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中高产标准化养殖技术

浏览

草鱼又名混鲩鱼,是我市重要的养殖品种。目前,随着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生产健康、优质、无公害的草鱼,为人们提供安全放心的水产品,成为草鱼养殖的发展方向。

一.环境和池塘条件

草鱼的池塘应该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的地点,水源大气、土壤、水质必须符合《农产品安全质量——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生态环境良好。池塘面积以10--30亩为宜。

二.鱼种放养

草鱼无论是进行那个阶段的养殖,都应该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逆水性强,体表完整,无畸形,无病无伤的苗种放养。放养前,应该严格消毒苗种,方法是用3~5%食盐水浸泡消毒5~10分钟。

在放养前,首先要根据池塘条件、设施水平、技术管理水平来决定池塘单产,然后根据池塘单产和商品规格来决定放养密度。如池塘深2米以上,5亩配备一台3KW增氧机,设计单产900千克/亩。在草鱼养殖中,按80:20放养模式投放鱼种,即主养鱼(草鱼)占80%,配养鱼(鲢、鳙)占20%。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及残饵,提高养殖效益。

三.喂养与管理

1.饲料投喂

配合饲料投喂采取定质、定量、定点、定时“四定”投喂方法,坚持少量多餐,每天投饲3~4次,同时配部分青饲料,每餐只喂八成饱,具体掌握到每餐投喂饲料时,到有60~70%的鱼离开时就可以停止投喂。根据养殖经验必须结合投喂青饲料来调整,以保证草食性鱼种健康生长。

同时,还要通过观察天气,水体情况及鱼的吃食量,适当的调整投喂量。食场附近经常消毒,及时捞除残渣余饵,以免其腐烂变质,污染水体。

2.水质管理

在养殖生产中,水质控制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环节,保持良好的水域生态环境是养好草鱼的重要要求。养殖草鱼的水质指标为:pH值7~8.5,水温20~30°C,透明度30~40厘米,溶解氧5ml/L以上。NH3-N、H2S等应控制在不足以影响鱼的正常生长范围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应密度适宜,水质能够保持清新、嫩爽,水域生态呈良性循环。

同时,要充分利用增氧机增氧。养殖前期,根据鱼类活动情况及天气、水质情况适时开机增氧;养殖中期,每天午后及清晨各开增氧机增氧一次,每次2小时~3小时。

平时可以施用有机肥、补施磷肥来调节池塘的肥力。使水质保持稳定的弱碱性。

3.日常管理

水产养殖向来是“三分放,七分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是草鱼养殖成功的关键。日常管理工作除了做好水质管理、投饲、防病等工作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1)每天巡塘1~2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做好养殖日志,完整记录鱼苗种放养、投饲、用药等情况;

(3)定期检查鱼类生长情况,及时调节日投饲量;

(4)及时了解市场情况和鱼类生长情况,做到及时上市。

4、鱼病防治

草鱼的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病害的困扰,尤其是其“三病”(肠炎、烂鳃、赤皮)等传染性疾病流行广、危害大,一直制约着草鱼养殖生产。对于草鱼的病害,我们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一是选择优质草鱼苗种,合理放养密度和品种搭配;二是适时、科学接种疫苗提前防疫;三是采取彻底清塘,养殖过程中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水质检测和调节,营造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四是科学饲料营养、合理投喂方式;五是定期病源检测和预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