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炎病毒治疗有哪些药物

浏览

抗病毒治疗主要是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进而达到逐渐清除的目的。据观察及有关报道,乙肝、丙肝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中,能改善肝功能,随着血中的表面抗原、e抗原、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丙肝病毒核糖核酸的转阴,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都提示缓解。现将目前抗病毒治疗比较有效的药物介绍如下,供治疗选用。

  1.阿糖腺苷及单磷酸阿糖腺苷:人工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可使e抗原转阴率达40%左右。其用法是阿糖腺苷10~15毫克/日/公斤加入5%或10%葡萄糖液100~200毫升中静脉滴入,每天1次,3周为一疗程。副作用有消化道症状、粒细胞减少。单磷酸阿糖腺苷5毫克/日/公斤加入10%葡萄糖液100毫升中静滴,每日2次,6~28日以同量肌注,每日1次。

  2.干扰素及其诱导剂:目前临床上主要用的是人α及β干扰素和基因工程制得的α干扰素(IFNa2a、IFNa2b),作用机理是抑制病毒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病毒复制,调节宿主免疫系统功能,刺激组织相溶抗原1型蛋白合成及其细胞膜的表达。治疗慢性乙肝及丙肝,其用法是300~500万单位,隔日1次肌注(β干扰素静注),e抗原阴转后减为每周3次,疗程3~6个月。e抗原转阴率40%~50%,表面抗原转阴率10%。慢性丙肝同样方法和疗程血清丙肝病毒核糖核酸水平下降。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每日0.5~1.O毫克;潘生丁50毫克,每日1~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两药具有诱导产生干扰素而起抗病毒作用。

  3.无环鸟苷:是一种合成的无环嘌吟核苷美化合物,具有抑制多种去氧核糖核酸病毒的增殖作用,特别在抗疱疹病毒时效力比阿糖腺苷强160倍,且毒性小,但对乙肝病毒抑制机理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在乙肝病毒感染的细胞中,细胞的激酶会将无环鸟苷磷酸化成为无环磷酸鸟苷而发挥抗乙肝病毒作用,其方法是15毫克/公斤体重,每天1次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内静滴,疗程2~4周,对表面抗原、e抗原转阴有一定效果。

  干扰素和无环鸟苷联合应用,或和中药小柴胡汤联合应用,疗效更好。乙型和丙型肝炎经用干扰素及其它抗病毒药物治疗后病情都有好转,对防止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对慢性肝炎的纤维化有一定的阻断作用。

  4.干扰素与激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当单用于扰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采取类固醇脱离疗法,激发乙肝病毒复制后再用干扰素治疗,对乙肝病毒增殖活跃的慢性肝炎病人效果较单用于扰素为佳。用法是强的松40毫克/日口服,用4周停药,2~4周后再用干扰素。阿糖腺苷也可和激素联合应用,能取得同样效果。

  5.喹诺酮类(吡哌酸、氟哌酸及磷甲酸):有人认为对乙肝病毒复制转录有抑制作用。

  6.猪苓多糖与乙肝疫苗联用:猪苓多糖20~40毫克肌注,每天1次,连续20天,停用10天,3个月为一疗程。乙肝疫苗30微克肌注,每日2次,共6次。对乙肝病毒阴转率报道不一,据临床观察病例统计结果表面抗原转阴率15%,e抗原转阴率3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