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于野

龙战于野,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

龙战于野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óng zhàn yú yě
成语简拼
LZYY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龍戰於野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群龙在荒野大战。比喻群雄角逐。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野战群龙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风波水火,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朋党之祸,与国家相始终。▲明·张岱《与李砚翁》

成语造句

(1)成语「龙战于野」是一个补充式成语。

(2)楚楚写不出成语“龙战于野”的拼音。

(3)铎姐姐给侈谨和茱孀介绍了“龙战于野”的成语典故。

(4)乖乖不会写成语“龙战于野”的最后一个字。

(5)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龙战于野”几个大字。

(6)梦圆高中的铎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龙战于野”。

(7)结果两人一下被左冷禅一招龙战于野拍飞,滚到地上唉声叹气。

(8)前往响水外国语学校的车上,峻箐叔叔给祥雨和嘉雪讲了『龙战于野』的历史故事。

(9)本来走马步行龙拳的夫子暗藏杀机,蛇游枪杀,本来化蛇游大枪刺的夫子龙马奔腾,马踏飞燕,龙战于野。

(10)在前往濮阳县王称风波水火,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朋党之祸,与国家相始终。见明·张岱《与李砚翁》。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分字解释

龙:lóng 1、<名>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异的动物。《劝学》:『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名>封建时代帝王的象征,也指帝王用的东西。《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3、<名>比喻杰出的人物。《隆中对》:『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龙飞] (1)比喻帝王将兴或即位。(2)比喻升官,得意。[龙凤] (1)指优异才能的人。(2)形容帝王的相貌。[龙鳞] 指皇帝或其威严。[龙钟] (1)衰老的样子。(2)潦倒的样子。(3)流泪的样子。

战:zhàn 1、<动>打仗;作战。《曹刿论战》:『公将战,曹刿请见。』2、<名>战争。《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3、<动>通『颤』,发抖。《口技》:『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几欲先走。』

于:yú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注] 『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野:yě 1、<名>郊外;田野。《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2、<形>野外自然生长的。《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3、<名>民间,与『朝』相对。《五人墓碑记》:『况草野之无闻者欤?』4、<形>粗野。《芋老人传》:『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野老] 乡间老人。[野马] (1)产于北方的一种马。(2)春日野外林泽间的雾气。[野人] (1)乡野之民;农夫。(1)未开化的人。(3)无官职的平民。[野史] 由私人编撰的非官方的史书。[野战] 在要塞或城市以外的广大地区作战,又指不按常规作战。

龙:《亥集下·龙字部》(古文)竜□□□□□龒□《唐韵》《集韵》力钟切《韵会》《正韵》卢容切,□音笼。《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虯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草注》龙耳亏聪,故谓之龙。《易·乾卦》时乗[音chéng]六龙以御天。又星名。《左传·僖五年》龙尾伏辰。〈疏〉角亢氐房心尾箕为苍龙之宿。又《襄二十八年》龙,宋郑之星也。又山名。龙门,在河东,见《禹贡》。龙山,见《山海经》。封龙,见《括地志》。又邑名。《左传·成二年》齐侯伐我北鄙,三日取龙。〈注〉龙,鲁邑。在泰山博县西南。又《前汉·地理志》炖煌郡有龙勒县。又官名。《左传·昭十七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又句龙。《左传·昭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曰句龙。又马名。《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礼·月令》驾苍龙。又龙辅,玉名。《左传·昭二十九年》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於齐侯。又草名。《诗·郑风》隰有游龙。《陆玑·草木疏》一名马蓼,生水泽中,今人谓之小荭草。又神名。《山海经》有神名烛龙。《屈原·离骚》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又姓。汉有龙且。又复姓。夏关龙逢,即豢龙氏后。汉御史扰龙羣,即刘累之后。又人名。奢龙,黄帝臣。《管子·五行篇》奢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土师。又舜臣名。《书·舜典》帝曰: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又《广雅》龙,君也。又《广韵》通也。又《玉篇》竉也。《诗·商颂》何天之龙。我龙受之。《毛传》读如字。《朱传》宠也。又《玉篇》和也,萌也。又《正韵》与宠同。《诗·商颂·何天之龙释文》郑读作宠,荣名之谓也。○按朱传作叶音。又《正韵》音曨。《孟子》有私龙断焉。又《集韵》《韵会》□莫江切,音厖。《集韵》黑白亲色也。《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上公用龙。〈注〉谓亲色,非纯玉也。又叶蒲光切,音庞。《易·坤卦》故称龙焉。叶上嫌於无阳。《扬雄·解嘲》以鸱枭而笑凤凰,执蝘蜒而嘲龟龙。《说文》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徐铉曰》象宛转飞动之貌。考证:(《尔雅·释畜》马高八尺为龙。)谨按尔雅作駥不作龙。今改周礼廋人马八尺以上为龙。

战:《卯集中·戈字部》古文□《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之膳切,旃去声。《说文》□也。《左传·庄十一年》皆□曰战。又惧也。《书·仲虺之诰》小大战战。又姓。汉战兢,明战慎。

于:《子集上·二字部》《唐韵》羽俱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俱切,□音迂。《尔雅·释诂》于,曰也。又往也。《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诗·小雅》王于出征。又《仪礼·士冠礼》宜之于假。〈注〉于,犹为也。宜之见为大矣。又《聘礼》贿在聘于贿。〈注〉于读曰为。言当视宾之礼,而为之财也。又《司马相如·长门赋叙》因于解悲愁之辞。又未定之辞。《公羊传·僖二十八年》归于者何。归于者,罪未定也。又行貌。《韩愈·上宰相书》于于焉而来矣。又于于,自足貌。《庄子·应帝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又钟两口之间曰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又《前汉·元后传》衣绦缘诸于。〈注〉大掖衣也。又《唐书·元德秀传》明皇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以声乐集,德秀惟乐工十人,聮[音lián,古同联]袂歌于蔿于。又草名。《尔雅·释草》茜,蔓于。〈注〉生水中。一名轩于。《司马相如·子虚赋》庵闾轩于。又木名。《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觡。又淳于,县名。今密州安丘县,古淳于国。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后,以国为氏,后因去邑为于。又淳于,宣于,鲜于,多于,□于,皆复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见《魏书·官氏志》。又助语辞。《诗·召南》于沼于沚。《朱传》于,於也。《周易》《毛诗》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又《集韵》邕俱切,音纡。广大貌。《礼·檀弓》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亲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又《正韵》休居切,与吁通。叹辞。《诗·周南》于嗟麟兮。考证:(《礼·聘礼》贿在聘于贿)谨按本书之例礼记谓之礼,此出仪礼不当称礼,谨省上礼字。(《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两铣谓之于。)谨照原文两铣改铣间。(《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船。)谨照原注木船改木觡。(《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谨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此误於闻之上增仲尼二字,谨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闻之上省仲尼二字。法于益于两于字照原文改於字。

野:《酉集下·里字部》(古文)埜□《唐韵》羊者切《集韵》《韵会》《正韵》以者切,□音也。《说文》郊外也。《易·同人》同人于野,亨。〈疏〉野,是广远之处。《诗·鲁颂》駉駉牡马,在垧之野。〈传〉邑外曰郊,郊外曰野。又《周礼·地官·遂人》掌邦之野。〈注〉郊外曰野,此野为甸稍县都。又《周礼·秋官》县士掌野。〈注〉地距王城二百里以外至三百里曰野。又《韵会》朴野。《论语》质胜文则野。《礼·檀弓》故骚骚尔则野。〈疏〉田野之人,急切无礼。又官名。《左传·昭十八年》使野司□各保其徵。〈注〉野司□,县士也。《礼·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野虞,谓主田及山林之官。又地名。《书·禹贡》原隰底绩,至于猪野。〈传〉猪野,地名。《左传·宣十七年》晋人执晏弱于野王。〈注〉野王县,今属河内。又《昭二十五年》齐侯唁公于野井。〈注〉济南祝阿县东有野井亭。又钜野,县名。见《前汉·地理志》。又薮名。《书·禹贡》大野既猪。《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兖州,其山镇曰岱山,其泽薮曰大野。又东野,复姓。《吕氏春秋》东野稷以御见庄公。又《庄子·逍遥游》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注〉野马者,游气也。又《博雅》野鸡,雉也。又《广韵》《正韵》承与切《集韵》上与切。□与墅同。《集韵》田庐也。《正韵》此正古墅字,田下已从土,后人以其借为郊野字,复加土字。又《集韵》演女切,音与。郊外也。又《韵补》叶赏吕切,音暑。《诗·邶风》之子于归,远送于野。协上羽下雨。《左传·昭二十五年》童谣曰:鸐鹆之羽,公在外野,往馈之马。马,音姥。又叶乌果切,倭上声。《后汉·陇坻歌》念我所欲,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泣双堕。又叶常御切,音树。《班固·西都赋》罘纲连紘,笼山络野。列卒周匝,星罗云布。考证:(《左传·昭十七年》使野司□各保其徵。)谨照原文十七年改十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