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lǎo guī zhǔ bù làn,yí huò yú kū sāng
成语简拼
LGZBLYHYKS
常用程度
生僻成语
成语繁体
老龜煮不爛,移禍于枯桑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用法

成语示例

(1)…了批回,放还原籍,将李吉押发市曹斩首。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明·冯梦龙《喻世明言》

成语造句

(1)草稿本的第三页写着“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几个大字。

(2)豆豆不会写成语“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最后一个字。

(3)磨头镇初级中学的丙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4)小昂写不出成语“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拼音。

(5)宇蕙哥哥给小薆和碌硖介绍了“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的成语典故。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成语故事

三国时期,有人献只大龟给孙权,孙权让人煮了吃,烧了一万车柴都没有煮烂。孙权大怒,怨厨子的水平太差。诸葛恪立即上前建议砍伐院门外的那棵千年老桑树来煮,孙权同意砍伐。结果用桑树烧火一煮就烂了

分字解释

移祸

移祸:[yíhuò] 把灾祸转嫁给别人。同『嫁祸』。今移祸,庸去是身乎?――《史记·楚世家》。

老:lǎo 1、<形>年老;衰老。《涉江》:『年既老而不衰。』[又] <名>年老的日子。《要做则做》:『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2、<动>老死。《五人墓碑记》:『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3、<名>老年人。《论积贮疏》:『罢夫老易子而咬其骨。』4、<名>对辈、长者的称呼。《过小孤山大孤山》:『故得尽见杜老所谓「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也。』5、<动>敬重;尊重;敬养。《齐桓晋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6、<形>陈旧的;时间久的。《项脊轩志》:『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7、<名>老子及其学说的省称。《进学解》:『攘斥佛老。』[老衲] 老和尚。[老拙] 老年人自谦词。

龟:guī 1、<名>乌龟。《史记·龟策列传》:『江傍家人常畜龟。』2、<名>占卜用的龟甲。《楚辞·卜居》:『龟策诚不能知此事。』[又] 秦以前用作货币的龟甲。《易经·损》:『十朋之龟。』jūn通『皲』,皮肤受冻开裂。范成大《次韵李子永雪中长句》:『手龟笔退不可捉。』qiū龟兹,汉代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库车县

煮:zhǔ把食物或其他东西放在有水的锅里烧:煮饺子;饭还没煮好;病人的碗筷每餐之后要煮一下。

不:bú 1、<副>不,表一般否定。2、<副>没有,表存在的否定。《毛遂自荐》:『今日出而从,日中不决,何也?』3、<副>不是,表否定判断。《卖柑者言》:『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fǒu通『否』。 1、<助>在句末表询问。《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2、<副>用在句中表否定。《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为所虏。』《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齿] 齿,并列,并排。不与并列,不与同列。表示极度鄙视。[不佞] 1.无口才;不会巧言善说。《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2.无才,自谦之词。《史记·孝文本纪》:『寡人不,不足以称宗庙。』

烂:làn 1、<形>食物因为熟透而变得酥软的状况。《吕氏春秋·本位》:『熟而不烂。』2、<形>被火烧伤;烫伤。《左忠毅公逸事》:『面额焦烂不可辨。』3、<动>腐烂;腐败。《左忠毅公逸事》:『国家之事糜烂至此。』4、<副>极;程度深。《范进中举》:『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5、<形>明亮;有光芒。《诗经·女曰鸡鸣》:『明星有烂。』《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移:yí 1、<动>迁移;移动。《寡人之于国也》:『河东凶,则移其民于河内。』2、<动>改变;变化。《滕王阁序》:『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3、<动>递送。《汉书·刘歆传》:『歆因移书太常博士。』4、<名>移文。旧时的一种公文,发行平行机关。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文移往返。』[移国] 纂国。

祸:huò 1、<名>灾难;灾祸。《老子》:『祸兮福所倚。』2、<动>危害;降祸。《左传·昭公元年》:『子木有祸人之心。』

于:yú 1、<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2、<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3、<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4、<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6、<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注] 『于』和『於』二字是同义词。《诗经》《尚书》《周易》多用『于』,其他书多作『於』;有些书(如《左传》)『于』『於』并用,『于』常用于地名前,其余写作『於』。但是,古书中用作人名和语气词的『於』不能写作『于』,参看『於(wū)』。用作人名和词缀的『于』不能写作『於』。此外,其他场合两者可互换,汉字简化后都写作『于』。

枯:kū 1、<动>枯萎;蔫。《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2、<形>干枯;干燥。《赤壁之战》:『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3、<动>干涸;枯竭。《荀子·致士》:『川渊枯则鱼龙去之。』4、<形>憔悴;枯瘦。《荀子·修身》:『劳倦而容貌不枯。』

桑:sāng 1、<名>桑树。《齐桓晋文之事》:『五亩之宅,树之以桑。』2、<名>桑叶。《陌上桑》:『采桑成南隅。』3、<名>采桑养蚕纺织一类的工作。《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桑榆] 夕阳余辉照在桑树榆树的树梢上,代称日落的地方。常比喻老年时光。[桑梓] 桑树梓树是古代家宅边常栽的树的树木,用作故乡的代称。

老:《未集中·老字部》《广韵》卢皓切《集韵》《韵会》《正韵》鲁皓切,□音栳。《说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须发变白也。《礼·曲礼》七十曰老而传。《公羊传·宣十一年》使帅一二耋老而绥焉。〈注〉六十称耋,七十称老。又《诗·郑风》与子偕老。〈疏〉没身不衰也。《礼·祭义》贵老。为其近于亲也。又《周礼·地官·乡老注》老,尊称也。又《仪礼·聘礼》授老币。〈注〉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称老。又《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注〉卿老亦卿也。又《礼·王制》天子之老。〈注〉老谓上公。又《礼·礼运》三老在学。〈注〉乞言,则受之三老。《左传·昭三年》三老冻馁。〈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又《左传·隐三年》桓公立,乃老。〈注〉老,致仕也。又《列子·天瑞篇》老,耄也。又姓。《广韵》宋有老佐。又《韵补》叶朗口切。《释名》老,朽也。《史记·律书》酉者,万物之老也。又《韵补》叶满补切,姥当以此得声。《班固·西都赋》若臣者,徒观迹於旧墟,闻之乎故老。十分未得其一端,故不能徧举也。

龟:《亥集下·龟字部》《唐韵》居追切《集韵》居逵切《韵会》居为切,□音騩。甲虫之长。《说文》龟,外骨内肉者也。《玉篇》文也,进也。外骨内肉,天性无雄,以虵为雄也。《尔雅·释鱼》十龟: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筮龟,七山龟,八泽龟,九水龟,十火龟。又《尔雅·释鱼》龟三足,贲。〈疏〉龟之三足者名贲也。又《广雅》龟贝,货也。《前汉·食货志》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莫如龟。又星名。《石氏星经》天龟六星,在尾南汉中。又地名。《春秋·桓十二年》公会宋公于龟。《杜注》宋地。又山各。《诗·鲁颂》奄有龟蒙。《毛传》龟,山也。左传,龟阴之田在山北。山今在山东兖州府泗水县。又背梁。《左传·宣十二年》射麋丽龟。《杜注》丽,着也。龟背之隆高当心者。又官名。《周礼·春官·龟人》掌六龟之属。又龟目,酒尊也。《礼·明堂位》周以黄目,盖以龟目饰尊,今龟目黄。又《广韵》居求切,音鸠。龟兹,西域国名。《前汉·西域传》龟兹,音鸠慈。又《集韵》《韵会》袪尤切《正韵》驱尤切,□音丘。龟兹,汉县名。《前汉·地理志》上郡龟兹属国都尉治。〈注〉应劭曰:音丘兹。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处之於此,故名。○按龟兹之龟,有鸠、丘二音。又《张衡·西京赋》摭紫贝,搏耆龟。搤水豹,馽潜牛。○按此则龟亦叶尤韵,不独龟兹有丘、鸠二音也。又《集韵》《韵会》□俱伦切,音麋。《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注〉不龟,谓冻不皱瘃也。《释文》举伦反。又叶於居切《易·损卦》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王褒·僮约》结纲捕鱼,缴鴈弹凫。登山射鹿,入水擉龟。《正字通》龟本字。考证:(《尔雅·释虫》十龟。一神龟,二灵龟。)谨照原书释虫改释鱼。(《尔雅·释虫》龟三足,贲。)谨照原书释虫改释鱼。

不:《子集上·一字部》《韵会》《正韵》□逋没切,补入声。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又《周礼·夏官》服不氏,掌养猛兽而敎扰之。〈注〉服不服之兽者。又《广韵》《韵会》□分物切。与弗同。今吴音皆然。又《韵会》俯九切,音缶。与可否之否通。《说文》鸟飞上翔,不下来也。从一,一犹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负切《广韵》甫救切,□缶去声。义同。又《广韵》甫鸠切《集韵》《韵会》《正韵》方鸠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尔雅·释鸟》□其鳺鴀。《郉疏》陆玑云:今小鸠也。一名□鸠,幽州人或谓鷱鴡,梁宋间谓之隹,扬州人亦然。又未定之辞也。《陶潜诗》未知从今去,当复如此不。又姓。《晋书》汲郡人不准。◎按《正字通》云: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又《正韵》芳无切。与柎通。花萼跗也。《诗·小雅》鄂不韡韡。《郑笺》承华者,鄂也。不当作柎。郑樵曰:不象萼蔕形。与旉通。《陆玑诗疏》柎作跗。《束皙·补亡诗》白华绦趺。《唐诗》红萼青趺皆因之。又华不注,山名,在济南城东北。《左传·成二年》晋却克战于鞌,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伏琛齐记》引挚虞畿服经,不,与诗鄂不之不同。李白诗:兹山何峻秀,彩翠如芙蓉。盖因华跗而比拟之。胡传读不如卜,非。又《古诗·日出东南隅行》使君谢罗敷,还可共载不。罗敷前致辞,使君亦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〇按愚当读若吾,疑模切,与敷不夫叶。敷不夫本同模韵,《正字通》不改音符,叶夫愚,非是。又与丕同。《书·大诰》尔丕克远省。马融作不。《秦·诅楚文》不显大神巫咸。《秦·和钟铭》不显皇祖。□与诗周颂不显不承同。不显不承,犹书云丕显丕承也。又《韵补》叶补美切,音彼。《荀子·赋篇》□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所不谓小人所鄙也。《正字通》不字在入声者,方音各殊,或读逋入声,或读杯入声。司马光切韵图定为逋骨切,今北方读如帮铺切,虽入声转平,其义则一也。考证:(《礼·曾子问》葬引至于堩,日日有食之,)谨照原文省下日字。(《荀子·赋论篇》)谨照原书省论字。(〈注〉谓小人所鄙也。)谨按原文无此注,改为所不谓小人所鄙也。

烂:《巳集中·火字部》《广韵》《集韵》《韵会》□郞旰切,澜去声。《广韵》火熟。《扬子·方言》自河以北,赵魏之间,火熟曰烂。《左传·定三年》邾子自投于牀,废于鑪炭烂。又《广韵》明也。《诗·郑风》明星有烂。又《唐风》锦衾烂兮。又《大雅》烂其盈门。《史记·萧何世家赞》何之勳烂焉。《司马相如·子虚赋》明烂龙鳞。又《公羊传·僖十九年》鱼烂而亡。〈注〉鱼烂从内发。又《司马相如·上林赋》丽靡烂漫於前。〈注〉索隐曰:列女传云:桀造烂漫之乐。《广韵》本作爤。《集韵》与燗,炼□同。又《正韵》离闲切,音阑。《楚辞·九章》曾枝剡棘圆果搏兮,青黄亲糅文章烂兮。《韩愈·江汉诗》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按集韵类篇别作□。亦作爤。

移:《午集下·禾字部》《唐韵》弋支切《集韵》《韵会》余支切《正韵》延知切,□音匜。《说文》禾相倚移也。《六书故》移秧也。凡种稻先苗之后移之。又《说文》一曰禾名。又迁也。《韵会》今迁徙之迻借作移。《书·多士》移尔遐逖。又《广韵》易也,延也。《博雅》转也。《书·毕命》世变风移。《礼·大传》绝族无移服。〈疏〉在旁而及曰移。言不延移及之。又《玉藻》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疏〉移谓靡匜摇动也。又《广韵》遗也。《博雅》移,脱遗也。又官曹公府不相临敬,则为移书笺表之类也。《前汉·公孙弘传》弘乃移病免归。〈注〉移书言病。《后汉·光武纪》於是致僚属作文移。〈注〉文书移於属县。又姓。《风俗通》汉弘农太守移良。又山名。《水经注》沅水源出许山,流注於熊溪,熊溪南带移山,山本在水北,夕中风雨,旦而山移水南,故名。又通作施。《前汉·卫绾传》刃者,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如淳注》施,读曰移。言刃者人所好,故多数移易贸换之也。又《集韵》《韵会》□以豉切,音异。《礼·郊特牲》以移民也。〈注〉移之言羡也。〈疏〉以蜡祭丰饶,皆醉饱酒食,使人歆羡也。又《曹植·鹞雀赋》雀得鹞言,意甚不移目如擘椒,跳萧二翅。〈注〉移,迁也。又《集韵》敞□切,音侈。《礼·表记》衣服以移之。〈注〉移读如水汜移之移。犹广大也。又叶牛何切,音俄。《楚辞·七谏》清泠泠而歼灭兮,溷湛湛以日多。枭鴞既以成羣兮,□鹤弭翼而屛移。

祸:《午集下·示字部》(古文)旤□□□《唐韵》《正韵》胡果切《集韵》户果切《韵会》合果切,□和上声。《说文》害也,神不福也。《释名》毁也,言毁灭也。《增韵》殃也,灾也。《诗·小雅》二人从行,谁为此祸。《礼·表记》君子慎以避祸。又作旤。《前汉·五行志》六畜谓之旤,言其着也。又作祻。《晋书·文帝纪》□同发机。又叶后五切,户上声。《冯衍·显志赋》昔三后之纯粹兮,每季世而穷祸。吊夏桀於南巢兮,哭殷纣於牧野。野,音竖。又叶纸韵,虎委切。《荀子·成相篇》世之祸,恶贤士,子胥见杀百里徙。又叶支韵,许规切。《荀子·成相篇》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距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义叶宜。

于:《子集上·二字部》《唐韵》羽俱切《集韵》《韵会》《正韵》云俱切,□音迂。《尔雅·释诂》于,曰也。又往也。《书·大诰》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诗·小雅》王于出征。又《仪礼·士冠礼》宜之于假。〈注〉于,犹为也。宜之见为大矣。又《聘礼》贿在聘于贿。〈注〉于读曰为。言当视宾之礼,而为之财也。又《司马相如·长门赋叙》因于解悲愁之辞。又未定之辞。《公羊传·僖二十八年》归于者何。归于者,罪未定也。又行貌。《韩愈·上宰相书》于于焉而来矣。又于于,自足貌。《庄子·应帝王》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又钟两口之间曰于。《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间谓之于。又《前汉·元后传》衣绦缘诸于。〈注〉大掖衣也。又《唐书·元德秀传》明皇命三百里内刺史县令,以声乐集,德秀惟乐工十人,聮[音lián,古同联]袂歌于蔿于。又草名。《尔雅·释草》茜,蔓于。〈注〉生水中。一名轩于。《司马相如·子虚赋》庵闾轩于。又木名。《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觡。又淳于,县名。今密州安丘县,古淳于国。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后,以国为氏,后因去邑为于。又淳于,宣于,鲜于,多于,□于,皆复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见《魏书·官氏志》。又助语辞。《诗·召南》于沼于沚。《朱传》于,於也。《周易》《毛诗》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又《集韵》邕俱切,音纡。广大貌。《礼·檀弓》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有司曰:诸侯之来辱敝邑者,易则易,于则于,易于亲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於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又《正韵》休居切,与吁通。叹辞。《诗·周南》于嗟麟兮。考证:(《礼·聘礼》贿在聘于贿)谨按本书之例礼记谓之礼,此出仪礼不当称礼,谨省上礼字。(《周礼·冬官考工记》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两铣谓之于。)谨照原文两铣改铣间。(《尔雅·释木》栈木,于木。〈注〉僵木也。江东呼木船。)谨照原注木船改木觡。(《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闻之曰,为人臣者,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与迂通。)谨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此误於闻之上增仲尼二字,谨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闻之上省仲尼二字。法于益于两于字照原文改於字。

枯:《辰集中·木字部》《唐韵》苦胡切《集韵》《韵会》《正韵》空胡切,□音刳。《说文》槀木也。《史记·诸侯表》摧枯朽者易为力。又《周礼·天官·郑注》童枯不税。〈疏〉山林不茂为童,山泽无水为枯。又《集韵》后五切,音户。竹名。通作楛。详楛字注。又叶苦禾切,音科。《黄庭经》金铃朱带坐婆娑,调血理命身不枯。

桑:《辰集中·木字部》《唐韵》息郞切《集韵》《韵会》《正韵》苏郞切,□颡平声。《说文》蚕食叶。《徐曰》叒音若。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搏桑叒木也。蚕所食神叶,故加木叒下以别之。《典术》桑箕,星之精。《诗·豳风·注疏》爰求柔桑,穉桑也。猗彼女桑,荑桑也。蚕月条桑,枝落采其叶也。《礼·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注〉爱蚕食也。《史记·货殖传》齐鲁千亩桑麻,其人与千户侯等。又《周礼·夏官·司爟》变国火以救时疾。〈注〉夏取桑柘之火。又檿桑,山桑也,丝中琴瑟弦。《书·禹贡》厥篚檿丝。又其材中弓干。《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又台桑,地名。启所生处。《楚辞·天问》焉得嵞山氏女,而通之于台桑。又空桑,山名。《吕氏春秋》伊尹生于空桑。又桑林,乐名。《左传·襄十年》宋公享鲁侯于楚丘,请以桑林。又桑扈,鸟名。《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又姓。《姓苑》秦大夫子桑之后,汉桑弘羊、桑楚。又复姓。桑丘、庚桑。□,籀文桑。考证:(《礼·月令》季夏之月,命野虞毋伐桑柘。)谨照原文夏改春。(《书·禹贡》厥贡檿丝。)谨照原文贡改篚。(《周礼·冬官考工记》工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檿桑次之。)谨照原文工人改弓人。(《左传·襄四年》桑扈,窃脂,为蚕驱雀者也。)谨按此系昭十七年传注非襄四年传文,今据改左传昭十七年,九扈为九农正。注桑扈窃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