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历历在目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ì lì zài mù
成语注音
ㄌㄧˋ ㄌㄧˋ ㄗㄞˋ ㄇㄨˋ
成语简拼
LLZM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歷歷在目
成语辨形
历,不能写作『厉』。
歇后语
碗底的豆子
成语谜语
二十四史索引
成语英文
come clearly into view
成语日文
歴歴と目に浮(う)かんでいる
成语法文
chaque détail apparait clairement au regard
成语德文
jm noch klar und deutlich vor Augen stehen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成语释义

清楚明白地呈现在眼前。语本唐·杜甫〈历历〉诗。

[成语辨析]

历历在目和『记忆犹新』都有『清楚地记得』的意思。但历历在目偏重在过去情景的再现;『记忆犹新』偏重在记忆清晰;像刚发生的一样。

成语用法

一、[义]清楚明白地呈现在眼前。[类]用在『清楚呈现』、『尽入眼帘』的表述上。[例](1)乘着滑翔翼鸟瞰大地,阡陌纵横,历历在目。(2)站在塔顶骋目四眺,环湖青山翠谷,历历在目。(3)看着母亲的遗像,抚今追昔,许多前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4)同学会时,大家聊起历历在目的往事,彷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日子。(5)他把当年英勇杀敌的故事说得历历在目,听起来令人不禁肃然起敬。(6)这部纪录片把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地重现在大家的面前,终使事实真相大白於世。二、作谓语、补语;用于对往事的回忆。

相关成语

近义词

历历在眼、历历可见、记忆犹新、言犹在耳、盈盈在目、历历可数、屈指可数、一清二楚

反义词

雾里看花、漆黑一团、昏天黑地

关联成语

历历在眼

成语接龙

历历在目→目乱睛迷→迷天大罪→罪应万死→死骨更肉→肉薄骨并→并行不悖→悖言乱辞→辞尊居卑→卑不足道→道大莫容→容膝之地→地主之仪→仪态万千→千千万万→万头攒动→动如参商→商彝夏鼎→鼎成龙去→去食存信→信誓旦旦→旦夕之间→间不容发→发蒙解惑→惑世诬民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聊斋志异·卷四·小猎犬》:『无何,王者登小辇,卫士仓皇,各命鞍马;万蹄攒奔,纷如撒菽,烟飞雾腾,斯须散尽。公历历在目,骇诧不知所由。』

(2)《醒世恒言·卷三八·李道人独步云门》:『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

(3)宋·楼钥《攻媿集·卷五三·西汉会要序》:『开卷一阅,而二百余年之事,历历在目。』

(4)雾开,峰峦历历在目,登陟有路。▲《清史稿·觉罗武默讷传》

(5)明·高启〈姑苏杂咏序〉:『偶得郡志阅之,观其所载山川、台榭、园池、祠墓之处,余向尝得於烟云草莽之间为之踌躇而瞻眺者,皆历历在目。』

(6)清·孔尚任〈桃花扇小识〉:『惟美人之血痕,扇面之桃花,啧啧在口,历历在目,此则事之不奇而奇,不必传而可传者也。』

(7)这部纪录片把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地重现在大家的面前,终使事实真相大白於世。

(8)他把当年英勇杀敌的故事说得历历在目,听起来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9)同学会时,大家聊起历历在目的往事,彷佛又回到了从前的日子。

(10)看着母亲的遗像,抚今追昔,许多前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11)站在塔顶骋目四眺,环湖青山翠谷,历历在目。

(12)乘着滑翔翼鸟瞰大地,阡陌纵横,历历在目。

(13)…的事!一座青州城正临在北窗之下。见州里人家,历历在目。又见所住高大屋宅,渐已残毁,近族傍支,渐已零落…——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4)…万蹄攒奔,纷如撒菽,烟飞雾腾,斯须散尽。公历历在目,骇诧不知所由。蹑履外窥,渺无迹响,返身周视,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猎犬

(15)…遂已至家。忽然醒寤,则返照已残。冥坐观想,历历在目。晚斋灭烛,冀旧梦可以复寻,而邯郸路渺,悔叹而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莲花公主

(16)…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山市

(17)…视,去尽数百重,始见一镜;审之,则鲛宫龙族,历历在目。方凝注间,忽见潮头高于楼阁,汹汹已近。大骇,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安期岛

成语造句

(1)炳辉中学的壤驷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历历在目”。

(2)打开笔记本,第二页上写着“历历在目”几个大字。

(3)但那一相互吸引的历历在目的情感碰撞的火花在他婚后头五个年头里一直燃烧着,后来才渐渐熄灭。

(4)当时画家刚从意大利归来,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威尼斯的绘画在他脑中历历在目。

(5)当一个人溺水时,据说他的一生可以历历在目。

(6)虎虎不会写成语“历历在目”的最后一个字。

(7)回首往昔,生活的点滴历历在目,满心的无奈玉惆怅也是无处可放,还是挥挥手吧,带走仍不下的,明天去开垦自己的田地吧…

(8)据说人在弥留之际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就像看一部电影,往事历历在目。

(9)利物浦去年3月在此地客场4-1取胜还历历在目,但别忘了曼联赢了最近7个主场中的6场。

(10)炼狱般的巨大港口在右手边一路延伸,高大的吊车,荒地,废金属堆,仓库,集装箱和巨型船舶历历在目。

(11)蜜儿写不出成语“历历在目”的拼音。

(12)那么多辛格的员工脸上露出的绝望表情,我至今仍历历在目。

(13)那些在法国的日子仍旧历历在目。

(14)偶尔,我会回想起我们的初遇,一切仍然历历在目。

(15)然而,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

(16)壤驷奶奶给她的外甥和小外甥囡讲解了“历历在目”的历史故事。

(17)上次的交响乐在我心中仍然是历历在目。

(18)时人说起那件事来都还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事实上,我记得很清楚,历历在目。

(20)是否允许BP继续进行石油钻探作业,成为BP及奥巴马政府需要解决的敏感问题,因为对墨西哥湾附近居民及各环境保护团体来说,那次石油泄漏事件带来的灾难仍历历在目。

(21)他一看到这个房子,就觉得往事历历在目,再度感到厌恶,再度渴望离去,到一个再也看不到它的地方去。

(22)童年假日的回忆还历历在目。

(23)我的日本之行仍历历在目。

(24)我对细节的记忆很糟糕,但我对于你作为一个孩子是多么珍贵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25)我们童年时代的光景还历历在目。

(26)幸存者对于那天的事故任然历历在目。

(27)耀邦同志当年带领我们在西南考察时的情形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28)在他的想象中,球台、草、树、啼叫的鸟、跳来跳去的松鼠、球场的地形都历历在目了。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唐·杜甫《历历》诗:『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

成语典源

唐·杜甫〈历历〉诗(据《全唐诗·卷二三〇·杜甫》引)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巫峡西江外,秦城北斗边。为郎从白首,卧病数秋天。[注](1)历历:清楚明白,分明可数。(2)开元事:开元年间的事迹。开元,唐玄宗的年号。开元年间,玄宗治绩卓越,史称『开元之治』。(3)无端:没来由。

成语典故

『历历在目』原作『历历在眼』。『历历在目』之『历历』,意为清楚明白,分明可数,如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即是此种用法。在唐·杜甫〈历历〉诗中,则有『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之句。杜甫(西元712~770)字子美,号少陵,有『诗圣』之称。他曾经历唐朝的开元盛世,後又因安史之乱,过着坎坷流离的生活。晚年时,他在诗中追想开元盛世的种种,虽然已经过了多年,但仍旧记忆深刻,好像『历历在眼』,非常清楚明白地呈现在眼前。後来『历历在目』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於表示清楚明白地呈现在眼前。出现『历历在目』的书证如宋·楼钥《攻媿集·卷五三·西汉会要序》:『开卷一阅,而二百余年之事,历历在目。』

分字解释

历历

历历:形容清晰分明。《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历:lì 1、<名>历书;历法。《孔雀东南飞》:『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2、<动>经过;经历。《<指南录>后序》:『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3、<动>越过;度过。《游黄山记》:『石块丛起则历块。』4、<动>指时间上的经历。《隆中对》:『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5、<副>各个;逐个。《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6、<副>屡次;连续。《陈情表》:『历职郎署。』[历块] (1)跨过土地,形容急速。(2)良马,比喻良才。[历历] 形容清晰分明。[历数] (1)推算节气之度。(2)天道;也指朝代更替的次序。

在:zài 1、<动>存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2、<动>居于;处于。《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病在肠胃。』《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3、<动>在于;取决于。《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会舍。』4、<介>在。引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等。《与朱元思书》:『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石灰吟》:『要留青白在人间。』[在事] 居官任职。[在野] (1)平民处于山野无闻之地。(2)不居官;不当政。[在意] 放在心上。

目:mù 1、<名>眼睛。《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2、<动>年;看待。《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动>递眼色;使眼神。《鸿门宴》:『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4、<名>网孔。《韩非子·外储右下》:『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成目而后得。』5、<名>行列;条目。《<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论] (1)像眼睛看不见睫毛一样的议论。比喻不见自己的过失,无自知之明。(2)肤浅之论。

历:《辰集下·止字部》《唐韵》郞击切《集韵》《韵会》狼狄切,□音雳。《说文》过也。一曰经正。《书·梓材》杀人正人。〈注〉正人者,罪人所过。《前汉·天文志》合散犯守,陵正鬭食。《韦昭注》自下往触之曰犯,居其宿曰守,经之为正,突掩为陵,星相击为鬭。又次也。《礼·月令》季冬,命宰正卿大夫至於庶民。〈注〉正,犹次也。又尽也。谓徧及之也。《书·盘庚》正告尔百姓于朕志。《前汉·刘向传》正周唐之所进以为法。《师古注》正谓正观之。又踰也,越也。《孟子》不正位而相与言。《大戴记》窃盗正法妄行。又疎也。《宋玉·登徒子好色赋》齞唇正齿。〈注〉正,犹疎也。《后汉·列女传》蓬发正齿,未知礼则。又错也。《庄子·天地篇》交臂正指。又乱也。《大戴记》正者,狱之所由生。〈注〉正,正乱也。《鲍照诗》黄丝正乱不可治。又正正,行列貌。《古乐府》正正种白楡。又釜鬲谓之正。《史记·滑稽传》铜正为棺。《索隐曰》正即釜鬲也。又正录,文章之貌。见《诗疏》。又寂正,犹寂寞也。《张说诗》空山寂正道心生。又山名。《括地志》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一名正山,舜耕处。《广舆记》蒲州今属平阳府。又济南有正山,《汉志》充县亦有正山。又县名。《前汉·地理志》信都国有正县。又正城县,属济南,即齐州县也。《地理通释》田广罢正下兵,即其地。后汉安帝建光三年,黄龙见正城。又湖名。《广舆记》正湖,在和州城西,周七十里,为郡之巨浸。又《爰正》,书名。《说文序》赵高作《爰正篇》,所谓小篆。又与历日之历同。《前汉·律正志》黄帝造正。又《世本》曰容成造正。《尸子》曰羲和造正。或作历。又与霹雳之雳同。《前汉·天文志》辟正夜明。《后汉·蔡邕传》辟正数发。又与马枥之枥同。《前汉·梅福传》伏正千驷。又同坜。坑也。考证:(《索隐注》正即釜鬲也。)谨按索隐即史记注之名,既称索隐不得稪称注,谨改注为曰。

在:《丑集中·土字部》《唐韵》昨宰切《集韵》《韵会》《正韵》尽亥切,□裁上声。《尔雅·释训》居也。《易·乾传》在下位而不忧。又察也。《书·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煖之节。又存也。《论语》父母在。又所在也。《前汉·武帝纪》徵诣行在。《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谓所居为行在所。又姓。晋汝南太守在育。又脾神曰常在,见《黄庭经》。又昨代切,音载。义同。又叶雌氏切。音此。善也。《诗·小雅》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又叶才里切。示上声。《屈原·离骚》吾令丰隆乗[音chéng]云兮,求虙□之所在。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从土从才。本作□,今作在。《正字通》在,本昨代切,旧本泥韵书先才上声训居,次转去声训所,不知所即居,非上声者训居,去声者训所也。○按在有上去二声。字书韵书皆然。《礼韵》原许通押,《字汇》分训,似泥。《正字通》不从上转去,亦非。

目:《午集中·目字部》《唐韵》《集韵》《韵会》□莫六切,音牧。《说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韩诗外传》心之符也。《礼·郊特牲》气之清明者也。易说卦离为目。〈注〉南方之卦,主视。故为目。《书·舜典》明四目。〈注〉广四方之视,以决天下壅蔽。又《博雅》视也。凡注视曰目之。《史记·□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动目以谕也。《前汉·高帝纪》范增数目羽击沛公。又含怒侧视也。《周语》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尔雅》要也。《周礼·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见也。《公羊传·桓二年》内大恶讳,此其目言之何远也。〈注〉目,见也,斥见其恶也。又称也。《谷梁传·隐元年》段,郑伯弟也。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注〉谓称郑伯。又条目。《论语》请问其目。〈注〉条件也。《前汉·刘向传》校中秘书,各有条目。又节目。《礼·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方氏曰:节则木理之刚,目则木理之精。又题目。《后汉·许劭传》曹操微时,常求劭为己目。〈注〉命品藻为题目。《晋书·山涛传》甄拔人物,各有题目,时称山公启事。又凡目。《周礼·天官·小宰》师掌官成,以治凡。司掌官法,以治目。《公羊传·僖五年》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春秋·繁露》目者,偏辨其事也。凡者,独举其事也。又科目。《旧唐书·懿宗纪》以宋震胡德融,考科目举人。《宋史·选举志》宋之科目有进土,有诸科,有武举,常选外又有制科,有童子举,而进士得人为盛。又黄目,周彝名。《礼·明堂位》郁尊用黄目。又晖目,鸩鸟也。《淮南子·缪称训》晖目知晏。〈注〉晏,无云也。天将晏静,晖目先鸣。又比目,鱼名。不比不行。亦谓之鲽。见《尔雅·释地》。又横目,傅草别名。鬼目,苻草别名。俱见《尔雅·释草》。又海外有一目国,一目中其面而居。见《山海经》。又天目,山名。《元和地志》上有两峰,峰顶各一池,若天左右目。又县名。《前汉·地理志》河目县,属幷[同并]州。又州名。《唐书·地理志》目州隷陇右道。又姓。《潜夫论》目夷氏,子姓,宋微子后。又目宿,草名。通作□。《前汉·西城传》马耆目宿。《史记·大宛传》作苜蓿。又叶莫笔切,音密。《夏侯湛抵疑》心有穷志,貌有饥色。吝江河之流,不以跃舟船之檝。惜东壁之光,不以寓贫妇之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