踉踉跄跄

踉踉跄跄,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踉踉跄跄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iàng liàng qiàng qiàng
成语注音
ㄌㄧㄤˋ ㄌㄧㄤˋ ㄑㄧㄤˋ ㄑㄧㄤˋ
成语正音
踉跄,不能读作『lànɡ qiānɡ』。
成语简拼
LLQQ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踉踉蹌蹌
成语辨形
踉,不能写作『浪』;跄,不能写作『呛』。
成语英文
staggering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踉跄:走路不稳。走路歪歪斜斜的样子。

成语用法

作定语、状语;形容走路的样子

相关成语

近义词

步履蹒跚、趔趔趄趄、颤颤巍巍、跌跌撞撞、磕磕碰碰

反义词

健步如飞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进门就瞧见了厅房明间里安设的灵桌,哭叫一声便踉踉跄跄跪跌下去不省人事了。白嘉轩从里屋出来慌忙丢了拐杖…——当代·陈忠实《白鹿原》

(2)…我便招手叫他,让他挑到栈里避一避,卖瓜的便踉踉跄跄挑了进来,已经又被他戮破一个了。卖瓜的进来之后…——晚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3)…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直带到一座城边。猴王渐觉酒醒,忽抬头观看,那城…——明·吴承恩《西游记》

(4)…把他那仙品、仙酒,都是我偷吃了。走出瑶池,踉踉跄跄误入老君宫阙,又把他五个葫芦金丹也偷吃了。但恐玉…——明·吴承恩《西游记》

(5)………』小桂子道:『是!』用力扶了他起来。两人踉踉跄跄的抢入内室,接着便听到扑通一响的溅水之声。——当代·金庸《鹿鼎记》

(6)…扶我进去休息。』韦小宝道:『是!』半拖半抱,踉踉跄跄的将她扶入房中,放上了床,自己双足酸软,倒在厚厚…——当代·金庸《鹿鼎记》

(7)…哪里肯听,向前叉开手。当胸一,秋公站立不牢,踉踉跄跄,直撞过半边。众人一齐拥进。秋公见势头凶恶,只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8)…子,反要行凶?…——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9)…半句话也应答不出,弃下行李,光身子,同着路信踉踉跄跄抢出书院。做公的见了李勉,坐下的都站起来。李勉两…——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0)…又去赶趁,吃了几碗饿酒。直到天晚,酩酊烂醉,踉踉跄跄,到孙婆店中,昏述不醒,睡倒了。孙婆见了,大骂道…——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1)…门。酒保见开了门,撤了手便走。俞良东倒西歪,踉踉跄跄,只待要颠。孙婆讨灯来一照,却是俞良。吃了一惊…——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2)…年纪小骨头嫩,又有什么办法?等强人走了,姐姐踉踉跄跄地走过来,脸色惨白得怕人。颤着手给他解开绳子,说…——当代·梁斌红旗谱

(13)…走着瞧吧!』说着,头也不回,下了坡绕到苇塘里踉踉跄跄地走了。朱老忠瞪着眼睛看他走远,才说:『大贵!你…——当代·梁斌《红旗谱》

(14)…的棉花抢光了。张嘉庆他爹,那老头子听得说了,踉踉跄跄,喘着气跑了来,丧气败打地直骂街。张嘉庆说:『骂…——当代·梁斌《红旗谱》

成语造句

(1)安安写不出成语“踉踉跄跄”的拼音。

(2)成语踉踉跄跄和「寻寻觅觅」一样,都是叠字成语。

(3)程程不会写成语“踉踉跄跄”的最后一个字。

(4)德欣哥哥给霓卉和葛纸讲了“踉踉跄跄”的故事。

(5)记事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踉踉跄跄”几个大字。

(6)你看他走路踉踉跄跄的。

(7)竹坝学校的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踉踉跄跄”。

(8)踉踉跄跄不是一个男生就应有的表现

(9)他踉踉跄跄地奔向窗户,先扔进报纸,随即攀登窗台,跳入窗内。

(10)听完这个悲哀的消息,我踉踉跄跄地往回走,不留意,摔倒了。

(11)我真心的看不起你这种踉踉跄跄的行为

(12)我怎样感觉你这天走路总是踉踉跄跄的呢,是不是生病了啊。

(13)他踉踉跄跄的把球带到了禁区,一脚怒射,才发现原来是自家球门...

(14)她抱着乔又踉踉跄跄地跑起来,急于让享利分担她的痛苦。

(15)一听见屋子里传出的尖叫声,那个人就脸色都变了,脚步踉踉跄跄的。

(16)他踉踉跄跄走进来,语无伦次地讲述着刚才路上遭劫的事。

(17)当他停了这个消息之后就踉踉跄跄得走回到寝室来了。

(18)他总是深夜里呆着踉踉跄跄的步伐和满身的酒气回到这个家中。

(19)或者更糟糕的是,先是从一个拥堵的队伍心烦意乱、踉踉跄跄地排到另一个,接着盲人摸象一般捡回自己的鞋子、皮带、包包、电脑和别的零碎东西。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踉踉跄跄上山来,似当风之鹤;摆摆摇摇回寺去,如出水之龟。』

分字解释

踉跄

踉跄:[liàngqiàng] 走路不稳,跌跌撞撞。君来好呼出,踉跄越门限。――韩愈《赠张籍》。

踉:liáng <动>跳跃。柳宗元《黔之驴》:『因跳踉大掀浜恚∑淙饽巳ァ!籰iàng见『踉蹡』[踉蹡] (1)行走不稳的样子。韩愈《赠张籍》:『君来好呼出,踉越门限。』(2)行走缓慢的样子。潘岳《射雉赋》:『已踉而徐来。』

跄:[古] 蹌、蹡[qiàng] (1)走。也作『蹡』。蹡,走也。或从仓。――《集韵》。(2)急趋。如:跄捍(疾驰的样子)。

踉:《酉集中·足字部》《广韵》《集韵》《韵会》吕张切《正韵》龙章切,□音良。跳踉也。《庄子·秋水篇》跳踉乎井干之上。又《广韵》鲁当切《集韵》卢当切,□音郞。《玉篇》踉□,欲行貌。《类篇》行遽貌。又《集韵》郞宕切,音浪。义同。又《广韵》力让切,音亮。踉蹡,行不迅也。《潘岳·射雉赋》踉蹡而徐来。

跄:《酉集中·足字部》《唐韵》七羊切《集韵》《韵会》《正韵》千羊切,□音锵。《说文》动也。《尔雅·释训》跄跄,动也。〈注〉恐动趋步。《诗·齐风》巧趋跄兮。〈传〉跄,巧趋貌。又《大雅》跄跄济济。〈笺〉士大夫之威仪也。《礼·曲礼》士跄跄。《释文》跄,本又作鶬,或作锵。又《书·益稷》鸟兽跄跄。《释文》舞貌。又《集韵》七亮切。与蹡同。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