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精求治

励精求治,励:同『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励精求治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ì jīng qiú zhì
成语注音
ㄌㄧˋ ㄐㄧㄥ ㄑㄧㄡˊ ㄓㄧˋ
成语简拼
LJQZ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勵精裘治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励:同『厉』,振作,振奋;治:治理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宾语;用于统治者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厉精求治、厉精图治、励精图治

成语接龙

1、励精求治→治病救人→人荒马乱→乱琼碎玉→玉石同沉→沉吟不语→语重心沉→沉灶生蛙→蛙蟆胜负→负债累累→累月经年→年深日久→久历风尘→尘羹涂饭→饭牛屠狗→狗彘不食→食甘寝安→安步当车→车殆马烦→烦言碎辞→辞严义正→正本澄源→源源不断→断线偶戏→戏彩娱亲

2、励精求治→治病救人→人面狗心→心浮气粗→粗服乱头→头童齿豁→豁然贯通→通风讨信→信赏必罚→罚不当罪→罪该万死→死不旋踵→踵武前贤→贤母良妻→妻离子散→散伤丑害→害人不浅→浅尝辄止→止暴禁非→非池中物→物以类聚→聚少成多→多愁善病→病从口入→入文出武

3、励精求治→治病救人→人千人万→万里长征→征名责实→实获我心→心头鹿撞→撞头搕脑→脑满肠肥→肥头大面→面谩腹诽→诽谤之木→木坏山颓→颓垣败井→井中视星→星行夜归→归之若水→水剩山残→残缺不全→全军覆没→没齿无怨→怨女旷夫→夫人裙带→带牛佩犊→犊牧采薪

4、励精求治→治国安邦→邦家之光→光彩陆离→离经叛道→道听涂说→说黑道白→白璧三献→献可替否→否极泰来→来者不拒→拒虎进狼→狼突鸱张→张口结舌→舌锋如火→火上加油→油嘴油舌→舌端月旦→旦夕之危→危言高论→论高寡合→合浦还珠→珠联璧合→合而为一→一国三公

5、励精求治→治国安邦→邦家之光→光辉灿烂→烂醉如泥→泥足巨人→人多手杂→杂七杂八→八方支持→持之以恒→恒河一沙→沙里淘金→金无足赤→赤壁鏖兵→兵不血刃→刃树剑山→山眉水眼→眼开眉展→展脚伸腰→腰金拖紫→紫绶金章→章甫荐履→履舄交错→错落参差→差三错四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新唐书·元稹传》:『以陛下睿博洪深,励精求治,岂言而不用哉?』

成语造句

(1)波波写不出成语“励精求治”,导致语文测试才97分。

(2)草稿本的第二页上面写着“励精求治”几个大字。

(3)莲塘镇一中的天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励精求治”。

(4)令逦哥哥给我讲了“励精求治”的故事。

(5)小黎不会写成语“励精求治”的最后一个字。

(6)那时康熙佛爷正在励精求治,看了这个条陈,龙心甚喜。

(7)《新唐书·元稹传》:『以陛下睿博洪深,励精求治,岂言而不用哉?』。

(8)在去林丰乡初中的车上,芳迎大哥哥给娴芷和珍霞讲述了『励精求治』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邵伯温《闻见前录》第十卷:『擢御史中丞,帝方励精求治。』

分字解释

励:lì(1)劝勉:勉励;鼓励;奖励。(2)姓。

精:jīng 1、<名>精米;上等的细米。《庄子·人间世》:『鼓荚播精,足以食十人。』2、<名>精华。《阿房宫赋》:『齐楚之精英。』3、<形>精粹;精纯。《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4、<形>精良;精锐。《赤壁之战》:『兵精粮多,足以立事。』5、<形>精美;美好。《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精妙细无双。』6、<动>精通;谙熟。《冯婉贞》:『精技击者不过百人。』7、<形>精湛;精妙。《卖油翁》:『吾射不亦精乎?』8、<形>精心;专一。《张衡传》:『精思附会,十年乃成。』9、<名>精神;精力。《秋声赋》:『有动于中,必摇其精。』10、<形>瘦,不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求:qiú 1、<动>寻找;找寻。《察今》:『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伤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2、<动>探求;探索。《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游褒禅山记》:『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动>要求;责求。《子鱼论战》:『明耻教战,求杀敌也。』《马说》:『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动>请求;乞求。《触龙说赵太后》:『赵氏求救于齐。』《口技》:『又夹百千求救声。』5、<动>谋求;索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6、<动>访求;访问。《苏武》:『陵降,不敢求武。』7、<动>追求;求偶。《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治:zhì 1、<动>治理。《论积贮疏》:『民不足而可治者,自下及今未之尝闻。』2、<动>惩处。《出师表》:『不效则治臣之罪。』3、<动>医治。《扁鹊见蔡桓公》:『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4、<动>建造。《西门豹治邺》:『为治斋宫河上。』5、<动>整理;备办。《冯谖客孟尝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6、<动>训练。《左忠毅公逸事》:『史公治兵,往来桐城。』7、<动>对付;抵御。《赤壁之战》:『同心一意,共治曹操。』8、<动>处理。《苏武传》:『单于使卫律治其事。』9、<动>讲求;研究。《齐桓晋文之事》:『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10、<名>地方政府所在地。《过小孤山大孤山》:『州治德化县,即唐之浔阳县。』11、<形>治理得好;太平。《屈原列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治具] (1)置办酒食。(2)治国措施。[治剧] 处理难办的事情。[治世] 治理得好的时代,太平盛世。[治严] [治装] 均为整理行装。

励:《子集下·力字部》《唐韵》《集韵》《韵会》□力制切,音厉。《说文》勉力也,从力厉声。《玉篇》劝也。《广韵》劝勉也。《后汉·祭彤传》玺书勉励。又《韵会》通作厉。有修饰振起意。《前汉·宣帝纪》厉精更始。

精:《未集上·米字部》《广韵》《正韵》子盈切《集韵》《韵会》咨盈切,□音晶。《说文》择也。《广韵》熟也,细也,专一也。《书·大禹谟》惟精惟一。《易·系辞》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又密也。《公羊传·庄十年》觕者曰侵,精者曰伐。〈注〉精,犹精密也。侵,责之不服,推兵入竟,伐,击之益深,用意稍精密。又灵也,真气也。《易·系辞》精气为物。〈疏〉阴阳精灵之气,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左传·昭七年》子产曰: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于神明。又《庄二十五年·日有食之疏》日者阳精,月者阴精。又《襄二十八年·春无水疏》五星者五行之精:木精曰岁星,火精曰荧惑,土精曰镇星,金精曰太白,水精曰辰星。《老子·道德经》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庄子·德充符》劳乎子之精。又《广韵》正也,善也,好也。《礼·经解》洁静精微易敎也。又明也。《前汉·京房传》阴雾不精。〈注〉精,谓日光清明也。又凿也。《论语》食不厌精。《屈原·离骚》精琼爢以为粻。〈注〉精,凿也。又《韵会小补》巧也。又《增韵》凡物之纯至者皆曰精。又古者以玉为精。《楚语》一纯二精。又地精,黄精,草名。《博雅》地精,人葠也。黄精,一名仙人余粮。又精卫,鸟名。《山海经》发鸠之山有鸟,名精卫。又□米曰精。《庄子·人间世》鼓筴播精。〈注〉□米曰精。又精绝,国名。《水经注》南河又东经精绝国。《前汉·西域传》精绝国城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余里。又精庐,精舍。《前汉·儒林传论》精庐暂建。〈注〉精庐,讲读之舍。《后汉·李充传》充立精舍讲授。又《广东新语》猺之渠帅,号曰精夫。又《韵会》同睛。又鸟名。与鶄通。《司马相如·上林赋》交精旋目。〈注〉交精,似凫而脚高,有毛冠,辟火灾。又与菁同。《尔雅·释草·茢薽注》一名天蔓精。又叶咨良切,音将。《左思·吴都赋》婺女寄其曜,翼轸寓其精。〈注〉精,咨良切,叶上疆。又《广韵》子姓切《集韵》子正切,□音婧。强也。

求:《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巨鸠切《集韵》《韵会》渠尤切,□音裘。《说文》索也。《增韵》觅也,乞也。《易·乾卦》同气相求。《诗·大雅》世德作求。又招来也。《礼·学记》发虑宪,求善良。又等也。《书·康诰》用康乂民作求。〈传〉求,等也。言为等匹於商先王也。又山水名。《山海经》正石山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又姓。《三辅决录》汉有求仲。又与裘通。《说文》裘字,古省作求。又与球通。《柳宗元·飨军堂记》琉球作流求。又《集韵》恭于切,音拘。与蛷同。肌蛷,虫名。或省作求。又《韵补》叶渠之切,音奇。《班昭·东征赋》贵贱贫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时兮。又叶强於切,音渠。《陈琳·大荒赋》虽游目於西极兮,大道卷而未舒。仍皇灵之攸畅兮,爰稽余之所求。又叶巨九切,音臼。《易林》春栗夏梨,少鲜希有。斗阡石万,贵不可求。考证:(叶疆於切,音渠。)谨按韵会小补作强於切。强与强同疆字。谨改强。

治:《巳集上·水字部》(古文)乿《唐韵》直之切《集韵》《韵会》澄之切《正韵》陈知切,□音持。水名。《说文》水,出东莱曲城阳丘山,南入海。又水,出泰山。《前汉·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冠石山,治水所出,南至下邳入泗。又《集韵》汤来切,音胎。水名。水出鴈门郡。《前汉·地理志》鴈门郡阴馆累头山,治水所出,东至泉州入海。又理也。《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职任万民,七日嫔妇,化治丝枲。又盈之切,音怡。义同。又《广韵》《集韵》《韵会》直利切《正韵》直意切,□音穉。亦理也。《荀子·修身篇》少而理曰治。又□习也。《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礼。又校也。《战国策》皆无敢与赵治。又有所求乞也。《周礼·地官·旅师》凡新甿之治,皆听之。又监督也。《周礼·地官·乡师》用役则帅其民而至,遂治之。又听狱之成辞亦曰治。《周礼·秋官·方士》凡都家之士所上治,则主之。〈注〉所上治,谓狱讼之小事,不附罪者也。又才多亦曰治。《左传·庄九年》鲍叔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注〉言管仲治理政事之才多于敬仲。又道家静室曰治。《六朝诗话》送谢灵运於杜治,犹今之宫观也。又所都之处曰治。《前汉·田儋传》更王胶东,治即墨。〈注〉治,谓都之也。又州郡所驻曰治,如蜀刺史曰治成都,扬刺史曰治会稽。《毛氏韵增》治字本平声,修治字借为去声,经典释文治字平声皆无音,假借治道平治字,□直吏切。考证:(《周礼·春官·大宗伯》治其大体。)谨照原文体改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