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山雀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大连情结

浏览

杂色山雀的图片

杂色山雀(学名:Sittiparus varius,英文名:Varied Tit)是山雀科白额山雀属的鸟类。

杂色山雀(学名:Parus varius)属雀形目山雀科山雀属,是体小而具特色的山雀,全长约13cm。头顶至后颈黑色,后头中央有一白斑。上背栗色,上体余部及翼蓝灰色。颏、喉黑色,下体栗红色。台湾亚种形体较小且胸、腹纯为栗色。鸣声丰富多变,包括有特色的纯哨音peee。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

中文学名:杂色山雀

拉丁学名:Sittiparus varius

英文俗名:Varied Tit

命名作者:Temminck & Schlegel, 1845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山雀科(Paridae)

中文属名:白额山雀属(Sittip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e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6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栗色/棕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体小而具特色的山雀。额、眼先及颊斑浅皮黄至棕色;胸兜及头顶暗黑,头后具浅色的顶纹;颈圈棕,上体灰色;下体栗褐色,具皮黄色臀线。台湾亚种较小而色深,头无顶纹且无浅色臀纹。幼鸟色较黯淡。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尖细的pit,高音spit-spit-see-see及责骂声ch-chi-chi。有多种变调的"chick-a-dee" 叫声。鸣声丰富多变,包括有特色的纯哨音peee。

地理分布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的两个亚种分别分布于辽宁和台湾,为较少见留鸟。栖息于中、低海拔的阔叶林,在林冠层取食,常与其他种类混群。有贮藏坚果的习性。

生活习性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隐蔽而惧生。成对活动,偶成小群。在林冠层取食且藏匿坚果。

保护现状

杂色山雀 杂色山雀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大连情结

杂色山雀是我国分布区域最小的鸟,现记载仅辽南小范围内有确切记录,而大连市市区内是主要分布区。由于北方地区鸟类色彩普遍不够鲜艳,因而它的一身艳丽的色彩使其备受人们喜爱,也是大连市“市鸟”评选呼声最高的鸟。在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获悉,这一珍贵鸟类当天又现身大连市市区。

据了解,杂色山雀是大连市留鸟,每年5月离开市区,在庄河仙人洞景区及瓦房店部分远离人烟的山林中繁育后代,10月中下旬返回市区。今年10月起野保协会在野外观察中一直没有发现它们的身影。昨天该协会在棒棰岛景区冒雪观察时,终于发现了首只杂色山雀。该协会负责人介绍,往年秋季也都是先少量发现,后逐渐增多。昨天发现的这只杂色山雀应该是“返乡”的杂色山雀的“先头部队”。

为什么今秋杂色山雀迟归?野保协会野外观察人员认为,可能与2008年天气冷得较晚有关。他还告诉记者,杂色山雀一般都与大山雀混群活动,因而近日他们将加强对大山雀集中的山林进行观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