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亚种分化

浏览

白头鹀的图片

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英文名:Pine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

白头鹀(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a,英文名:Pine Bunting)为雀形目鹀科鹀属的鸟类,别名白发鹀、白冠雀、松树巫。体大(17厘米)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分布于俄罗斯、阿富汗、巴基斯坦、蒙古、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东北、内蒙古、华北至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地,主要栖息于分布于平原以及见于村旁、公园、河边的白杨柳树上、稀疏的灌木上、篱笆上。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中文学名:白头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os

英文俗名:Pine Bunting

命名作者:Gmelin, SG, 177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s Asia,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0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白头鹀形态特征 白头鹀形态特征

体大(17厘米)的鹀。具独特的头部图纹和小型羽冠。

雄鸟具白色的顶冠纹和紧贴其两侧的黑色侧冠纹,耳羽中间白而环边缘黑色,头余部及喉栗色而与白色的胸带成对比。

雌鸟色淡而不显眼,甚似黄鹀的雌鸟。

亚种fronto额及侧冠纹多黑色,且栗色图纹深沉。

白头鹀形态特征 白头鹀形态特征 白头鹀:雄鸟繁殖羽 白头鹀:雄鸟繁殖羽 白头鹀:雄鸟 白头鹀:雄鸟 白头鹀:雌鸟 白头鹀:雌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白头鹀雌鸟和黄鹀雌鸟的区别:白头鹀的嘴具双色,体色较淡且略沾粉色而非黄色,髭下纹较白。

地理分布

白头鹀地理分布图 白头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西伯利亚的泰加林至中国西北及中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leucocephala繁殖于中国西北部天山、阿尔泰山和中国东北(呼伦池),冬季南迁至新疆西部、黑龙江、内蒙古东南部、河北、河南、陕西南部、甘肃南部、青海东南部。迷鸟至江苏及香港。另一亚种fronto也为留鸟,见于青海柴达木盆地东部及邻近的甘肃。

生活习性

白头鹀:雄鸟 白头鹀:雄鸟

喜林缘、林间空地和火烧过或砍伐过的针叶林或混交林。越冬在农耕地、荒地及果园。

亚种分化

白头鹀:雄鸟 白头鹀:雄鸟

1、白头鹀青海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a fronto)。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青海、甘肃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青海两宁河。

2、白头鹀指名亚种(学名:Emberiza leucocephala leucocephala)。分布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朝鲜、欧洲以及中国大陆的宁夏、新疆、内蒙古、东北、河北以至陕西、甘肃、青海、江苏等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