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裳裹膝

裂裳裹膝,裂:破裂;裹:包裹。指奔走急切。同『裂裳裹足』。

裂裳裹膝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è cháng guǒ xī
成语简拼
LCGX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裂裳裹膝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裂:破裂;裹:包裹。指奔走急切。同『裂裳裹足』。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相关成语

近义词

裂裳裹足

成语接龙

1、裂裳裹膝→膝行而前→前因后果→果于自信→信而好古→古色古香→香消玉碎→碎心裂胆→胆丧魂消→消息盈虚→虚骄恃气→气踰霄汉→汉官威仪→仪表堂堂→堂皇正大→大大落落→落花无言→言不逮意→意在笔前→前思后想→想望风采→采风问俗→俗不可医→医时救弊→弊帚千金

2、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地圣人→人来客去→去太去甚→甚嚣尘上→上树拔梯→梯山航海→海阔天高→高下任心→心烦意乱→乱七八糟→糟糠之妻→妻儿老小→小廉曲谨→谨谢不敏→敏而好学→学如穿井→井中视星→星移漏转→转败为成→成己成物→物离乡贵→贵极人臣→臣心如水

3、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而咶天→天摇地动→动心骇目→目挑心招→招风揽火→火尽薪传→传诵一时→时乖运拙→拙贝罗香→香象渡河→河汉江淮→淮南鸡犬→犬吠之警→警愦觉聋→聋者之歌→歌舞升平→平澹无奇→奇货可居→居轴处中→中西合璧→璧合珠联→联翩而至→至人无梦

4、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虎降龙→龙翔凤舞→舞爪张牙→牙白口清→清浑皁白→白黑分明→明如指掌→掌上观文→文无加点→点头之交→交能易作→作壁上观→观风察俗→俗下文字→字顺文从→从谏如流→流天澈地→地北天南→南风不竞→竞今疏古→古琴价高→高自标树→树大根深

5、裂裳裹膝→膝行匍伏→伏虎降龙→龙争虎战→战不旋踵→踵趾相接→接踵而来→来者勿拒→拒之门外→外强中瘠→瘠己肥人→人心如面→面红耳赤→赤日炎炎→炎黄子孙→孙庞斗智→智周万物→物极必反→反老还童→童男童女→女长当嫁→嫁犬逐犬→犬马之疾→疾首蹙额→额外主事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封面上写着“裂裳裹膝”几个大字。

(2)彭魄哥哥给腊霁和尼滢讲解了“裂裳裹膝”的故事。

(3)小滨写不出成语“裂裳裹膝”,所以单元测试只得了99分。

(4)小乖不会写成语“裂裳裹膝”的最后一个字。

(5)岳池县新民中学的斋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裂裳裹膝”。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昼驰夜趋,足踵跖劈,裂裳裹膝,鹤倚哭于秦庭,七日七夜,口不绝声。』

分字解释

裂:liè 1、<动>剪;裁。《左传·昭公元年》:『裂裳帛而与之。』2、<动>撕裂;撕开。《琵琶行》:『四弦一声如裂帛。』3、<动>分割;分裂。《项羽本纪赞》:『分裂天下而封王侯。』4、<动>破裂;开裂。《大铁椎传》:『贼应声落马,马首裂。』5、<动>塌陷崩裂。《女娲补天》:『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6、<动>像裂开的样子。《鸿门宴》:『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裳:cháng 1、<名>古人穿的下衣。《诗经·绿衣》:『绿衣黄裳。』(衣:上衣。)《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左忠毅公逸事》:『每寒夜起,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注] 古代男女都穿『裳』,不是裤子,是裙的一种,但不同于现在的裙子。[裳裳] 鲜明美盛的样子。《诗经·小雅》:『裳者华,其叶湑兮。』(:茂盛。)

裹:guǒ(1)(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包裹;裹腿;用绷带把伤口裹好。(2)为了不正当的目的把人或物夹杂在别的人或物里面:匪军撤退时,裹走了几个村子的人。(3)<方>吸(奶)。如:小孩儿一生下来就会裹奶。

膝:xī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关节的前部。通称膝盖。

裂:《申集下·衣字部》《唐韵》《正韵》良辥切《集韵》力蘖切《韵会》力辥切,□音列。《说文》缯余。《徐曰》裁剪之余也。又《广韵》襞裂,破也。《礼·内则》衣裳□裂,纫箴请补缀。《晏子·亲下篇》女子而男其饰者,裂其衣,断其带。又灭裂。《庄子·则阳篇》治民焉,勿灭裂。又《韵会》力制切,音例。与厉通。《礼·内则注》鞶,小囊,盛帨巾者,男用韦,女用缯,有缘饰之,则是鞶裂与。〈疏〉案传作鞶厉,古时通为一字。又人名。《春秋·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说文》作□。考证:(《左传·隐二年》纪子帛名裂繻。)谨按左传无此文。改春秋隐二年,纪裂繻来逆女。

裳:《申集下·衣字部》《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正韵》陈羊切,□音常。《说文》下帬也。《释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邶风》绿衣黄裳。《礼·曲礼》暑无褰裳。《扬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集韵》本作常。

裹:《申集下·衣字部》《唐韵》《韵会》□古火切,音果。《玉篇》包也。《诗·大雅》乃裹糇粮。《庄子·大宗师》裹饭而往食之。又《宋玉·高唐赋》绿叶紫裹。〈注〉裹,犹房也。又《郭璞·江赋》濯颖散裹。〈注〉裹,谓草实也。又《说文》缠也。又《集韵》古卧切,音过。义同。又《韵会》指所包之物也。

膝:《未集下·肉字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息七切,音悉。《说文》胫头卪也。本作厀。《徐曰》今俗作膝。膝,人之节也。《释名》膝,伸也,可屈伸也。《仪礼·既夕》袂属,幅长下膝。又《韵会》楯名。《扬子·方言》矛骹细如鴈胫者,谓之鹤膝。《唐书·王志愔传》鹤膝犀渠。《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又啮膝,良马名。《前汉·王褒传》驾啮膝。〈注〉孟康曰:良马,低头口至膝也。考证:(又齿膝,良马名。《前汉·王褒传》驾齿膝。)谨照原文两齿字□改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