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兰沅芷

澧兰沅芷,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澧兰沅芷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ǐ lán yuán zhǐ
成语简拼
LLYZ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澧蘭沅芷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沅、澧:都是水名;兰、芷:都是香草。比喻高洁的人品或高尚的事物。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澧兰沅芷无穷竟,况复哀时重自伤。▼清·黄遵宪《酬曾重伯编修》诗

成语造句

(1)奔奔写不出成语“澧兰沅芷”,所以单元测试仅仅考了99分。

(2)乖乖不会写成语“澧兰沅芷”的最后一个字。

(3)记事本的封面上写着“澧兰沅芷”几个大字。

(4)乙曾叔叔给烂烂和淑霞介绍了“澧兰沅芷”的成语故事。

(5)玉海中学的和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澧兰沅芷”。

(6)澧兰沅芷无穷竟,况复哀时重自伤。见清·黄遵宪《酬曾重伯编修》诗。

(7)在前往商洛市商州区沙河子镇第二初中之前,望萍大哥哥给亭姝和鑫婕讲述了『澧兰沅芷』的历史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战国·楚·屈原《九歌·湘夫人》:『沅有茞兮澧有兰。』

分字解释

兰:lán 1、<名>兰草。《岳阳楼记》:『岸芷汀兰,郁郁青青。』2、<名>兰花。《孔雀东南飞》:『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3、<名>木兰,一种落叶乔木。《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4、<名>通『栏』,栅栏。《汉书·王莽传》:『秦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兰芳] 比喻贤德、贤人。[兰房] 兰香书房,特指女子居室。[兰交] 知心朋友。[兰襟] (1)衣襟。(2)只良友。[兰客] 良友。[兰秋] 农历七月。[兰石] 兰芳石坚,喻人资质之美。[兰台] (1)战国时楚国台名。(2)汉代宫廷藏书处,由御史大夫的属官御史中丞主管,后设兰台令史。(3)因东汉史官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后代遂称史官为兰台,唐高宗时必秘书省为兰台或兰省,所以唐代诗文中常称秘书省为兰台或兰省。[兰夜] 农历七月七日夜。[兰章] 高雅的文章,多用以赞美别人的诗文。[兰心蕙性] 像兰草和蕙草一样芳洁的品格,常用以称誉妇女雅静的品质。

芷:zhǐ <名>白芷,一种香草。《荀子·宥坐》:『芷兰生于深林。』

澧:《巳集上·水字部》《唐韵》卢启切《集韵》《韵会》里第切,□音礼。水名。《说文》水出南阳雉衡山。《山海经》雅山,澧水出焉。又水名。《前汉·地理志》武陵郡充县正山,澧水所出。《书·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又州名。《韵会》汉属武陵郡,隋置澧州。《广舆记》今属岳州府。又通作醴。《列子·汤问篇》甘露降,澧泉涌。考证:(《列子·殷汤篇》甘露降,澧泉涌。)谨照原书改汤问篇。

兰:《申集上·草字部》《唐韵》落干切《集韵》《韵会》《正韵》郞干切,□音阑。《说文》香草也。《陆甸云》阑草为兰,阑不祥也。《陆玑诗疏》其茎似药草泽兰,广而长节,汉诸池苑及许昌宫中皆种之。《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左传·宣三年》郑文公妾燕姞,梦天与兰,曰:兰有国香,人服媚之。《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尔雅翼》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又《本草》木兰。《屈原·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又《管子·小匡篇》轻罪入兰盾、鞈革二戟。〈注〉兰即所谓兰錡,兵架也。又脉也。《史记·扁鹊传》夫以阳入阴支兰藏者生。〈注〉支者顺节,兰者横节。阴支兰,胆藏也。又布名。《华阳国志》兰干细布。兰干,獠言紵也。又人名。《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张堪注》凡物不知生谓之兰。《殷敬顺曰》《史记》无符传出入谓之阑。此兰子谓以技妄游,义与阑同。又姓。《通志·氏族略》汉有太守兰广。又萑兰。《前汉·息夫躬传》涕泣流兮萑兰。〈注〉萑兰,泪阑干也。又芄兰。《扬子·太□经》阳气亲天,万物芄兰。〈注〉芄兰,茂密也。又通栏。《后汉·东夷传》徙于马兰。〈注〉兰即栏。又通斓。《吴志·孙权传》童谣曰:黄金车,斑兰耳。又《韵补》陵延切,音连。《宋玉·招□》川谷径复流潺湲,光风转蕙泛崇兰,经堂入奥尘朱筵。

沅:《巳集上·水字部》《唐韵》《集韵》□愚袁切,音元。水名。《说文》水出牂牁故且兰,东北入江。《山海经》沅水出象郡镡城西。〈注〉象郡,今日南也。《尚书·日记》楚中九江,五曰沅江,出沅州西蛮界。《水经》沅水出牂牁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城县为沅。《楚辞·九歌》沅有芷兮澧有兰。又州县名。《广舆记》属湖广辰州府,汉武陵地,唐沅州。又有沅陵县。又常德府有沅江县。又云南有镇沅府。又《集韵》《正韵》□五远切,音阮。义同。

芷:《申集上·草字部》《唐韵》《韵会》《正韵》□诸市切,音止。白芷,药名。《本草》一名芳香,一名泽芬,生河东川谷中,主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荀子·劝学篇》兰槐之根是为芷。《屈原·离骚》扈江蓠与辟芷兮。又地名。《前汉·夏侯婴传》战于蓝田芷阳。〈注〉芷阳,后为霸陵县。◎按芷阳《史记》作茝阳,音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