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科技示范户做好冬季鱼塘管理工作

浏览

一、清淤修塘 塘底淤泥是水产养殖中的垃圾。据测定,精养鱼塘的塘底淤泥厚度一般以每年十厘米左右的速度递增。生产实践表明,池塘底部保留适宜厚度(15~20厘米)的淤泥能起到保肥、供肥和缓冲水质等作用。若塘底的淤泥过厚,不仅会削弱塘底淤泥的有益作用,而且还会给水产养殖带来危害。如可使池塘的有效蓄水深度变浅,池塘的有效容量下降,鱼类的生活空间减小,鱼产量降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淤泥中大量的有机质会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水体溶氧,加重池塘水体的“氧债”,可引起鱼类浮头。在水体缺氧的条件下,淤泥中的含氮、含硫有机物被细菌分解(无机化),产生一些对鱼类有毒害的还原性中间产物(如氨、硫化氢等),抑制鱼类的生长。淤泥还是许多病原体潜伏的温床,其中含有许多养殖鱼类的寄生虫(或中间宿主、休眠虫卵)和致病微生物。当池塘水体的生态环境恶化时,养殖鱼类的抗病力下降,病原微生物乘机大量繁衍,从而导致鱼病的暴发与流行。

冬季由于池塘水位较低,大部分池塘空池无鱼,正是对老化池塘进行清淤、修整、改造的好时机。清淤方法是:先排干池水,进行人工或机械清淤后再冻土晒塘。条件较好的池塘也必须进行修整、改造,可以放干池水,挖去过厚的淤泥,让太阳曝晒池底,这样既可以杀灭淤泥中的病原体和野杂鱼类,又能够促进池塘底质的改良。同时要铲除杂草,加高、加固塘埂。池塘经过改造后既能增加池塘的容水量,又能改善池塘的生产条件,大大提高池塘的生产潜力。

二、池塘消毒 修整、改造好的池塘要用药物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清塘灵、漂白粉等,其中生石灰的消毒效果最好。池塘消毒应选择在晴天进行,池塘的水深要保持在零点一米左右,每亩池塘面积用生石灰50~80公斤化水后全池泼洒。若准备在春季投放鱼种,可以在池底种一些牧草或蔬菜而不必向池塘中加水。

三、并塘越冬 为了便于冬季的日常管理,对常规鱼类苗种要进行并塘。鱼种并塘一般选择水温在8℃~10℃时进行。在并塘前要对鱼种拉网锻炼1~2次,拉网动作要轻快,避免鱼类受伤,防止鱼种下塘后感染各种体表传染病。一般情况下,每亩水面可放养体长规格在10~12厘米的鱼种2万~3万尾。

四、日常管理 当池塘的水温降低到8℃以下时,鱼类便进入了越冬期。在越冬期内鱼类很少摄食或停止摄食,活动量明显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生长速度减缓。但是我们不能因为鱼类进入了越冬期而放松日常管理。由于越冬期内鱼类抗病力明显下降,因此,认真做好池塘越冬期的日常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每天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观察池塘水色及鱼类活动情况的变化。

由于冬季鱼类存塘的密度较大,要特别注意避免因鱼塘缺氧而造成死鱼现象。越冬暂养池严重缺氧而又缺少水源时,可采取循环水增氧法来增加水体中的溶氧。这种增氧方法的缺点是当水温下降到-0.5℃以下时,常会造成死鱼现象。因此,必须及时测定池水温度,当水温降至-1℃时应立即停止循环水增氧。

还要做好鱼种的免疫投放工作。冬季正是对草鱼鱼种进行免疫注射和免疫浸泡的良好时机,此时的水温正适合草鱼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反应。

要经常监测水质指标的变化。每隔10天左右测定一次水体的溶氧量。当溶氧量降低时应及时采取增氧措施,如灌注新水等。平时可以通过观察池边有无鱼虾游动、水色是否浑浊变污、水体有无异味等方法来判断池塘水体的水质状况。若水质变坏,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来改善水质。

要注意保持池塘合适的水位。当池塘水位下降幅度过大、池水过浅时,容易出现水温骤降的现象,因此,要及时补注新水。补注新水一方面能保证池塘水体有适宜的水位和水温,另一方面能起到改善水质、增加水体溶氧的作用。

当气温降低到3℃~5℃时要将池塘的水位加深到最佳深度,并检查进、排水渠道是否畅通。

放养鱼种 鱼种尽早放养可以使鱼类尽早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尽早吃食,相对延长其生长期。从冬至到立春这一段时间内气温和水温都比较低,鱼种的鳞片排列比较紧密,在捕捞、放养的操作过程中不容易损伤鱼体,可降低鱼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投放鱼种应选择在气温较高的晴天中午进行,尽量避开气温较低的风、雨、雪天气。

冬季放养鱼种,一般选择鳞片排列较紧的鱼类,鳞片排列较松的鱼类(如鳊鱼)和无鳞鱼类(如黄鳝)应该选择秋放、春放或“一次放足、原池培育”的放养方式。放养的鱼种规格要整齐、宜大不宜小,体长应在0.2米以上,鳞片、鳍条完整,游动活泼,体色鲜艳,这样的鱼种适应能力强、成活率高、生长快。

鱼种下塘时要用10%的食盐水溶液浸洗5~10分钟。放养草鱼时,鱼种必须进行疫苗注射或疫苗浸泡。在选择疫苗时要注意识别产品的效价和有效期,以防上当受骗。


相关文章