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亚科的简介、下属物种

浏览

啄木鸟亚科的图片

啄木鸟亚科(Picinae),鸟纲、今鸟亚纲、突胸总目、鴷形目、啄木鸟科的一个亚科。

鸟种简介

啄木鸟亚科(Picinae)包括26属215种。嘴强直如凿;舌长而能伸缩,先端列生短钩;脚稍短,具4趾,2趾向前,2趾向后;尾呈平尾或楔状,尾羽大都12枚,羽干坚硬富有弹性,在啄木时支撑身体。除大洋洲南极洲外,均可见到。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下属物种

啄木鸟亚科 啄木鸟亚科白眉棕啄木鸟 Sasia ochracea1、姬啄木鸟属(Picumnus)有26种,除斑姬啄木鸟(Picumnusinnominatus)外,全部分布于南美洲。斑姬啄木鸟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我国南部、东南亚、婆罗洲及苏门答腊。全长约10厘米。下体多具黑点,脸及尾部具黑白色纹。雄鸟前额橘黄色。指名亚种分布在西藏东南部;chinensis为留鸟,见于华中、华东、华南及东南的大部地区;亚种malayorum见于云南西部及南部。不常见,生活于常绿阔叶林,可至海拔1200米。栖于热带低山混合林的枯树或树枝上,尤喜竹林。觅食时持续发出轻微的叩击声。

2、棕啄木鸟属(Sasia)有3种。非洲棕啄木鸟(Sasiaafricana)分布于非洲。棕啄木鸟(Sasiaabnormis)分布于东南亚。白眉棕啄木鸟(Sasiaochracea)罕见于喜马拉雅山脉至我国南部。体长约9厘米。雄鸟前额黄色,雌鸟前额棕色;上体橄榄绿色;眉白;下体棕色;仅三趾。亚成鸟色较黯淡。栖息于低地及丘陵,高至海拔2000米。亚种reichenowi见于云南西部及西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kinneari在云南东南部、广西及贵州南部。活动于阔叶林及次生林,尤其是竹林中下层。在树干树枝上觅食时常发出轻微叩击声。

3、啄木鸟属(Dendrocopos)体形中等;鼻孔被羽;上体以黑色为主而具白斑;下体以棕色或褐色为主;翼较圆;尾楔形;4趾。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国外见于欧、亚、非及南北美洲。全世界有36种,中国有11种,包括星头啄木鸟(Dendrocoposcanicapillus)、小星头啄木鸟(Dendrocoposkizuki)、小斑啄木鸟(Dendrocoposminor)、纹腹啄木鸟Dendrocoposmacei、纹胸啄木鸟(Dendrocoposatratus)、棕腹啄木鸟(Dendrocoposhyperythrus)、黄颈啄木鸟(Dendrocoposdarjellensis)、赤胸啄木鸟(Dendrocoposcathpharius)、白背啄木鸟(Dendrocoposleucotos)、白翅啄木鸟(Dendrocoposleucopterus)、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其中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major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北部及东部,印度支那北部。在我国为分布最广泛的啄木鸟。常见于林区、农作区及城市园林。共记述有9个亚种。为体型中等,约24厘米。典型的黑白相间型体色,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带而雌鸟无。两性臀部均为红色,但带黑色纵纹的近白色胸部上无红色或橙红色,以此有别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鸟及棕腹啄木鸟。 啄木鸟亚科 啄木鸟亚科棕头啄木鸟 Celeus spectabilis

4、三趾啄木鸟属(Picoides)仅2种,分布于欧洲、亚洲和美洲。我国仅1种,即三趾啄木鸟(Picoidestridactylus),见于东北、西北和西部。背面黑白色,因脚具三趾而得名。体中型;鼻孔被羽毛掩盖,鼻羽黑褐而杂以白色;头顶前部羽端金黄色,头顶后部、头侧和后颈辉蓝黑色;眼后上方有白色眉纹;背和腰白色,缀以黑纹;肩和尾上覆羽黑褐色;翼上覆羽和飞羽亦黑褐色,飞羽的内外翈和先端均具白斑;尾黑色。下体几纯白,尾下覆羽具黑色羽基。性敏捷,带单个或成对在落叶松间或云杉林中活动,啄食树干中的成虫和幼虫。地方性常见。本属与啄木鸟属(Dendrocopos)羽色上均属黑、白二主色型鸟类,常被一些学者合并为一属。

5、黑啄木鸟属(Dryocopus)体形较大,雌雄全身几纯黑色,如有它色也是黑白分明。雌雄鸟的头顶均有红色。嘴楔状;鼻孔被羽;4趾。第1片初级飞羽很小,不及第2片的1/2。包括7种,分布于欧亚大陆和美洲。我国仅2种。黑啄木鸟(Dryocopusmartius)分布于欧洲至小亚细亚、西伯利亚、中国及日本。体长约46厘米。全黑,嘴黄而顶红,雌鸟仅后顶红色,极易识别。主食蚂蚁,进食时挖洞很大。白腹黑啄木鸟(Dryocopusjavensis)在我国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山地,在国外还分布于韩国、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6、绿啄木鸟属(Picus)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鼻脊(残留或清晰的)距离嘴峰较近,而距离嘴基缝合线较远。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尾为翼长的2/3稍短,强凸尾,最外侧尾羽较尾下覆羽为短。细分则两性异形。有15种,分布于我国的约一半,为6种,包括黄冠啄木鸟(Picuschlorolophus)、大黄冠啄木鸟(Picusflavinucha)、红颈绿啄木鸟(Picusrabieri)、鳞腹绿啄木鸟(Picussquamatus)、花腹绿啄木鸟(Picusvittatus)、鳞喉绿啄木鸟(Picusxanthopygaeus)、灰头绿啄木鸟(Picuscanus)。国内除灰头啄木鸟广泛分布外,其余5种均分布在南方。在国外,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灰头绿啄木鸟Picuscanus全长27cm。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具有白色横条纹。尾大部为黑色。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铅灰色。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繁殖于5~7月,窝卵数为6~8枚。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国为东部各地区及西南、华中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啄木鸟亚科 啄木鸟亚科金背三趾啄木鸟 Dinopium javanense

7、金背三趾啄木鸟属(Dinopium)包括4种:小金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benghalense)、金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javanense)、绿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rafflesii)、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shorii)。嘴与头约等长;嘴峰稍弯;鼻脊不十分发达,与嘴峰紧密相连;鼻孔裸露。大趾或内后趾十分小或缺;第3和第4趾大约等长。翼和尾与栗啄木鸟属Micropternus相较,是等长;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长。两性有红的枕冠;雄鸟头顶亦红,雌鸟头顶则黑,具白色斑点。分布由喜马拉雅山脉向南至印度,斯里兰卡,向东经孟加拉至东南亚各国。我国仅见于西藏和云南南部西双版纳。金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javanense)分布于印度、南亚及东亚、菲律宾及大巽他群岛,亚种intermedium为西藏东南部及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开阔的低山林地及耕作区的一种不常见啄木鸟,高可至海拔1000米。喜山金背三趾啄木鸟(Dinopiumshorii)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和缅甸西部,在西藏东南部可能为留鸟,在中国尚无记录,但出现于有争议的印度东北部地区高可至海拔700米。

8、大金背啄木鸟属(Chrysocolapteslucidus)仅2种:黑腰啄木鸟(Chrysocolaptesfestivus)和大金背啄木鸟(Chrysocolapteslucidus)。嘴长而直,鼻孔长且扩张。脚格外强壮,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略长。分布于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我国仅大金背啄木鸟Chrysocolapteslucidus,只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及西藏东南部。非常似金背三趾啄木鸟,但体型略大,具两条黑色颊纹至颈侧相连,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鸟顶冠黑色具白色点斑。喜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成对活动,有时錾木声很大。

9、栗啄木鸟属(Blythipicus)仅2种,包括小栗啄木鸟(Blythipicusrubiginosus)和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pyrrhotis)。嘴适长而嘴峰弯,没有鼻脊;颏角离嘴尖较近,而距张口处较远;鼻孔圆而裸露。翼圆。尾羽尖,外侧那对尾羽正好超过尾覆羽的长度。第1趾甚短,具很小的爪;第3和第4趾大致等长。我国仅黄嘴栗啄木鸟Blythipicuspyrrhotis,体羽赤褐具黑斑,形长的嘴浅黄色。与竹啄木鸟区别在体羽具黑色横斑。雄鸟颈侧及枕具绯红色块斑。与栗啄木鸟的区别在于横斑更显浓重,嘴为浅黄色。分布于尼泊尔至中国华南地区、海南岛,以及东南亚。普遍罕见,栖息于海拔500~2200米的常绿林。不錾击树木。在Short(1982)分类系统中把这一个单型属并入Celeus。大概是因为羽色都属棕、栗色类型,合并可把属简化。Deschauensee(1984)亦认同。我们这里保持Peters(1948)的分类,不主张改变,是因为栗啄木鸟在地理分布上是完全独立的,仅分布于南亚洲,而Celeus各个种却全分布于中、南美洲,地理隔离甚大,说明该二属的亲缘关系甚疏远,况且啄木鸟科保留单型属的也不只栗啄木鸟一属。当然我们主张尽量把属简化,但亦不赞成随意更改前人的研究成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