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雷鸟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浏览

岩雷鸟的图片

岩雷鸟(学名:Lagopus muta,英文名:Rock Ptarmigan)属雉科雷鸟属,俗名雪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鸟类。矮胖、中等体型(38厘米)的墩实型松鸡。羽色四季变化,冬季全身洁白。似柳雷鸟,但夏羽甚为灰暗而冬季眼先黑色而非白色。不惧生。极耐寒,多栖于林线以上。主要分布于北极苔原冻土带和高山的树线以上,在中国仅见于新疆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地区。本种中国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应严加保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岩雷鸟

拉丁学名:Lagopus muta

英文俗名:Rock Ptarmigan

命名作者:Montin, 1781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雷鸟属(Lagopus)

繁殖区:北美洲, 古北界 : 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岩雷鸟 岩雷鸟

矮胖、中等体型(38厘米)的墩实型松鸡。似柳雷鸟,但夏羽甚为灰暗而冬季眼先黑色而非白色,嘴较细小。两种雷鸟在中国的地理分布相去甚远,不会混淆。

虹膜-深褐;嘴-角质色至黑色;脚-着白色羽。

叫声:粗声的kuh, kuh, kwa-kwa-kwa,或是雄鸟arr, arr猛叫。

岩雷鸟 岩雷鸟 岩雷鸟 岩雷鸟

生活习性

岩雷鸟夫妇:冬羽 岩雷鸟夫妇:冬羽

夏、秋季栖于矮桦灌丛、草甸、高山草原等地区,冬季常向气候较暖地区移动。以植物嫩枝、叶、根等为主食。极善走,飞行迅速,但不远飞。秋冬季集群生活,可达数百只。繁殖期一雌配一雄。雌鸟在矮灌木丛、草堆中或长有地衣的岩石处筑巢。每窝产卵5~10枚,多达12枚,淡米黄色,有时带褐色斑点。雌鸟孵卵。

岩雷鸟也是在北极附近的冻原地带,以及森林草原地带生活的鸟类,栖息地类型除了北极冻原带、冻原灌丛森林、多岩石的草甸地带以外,还栖息在高山针叶林、高山和亚高山草甸等高山地带。除了繁殖期外大多成群活动,大多为3—5只的小群,冬季有时甚至可达100只以上。主要多在地面上活动,冬季晚上则栖息于雪穴之中。食物主要是桦树柳树,以及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枝、芽包、嫩叶、花、浆果、种子和果实等。

地理分布

岩雷鸟地理分布图 岩雷鸟地理分布图

岩雷鸟广布于北美洲的北部以及欧亚大陆极北部的北极圈内,但在法国北部、意大利北部、蒙古北部、俄罗斯东部、我国西北部,以及日本中部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亚种分化多达27个,其中分布于中国的仅有新疆亚种,见于新疆阿勒泰、青河、富蕴、布尔津、福海、哈巴河等地的阿尔泰山地区。

分布范围:北半球的苔原冻土带。

分布状况:亚种nadezdae鲜见于新疆极西北部阿尔泰山海拔1300~2000米处的砾石苔原、桧树灌丛及沼泽地。

生长繁殖

岩雷鸟:夏羽 岩雷鸟:夏羽 岩雷鸟的卵 岩雷鸟的卵

岩雷鸟的繁殖期为6—8月,配偶方式也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雄鸟到达繁殖地后首先进行领地的分割,并各自在自己的领地内不停地鸣叫和飞翔,同时眼睛上面的肉冠膨大,色彩也变成更为鲜艳的血红色。如果有其他雄鸟入侵时,就将肉冠竖起,尾羽敞开,立刻飞过去驱赶,领域性极强。而当雌鸟被它的求偶鸣叫吸引到领地内时,则弓着颈部,翘着尾羽跑过来,同时半张着双翅,头部向雌鸟伸出,表示求爱。雌鸟则低着头,微张着双翅,伸体向下倾斜。然后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咬住后颈的羽毛进行交尾。每只雄乌可以与2一3只雌鸟交尾。

交尾结束后,雌鸟就独自开始营巢,通常营巢于雄鸟的领地中。巢多筑在富有灌木的高山苔原或山坡岩石附近,常有岩石或灌木隐藏。巢较为简陋,每窝产卵6—13枚,卵的颜色为赭色,具密布的栗色斑点。孵化期为24—26天。雏鸟孵出后随亲鸟转移到地势较高的潮湿温暖的山坡地带,形成较大的群体。

保护现状

岩雷鸟在中国分布区狭窄,数量稀少,应严加保护,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