』6、<动>督察。《邵公谏厉王弥谤》:『近臣尽规,亲戚补察。』(补察:弥补过失,督察是非。)[察察] 1.洁白的样子。2.析辨明白的样子。[察断] 明察判断。《荀子·致士》:『然后中和察以辅之,政之隆也。』[察见渊鱼] 谓明察至能见到深渊之鱼。用以比喻探知别人的隐私。常用的是,『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语出《列子·说符》。[察纳] 明察采纳。[察士] 明察事理的人。《韩非子·八说》:『察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全,夫民不尽察。』[察微] 洞悉细微。《史记·五帝本纪》:『聪以知远,明以察。』

秋:qiū 1、<名>年成;收成。《尚书·盘庚》:『若农服田穑,乃亦有秋。』2、<名>年。《五蠹》:『穰岁之秋,疏客必食。』3、<名>秋天;秋季。《诗经·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滕王阁序》:『秋水共长天一色。』《琵琶行》:『明年秋,送客湓浦口。』4、<名>时机;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娘] 唐代歌女常用名字,泛指美人。[秋水] (1)秋天的水。(2)喻剑。(3)喻境。

毫:háo 1、<名>长而尖的细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2、<名>比喻极其细微的东西。《老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之木,生于毫末。』《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3、<名>毛笔。袁宏道《答王百谷》:『方且挥毫命楮,恣意著述。』4、<量>长度单位。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毫光] 光线四射如毫毛。

明:《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正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清审。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又《广韵》昭也,通也。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曦从事明预。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

察:《寅集上·宀字部》《唐韵》初八切《集韵》《韵会》《正韵》初戛切,□音刹。《说文》覆审也。从宀祭声。《徐铉曰》祭祀必质明。明,察也。故从祭。《广韵》谛也,知也。《李陵·答苏武书》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又《增韵》考也,廉视也。《周礼·秋官·士师注》士,察也,义取察理狱讼之事也。又《唐书·百官志》监察御史,掌司六察。一察官人善恶,二察赋役不均,三察农桑不勤,仓廪耗减,四察妖猾盗贼,五察茂才异等,六察黠吏豪宗,兼幷[同并]纵暴。又昭着也。《中庸》言其上下察也。又察察,洁清貌。《史记·屈原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又苛察也。《老子·道德经》其政察察,其民□□。又《晋书·谢安传》弘以大纲,不存小察。又《正字通》偏见曰察。《庄子·天下篇》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又姓。吴将军察战,明正德中朝城知县察童。又读作祭。《尙书大传》祭之为言察也。察者,至也,人事至然后祭。又叶直列切,音彻。《前汉·郊祀歌》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古诗》置我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又叶子例切,音穧。《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余兮,眷峻谷曰勿坠。昒昕寤而仰思兮,心蒙蒙犹未察。《集韵》或作詧。考证:(《班固·幽通赋》揽葛藟而授子兮。)谨照原文授子改授余。

秋:《午集下·禾字部》龝《唐韵》七由切《集韵》《韵会》雌由切《正韵》此由切,□音鰌。金行之时。《尔雅·释天》秋为白藏。〈注〉气白而收藏也。《释名》秋,就也,言万物就成也。又缯也,缯迫品物使时成也。又《说文》禾谷熟也。《礼·月令》孟夏麦秋至。《□澔曰》秋者,百谷成熟之期,此於时虽夏,於麦则秋,故云麦秋。《书·盘庚》乃亦有秋。又《礼·乡饮酒义》西方者秋。秋,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注〉愁读为揫,敛也。察严杀之貌。《春秋·繁露》秋之言犹湫也。湫者,忧悲状也。又九月为三秋。《诗·王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又四秋。《管子·轻重乙篇》岁有四秋,而分有四时。故曰:农事且作,请以什伍农夫赋耜铁。此谓春之秋。大夏且至,丝纩之所作,此谓夏之秋。大秋成,五谷之所会,此谓秋之秋。大冬营室中,女事纺绩缉缕之所作,此谓冬之秋。又《广韵藻》竹秋,三月也。兰秋,七月也。又秋秋,马腾骧貌。《前汉·礼乐志》飞龙秋游上天。又《扬雄·羽猎赋》秋秋跄跄入西园。《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注〉秋秋,犹跄跄。谓舞也。又春秋,鲁史名。又大长秋,皇后官名。《前汉·百官表》景帝更将行为大长秋。《师古注》将行,秦官名。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又姓。又七遥切,音鍫。《扬雄赋》秋秋跄跄。萧该读。又《荀子·解蔽篇》凤凰秋秋,其翼若干,其音若箫。秋与箫为韵。又楚俱切,音蒭。《水南翰记》北方老妪八九十岁,齿落更生者,能於夜出,食人婴儿,名秋姑。秋读如蒭酒之蒭。

毫:《辰集下·毛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胡刀切,音豪。长锐毛也。《老子·道德经》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前汉·鲍宣传》有益毫毛。又言物细曰秋毫,言毫至秋极纤细也。《孟子》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庄子·知北游》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前汉·高帝纪》沛公入关,秋毫无犯。又《谢察微·算经》十丝曰毫,十毫曰厘。《礼·经解》差若毫厘,谬以千里。《晋书·虞预传》毫厘之失。又笔谓之毫。《陆机·文赋》或含毫而邈然。《唐书·刘知几传》每记事载言,则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又蘸笔曰濡毫,落笔曰挥毫。又姓。汉毫康,封安阳侯。又修毫,狗名。《西京亲记》李亨好驰骏狗,有修毫、厘睫、白望、青曹之名。《说文》作豪。籀文作毫。《正字通》毫、豪虽通,然《山海经》豪猪可借毫,孟子《豪杰》之士,《淮南子》智过百人谓之豪,当用豪,俗溷为一,非。又《姓谱》毫、豪分二姓。考证:(《陆机·文赋》或含毫而渺然。)谨照原文渺改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